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廖玉华

月刊

1001-1439

lcxxgbzz@qq.com

027-85726342-8821

430022

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Car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主要栏目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心电图分析、病例报告、综述、进修苑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芪苈强心研究协作组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杨杰孚...
    947-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芪苈强心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指导研发的创新中药,近20年来治疗心力衰竭(心衰)药理作用机制和改善心血管结局方面的证据日益增加,显著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但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被临床医生熟知.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芪苈强心在心衰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本专家共识对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的组方特点和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对临床应用给予推荐.

    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随机临床试验作用机制心血管结局

    介入超声心动图现状与进展

    谢明星
    955-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及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超声心动图影像,特别是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实时引导与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超声心动图领域产生了一个对知识构架与临床技能有更高要求的新的亚专业,即介入超声心动图.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不同病种、不同手术操作步骤、不同介入治疗器械以及不同临床应用场景,介入超声心动图对从业者有更高的技术与岗位胜任力要求.本文将简述介入超声心动图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培训考核内容与基本技能要求,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结构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心动图

    心肌桥: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

    史苗苗史双奎刘凯诚贾玫...
    960-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桥是冠状动脉的一种先天性解剖学改变,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肌桥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甚至猝死.目前对于心肌桥的诊断依靠影像学方法.本文基于国内外对于心肌桥的研究结果,对心肌桥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分级和分型、临床症状、诊断与评估、治疗管理与展望进行综述.

    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桥影像学检查

    维生素D代谢与胆固醇致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周小丁关佳欣范鹰
    963-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生素D在调节骨骼代谢、延缓脑小血管病进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过高血清胆固醇水平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促进血管内皮损伤部位的炎症进展.维生素D能负反馈调节胆固醇代谢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D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清胆固醇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并能减轻他汀类药物的相关副作用.本文对维生素D与胆固醇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关系进行综述,为后续研制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治疗药物提供新思路.

    维生素D胆固醇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三维经食管超声自动二尖瓣定量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环形变规律的研究

    李萌王雪琦李浩玥刘硕...
    967-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三维经食管超声(3D-TEE)二尖瓣自动定量技术(4D-MVA)评价心房颤动(AF)患者二尖瓣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AF患者61例,其中轻度及中度二尖瓣反流AF患者24例(AFMR+组)、无二尖瓣反流AF患者(AFMR-组)37例,对照组24例,均行3D-TEE检查,并采用4D-MVA获取二尖瓣环系列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患者二尖瓣环前后径(AP)、瓣环面积(AA)更大,瓣环高度(AH)更低,瓣环圆度(AS)更圆,非平面角度(NPA)更大(均P<0.05);在AF患者中,AFMR+组舒张末期AS更接近1,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AA更大,AH更低(均P<0.05).此外,AFMR+组AP、AS、AH和AA收缩期变化率较对照组及AFMR-组均减小(P<0.05),而AFMR-组与对照组AP、AS、AH、AA收缩期变化率无显著差异.结论:AF患者二尖瓣环扩大,趋向圆形、平坦,且合并二尖瓣反流的AF患者二尖瓣环变化更显著,随心动周期动态变化也更显著.

    二尖瓣自动定量心房颤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切除术后残余二尖瓣反流及影响因素

    汪慧朱英周玮田洁...
    972-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心尖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TA-BSM)术后残余二尖瓣反流(MR)及其影响因素,随访其术后转归,为临床处置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5月-2023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HOCM且接受TA-BSM的患者155例,术中全程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监测与导航,在心肌切除术前、术后:①评估最大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SAM等级、MR程度;②测量二尖瓣(MV)二维结构特征,包括前、后叶长度、残余瓣叶长度、前后叶对合高度;③获取MV三维(3D)容积图像,采用Tomtec工作站分析瓣叶面积、帐篷高度、帐篷面积、帐篷容积以及瓣环内径、周长、面积与高度.以心肌切除术后即刻是否仍存在MR≥2+分为残余组与无残余组,比较两组间术前MV各结构参数有无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心肌切除术后残余MR的MV结构特征指标.术后3个月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随访梗阻和MR改善情况.结果:TA-BSM术中,与心肌切除前相比,心肌切除术后前、后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室壁厚度均显著减小(均P<0.01),LVOT-PG明显降低(P<0 01);术后即刻MR≥3+的患者由111例(71.6%)减少至9例(5.8%)(均P<0 01);术后即刻MR≥2+的残余组患者39例(25.2%),无残余组116例(74.8%).经过两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V钙化、MV增厚≥5 mm、MV环高度<10.0 mm是术后即刻残余MR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51%的残余组患者MR程度改善至2+以下(P<0.01).结论:TA-BSM单纯心肌切除能够有效改善HOCM相关性MR,年龄、MV钙化或增厚以及瓣环高度是影响术后即刻残余MR≥2+的主要因素,51%的术中残余反流能够在随访中得以改善,不需要术中手术处理.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反流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诊断肺内动-静脉分流的临床价值

    王艺王霜李梦梅王伟...
    979-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c-TEE)检测肺内动-静脉分流(P-RL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 893例因不同病因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行食管下右心声学造影检查,以评估P-RLS的情况.结果:1 893例患者中,共1 524例患者存在P-RLS(80.5%),其中1级分流812例,2级分流413例,3级分流299例.342例患者行肺动脉CTA检查,71例患者同时行肺动脉CTA和肺动脉造影检查,共检出肺内动静脉瘘14例(0.9%).另外,1 125例(73.8%)患者存在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PFO-RLS),826例(54.2%)患者同时存在PFO-RLS和P-RLS,698例(45.8%)患者存在单纯P-RLS.根据有无P-RLS分组,P-RLS患者与无P-RLS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根据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RLS)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NC)分组,RLS-NC组与对照组间PFO-RLS和总P-RLS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RLS-NC组3级P-RLS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33),1级P-RLS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1).P-RLS 3级与NC(偏头痛、不明原因脑卒中、晕厥)有显著相关性(OR=3.794;95%CI 1.054~13.653;P=0.041).结论:c-TEE可以检测是PFO的分流还是P-RLS,P-RLS的发生率很高,P-RLS 3级与NC相关.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造影肺内动-静脉分流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二尖瓣几何结构

    林凤娇夏靖涵丁戈琦张清凤...
    983-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定量评价不同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下慢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的二尖瓣几何结构.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4年4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RT-3D-TEE检查的60例中重度退行性二尖瓣反流患者(DMR组)、20例中重度心室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V-FMR组)、20例中重度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A-FMR组),18例经TTE及RT-3D-TEE检查未发现心脏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应用Qlab 13.0 MVN软件脱机分析获得以下二尖瓣装置几何结构参数:瓣环前后径(APd)、瓣环前外后内侧径(ALPMd)、瓣环面积(AA)、瓣环周长(AC)、瓣环高度(AH)、瓣环非平面角(NPA)、主动脉瓣口-二尖瓣环夹角(θa-m)、瓣叶总面积(TLA)、瓣叶脱垂高度(PH)、瓣叶脱垂体积(PV)、瓣叶穹窿高度(TH)、瓣叶穹窿体积(TV)、前叶角(θant)、后叶角(θpost),其中PH、PV、TH、TV经体表面积标化得到瓣叶脱垂高度指数(PHi)、瓣叶脱垂体积指数(PVi)、瓣叶穹窿高度指数(THi)、瓣叶穹窿体积指数(TVi),计算瓣环高度与连合宽度比值(AH/CW)、瓣叶与瓣环面积比值(TLA/AA),比较4组间二尖瓣几何结构差异,分析二尖瓣参数区分不同病因中重度MR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重度MR组APd、AC、AA、TLA、NPA、THi、TVi均显著增大,其中DMR组PHi、PVi显著增大,DMR组与A-FMR组ALPMd显著增大,AH、AH/CW显著减小(P<0.05);与 V-FMR 相比,A-FMR 组 AH、AH/CW、θpost、THi、TVi 显著减小,PHi、PVi 显著增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i、PVi有助于区分中重度DMR与FMR,其中PHi(截断值为0.918 mm/m2)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29,灵敏度为82.0%,特异度为82.5%;θpost(截断值为29.5°)有助于区分中重度V-FMR与A-FMR,曲线下面积为0.837,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75%.结论:RT-3D-TEE可以评价不同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下慢性中重度MR患者的二尖瓣几何结构差异,其中PHi、PVi有助于区分中重度DMR和FMR,θpost有助于区分中重度V-FMR和A-FMR,为临床MR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二尖瓣反流二尖瓣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疗效和安全性的量化指标——压缩比

    罗贤左明良尹立雪董芊华...
    99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确定相关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微创封堵116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测量放射压缩(X线下封堵伞展开后腰部直径)和超声压缩(术中TEE下封堵伞展开后腰部直径),计算放射压缩比,公式为:压缩比=(封堵伞型号-实际测量值)/封堵伞型号×100%.比较封堵前后心脏结构变化,并分析缺损大小和压缩比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心脏结构变化的因素.并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封堵术后,右心系统显著缩小,左心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压缩比和超声压缩比分别为(23.47±9.36)%和(36.01±8.40)%.压缩比与右室变化和缺损大小均呈负相关(P<0.05),表明缺损越大,压缩比越小.放射压缩比与超声压缩比之间呈强正相关.术后3例发生封堵器脱落,放射压缩比分别为5.00%、8.33%、5.26%,超声压缩比分别为17.50%、13.89%、7.89%.5例出现残余分流,随访6个月后均消失;1例发生心包填塞,无死亡发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损大小是预测右心室结构重塑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73,95%CI 1.148~1.411).结论:压缩比可作为评估ASD封堵术后安全性的量化指标.较小的压缩比可能提示封堵器脱落风险;缺损大小是右心室结构重塑的预测指标.

    房间隔缺损封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构重塑压缩比

    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

    毛天诗李宇轩庞彦廷王佟...
    998-1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芪苈强心(QLQX)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远期预后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6大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4年9月.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提取指标数据,采用RevMan 5.4及StataMP 6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总计6 5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预后方面,常规抗心衰治疗方案联合QLQX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率(RR=0.83,95%CI 0.70~0.98,P=0.03)、心衰再入院率(RR=0.82,95%CI 0.72~0.94,P=0.004)、全因死亡率(RR=0.84,95%CI 0.72~0.99,P=0.03)及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RR=0.82,95%CI 0.73~0.92,P=0.0005).此外,QLQX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MD=6.04,95%CI 4.52~7.56,P<0.001)、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D=-3.66,95%CI-5.15~-2.16,P<0.001)、降低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MD=-276.78,95%CI-349.53~-204.02,P<0.001)、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RR=2.10,95%CI 1.70~2.58,P<0.001)、提高 6 分钟步行试验距离(MD=51.27,95%CI 39.11~63.43,P<0.001)及降低明尼苏达州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MD=-8.97,95%CI-11.37~-6.58,P<0.001).尽管部分指标存在显著异质性,但敏感性分析支持结果的稳健性.结论:QLQX联合常规治疗能进一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死亡风险,改善远期预后.此外,QLQX在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也显示出潜在益处.

    芪苈强心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预后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