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雷达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雷达科学与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
雷达科学与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

朱庆明

双月刊

1672-2337

radarst@163.com

0551-65391270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9023信箱60分箱

雷达科学与技术/Journal Rad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和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合办的学术性刊物。该刊为双月刊,主要供从事雷达、电子战、C3I、通信、导航、控制等电子系统工程及其基础技术的研究、设计、应用的广大科技人员参阅使用,也供高等院校相应专业的师生和电子信息行业高层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合作式双基地雷达系统设计与验证

    郁成阳周婉婷徐海洲刘磊...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合作双基地雷达在目标探测的安全稳健等方面展现了优越的性能.本文首先从双基地雷达同步这一关键问题出发,分析合作和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差异,推导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目标定位原理.进一步设计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解决时空同步问题,提取直达波和目标散射波的特征参数,解析两者路径差、接收方位、俯仰等信息,最终求解目标接收距离,实现目标定位.雷达协同探测试验采用实测数据验证了非合作双基地技术体制的可行性,为目标探测定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非合作式双基地雷达雷达系统时间同步空间同步目标探测定位

    低海况下多姿态海上目标特征分析

    田凯祥李保珠王中训刘宁波...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目标种类繁多,单体结构复杂,目标特性动态范围较大,具有较强的时变性.从目标特性出发,特征化表征海面与目标的物理差异是解决海上目标检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此为背景,利用X波段雷达开展海上多姿态目标数据采集试验,在低海况下,分析多种姿态目标的时空相关性以及时域、频域、时频域上的统计特征,并定义差异系数对统计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经大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在低海况下,目标与海杂波的时空相关性、统计特征差异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分性;不同姿态目标之间同一种统计特征差异系数均在0~0.1之间,具有较小差异性,并无可分性.这些结论对于海上目标特性数据采集试验以及目标识别方法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目标特性特征提取时空相关性雷达试验

    基于三通道CNN-GSAM-LSTFEM网络的雷达人体切向动作识别

    屈乐乐祝诗卉
    135-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干涉雷达对人体切向动作的识别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通道CNN-GSAM-LSTFEM网络的人体切向动作识别方法.首先利用一发二收的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搭建干涉雷达平台采集人体切向动作回波数据,之后对每个接收通道的回波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每个接收通道的多普勒时频图(DTFM)和双通道的干涉时频图(ITFM),然后将这3种时频图分别送入到3个并行的CNN-GSAM-LSTFEM网络进行训练,利用全局空间注意力模块(GSAM)和长短时特征提取模块(LSTFEM)增强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特征提取能力,最后将三通道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实现人体切向动作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提高人体切向动作的识别准确率,平均准确率高达98.77%.

    人体动作识别干涉雷达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特征融合

    多次散射中心横向位置属性及图像表征

    胡进何思远张云华李婉聪...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次散射结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散射来源,其等效视在散射中心往往偏离目标区域,目前的解译和识别方法不具备对SAR图像中的多次散射中心现象进行散射机理和散射结构溯源的能力.为深入挖掘多次散射中心位置的本质,本文以散射中心的理论为基础,正向建立了具有明确物理含义的散射中心模型,揭示了多次散射中心横向位置与复杂多次射线路径的联系,解释了多普勒频率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首先,本文从电磁散射物理过程出发,推导了任意阶次射线场的解析表达式;其次,结合正向物理推导获取的雷达回波信号表达式与逆傅里叶变换,表征了目标在单站雷达上的图像特征,实现了散射中心三维空间位置在单站雷达图像中的直接映射;最后,通过仿真,构建了多次散射射线光程、回波信号相位表征、雷达图像散射中心位置三者之间的物理关联.

    散射中心位置参数射线追踪多普勒频率多次散射

    基于DQN和功率分配的FDA-MIMO雷达抗扫频干扰

    周长霖王春阳宫健谭铭...
    155-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频率分集阵列(Frequency Diversity Array,FDA)雷达由于其阵列元件的频率增量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性,包括其可以通过发射功率分配进行灵活的发射波形频谱控制.在以扫频干扰为电磁干扰环境的假设下,首先,通过引入强化学习的框架,建立了频率分集阵列-多输入多输出(Frequency Diversity Array-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FDA-MIMO)雷达与电磁干扰环境交互模型,使得FDA-MIMO雷达能够在与电磁环境交互过程中,感知干扰抑制干扰.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Deep Q-Network,DQN)和FDA-MIMO雷达发射功率分配的扫频干扰抑制方法,使得雷达系统能够在充分利用频谱资源的情况下最大化SINR.最后,仿真结果证实,在强化学习框架下,FDA-MIMO雷达能够通过对发射功率分配进行优化,完成干扰抑制,提升雷达性能.

    频率分集阵列扫频干扰强化学习深度Q网络功率分配

    一种联合TDCM和PFA的空间目标大转角ISAR成像方法

    胡国伟汪玲朱岱寅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目标态势感知是当前航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是空间目标感知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得到利于目标鉴别的高分辨二维ISAR图像,需要通过增大积累转角来提高方位向分辨率.但是,随着转角的增大,平动与转动之间的耦合增大,使得传统的先平动补偿、后利用转动成像的两步式成像方法不再适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时域信号共轭相乘(Time Domain Conjugate Multiplication,TDCM)处理与极坐标格式算法(Polar Format Algorithm,PFA)的成像算法,首先利用雷达回波的二维相干性,通过TDCM处理进行平动粗补偿,然后借助PFA的插值操作校正大转角引起的散射点越分辨单元走动(Motion Through Resolution Cell,MTRC)并估计目标相对转动参数.通过迭代处理,持续对平动和转动参数进行优化,提升运动补偿效果.仿真验证了所提成像算法的有效性,与传统算法相比,成像聚焦性更好.

    逆合成孔径雷达空间目标大转角运动补偿

    基于多尺度注意力机制ResNet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

    卓奕弘熊敬伟潘继飞郭林青...
    170-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是解释雷达行为和功能的基本任务.现有方法难以在信号灵活、环境复杂的条件下筛除脉冲序列中不同空间和不同通道中的冗余信息.本文在深度残差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自注意力模块和通道自注意力模块以适应上述信号特点.模型引入自注意力机制以实现雷达序列不同空间和通道的自适应权值分配,使网络能更有效地关注更具差异性的信息,实现了极端条件下雷达工作模式的高精度识别.同经典深度学习网络AlexNet、LeNet、VGGNet、ResNet以及常规深度卷积网络相比,该模型在0~50%漏脉冲条件下,平均识别率提升了36%,在独立测试集40%漏脉冲比例下模型仍然具备90%以上的识别率,证明了所提网络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多功能雷达模式识别自注意力机制特征提取深度学习

    矩形空洞探地雷达成像曲线厚度变化规律研究

    韩佳明马鑫刘宇辰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地翻新改造,引发城市地下空洞滋生问题.通过探地雷达扫描技术,对地下矩形空洞整个探测过程进行研究,将探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成像曲线厚度变化规律.对探地雷达水平运行时矩形空洞的成像曲线厚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不同大小下的矩形空洞点测时曲线厚度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际探测案例来解释矩形空洞成像曲线厚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探地雷达探测矩形空洞时其成像曲线厚度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对称曲线,其曲线厚度最大处在图像上为水平弧段两端,位于实际矩形空洞对角线附近;雷达点测时成像曲线厚度随矩形空洞变大而增加,在图像上表现为空洞越大线条越粗.

    雷达工程矩形空洞探地雷达曲线厚度成像机理图像解释

    基于主被动复合导引头的干扰态势构建

    刘伟强陈莉黄子纯董阳阳...
    187-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导引头主被动信息融合过程中,存在多装备与多目标平台关联困难、无法有效提取目标特征信息,难以有效融合构建态势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将导引头主动雷达信息和被动侦察信息融合的数据关联方法.该方法先提取导引头干扰态势表征要素,然后以目标方位为中心,将平台与装备关联,构建干扰态势.本文通过主被动信息融合构建的态势,在原先分离的平台和设备间建立空间位置与搭载的关系,可以有效地消除欺骗式干扰和多径散射假目标,提高态势认知效率.

    雷达导引头数据关联态势构建信息融合

    零中频接收数字阵列镜像抑制的性能分析与方法

    贾可新吴瑞荣
    199-208,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零中频接收数字阵列波束合成的镜像抑制问题,从推导单通道零中频接收模型出发,首先给出了零中频接收数字阵列的数学模型,然后对同时存在通道间幅相误差、通道内I/Q不平衡误差时的阵列波束图、波束合成的镜像抑制性能进行理论分析.依据分析结果,阵列各通道引入随机辅助相位,提出了一种无需对通道内I/Q不平衡误差进行测量、波束合成输出镜像抑制比与阵元个数有关、适合于大规模数字阵列的波束合成镜像抑制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和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零中频接收机数字阵列波束合成镜像抑制比I/Q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