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路基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路基工程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路基工程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卿三惠

双月刊

1003-8825

ljgch01@163.com;ljgch02@163.com

028-86443000 86442063

610032

成都市金牛区通锦路16号

路基工程/Journal Subgrade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路基工程》期刊1983年10月创刊,由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主办。刊号:ISSN:1003-8825,CN:51-1414/U。广告许可证号:5101034000064。《路基工程》外文名称:Subgrade Engineering《路基工程》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路基工程为主要对象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专业学术领域有着诸多的建树。内容覆盖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矿山、港口、机场等众多行业,聘请了全国铁路、公路等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担任编委,众多企业和机构参与协办。期刊是首批入选的中文核心期刊,先后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遴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版期刊资料库全文收录,同时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荣获四川省一级期刊和中国建筑行业《优秀杂志一等奖》。《路基工程》办刊宗旨:为了更好地、更及时地总结交流路基专业技术工作经验,推广、解决路基问题的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路基病害的整治和防洪、防灾及安全工作,及时交流和沟通科学技术信息,促进我国路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确保行车安全。《路基工程》主要栏目:论述、试验研究、经验介绍、病害整治。《路基工程》主要读者对象:从事路基学科及其有关的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和设计、施工、养护、维修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路基工程》办刊特色:《路基工程》以其刊出论文的观点新颖、技术先进、工艺新颖、实用性强为特色,重点介绍路基工程技术标准、技术理论研究,交流铁路、公路等有关路基、基础工程方面科研、设计、施工、养护及病害整治经验,报道国内外路基工程动态及科研、设计、管理成果等方面的实用技术性文章等,是深受路基工程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及广大工程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所喜爱的专业期刊,对提高全国路基、岩土工程研究,推动路基工程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沿线泥炭土物理指标相关性研究

    邓波王艳萍李康沈宇鹏...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沿线广泛分布泥炭土,其有机质含量高,离散性显著.采用土工试验方法,测定铁路沿线泥炭土的有机质含量、pH值、天然含水率、密度、比重、液塑限等物理指标,并分析不同物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沿线泥炭土具有高含水率、高液限、高有机质含量及低密度、低比重的特点;有机质含量与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密度等物理指标具有较好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00以上;含水率与孔隙比、密度、液限等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东海岸铁路泥炭土有机质含量含水率pH值物理指标相关性

    砂土地层中多叶片螺旋钢桩压缩承载特性研究

    邬叶飞高平高丽峰王华志...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砂土地层螺旋钢桩压缩承载特性,介绍多叶片螺旋钢桩竖向压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砂土地层中双叶片螺旋钢桩在竖向压缩荷载下桩顶沉降响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设置不同叶片间距的9组多叶片螺旋钢桩模型,分析轴力和桩周土体剪应变分布规律和荷载分担模式;有限元分析与理论计算承载力结果进行对比,并引入叶片承载力折减系数修正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多叶片螺旋钢桩承载模式由叶片间距决定,叶片间距比等于2是单盘承载模式和筒状剪切模式的分界点;引入叶片承载力折减系数后,结合理论计算公式可较准确地预测多叶片螺旋钢桩极限承载力.

    砂土螺旋钢桩验证有限元方法承载机制极限承载力

    金港高速公路红土工程特性和路用性能研究

    曾峰唐康为陈梓宁张锋...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取自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沿线的土样进行工程特性试验和路用性能试验,分析典型红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土样的含水率、级配、密度、液塑限和承载比(CBR).结果表明:红土的天然含水率与其最佳含水率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其含有较多细颗粒导致级配较差,现场施工时需改良其级配并调整含水率后方可用于路基填筑,并应做好防排水措施以保证路基湿度处于最佳状态;红土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土样的击实特征不同,建议按土样类型分段填筑,对各段实行不同的验收标准;红土的CBR值随压实度增大而显著增大,随塑性指数和小颗粒通过率(尤其0.075 mm筛通过率)的乘积的增大而大幅减小,在实际路基工程中应谨慎使用塑性指数较大且细粒含量较高的红土.

    公路工程天然红土基本性质路用性能CBR

    华南地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土壤改良研究

    陈文豪林森张楠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华南地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抗冲刷性差、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种子易流失等问题,通过正交试验,对基于W-OH的土壤改良方法和基于人造壤土的土壤改良方法进行分析,得到最优基材配比.提出两种改良方法的设计方案,并在惠清高速公路TJ5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改良技术,均能有效提高红黏土边坡的土壤养分、根土复合体力学性能和抗蚀性.

    红黏土边坡土壤改良病害防治W-OH抗侵蚀固土剂人造壤土剂生态防护

    密实度对格栅-再生混凝土骨料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

    吴建奇李敏罗翔陈腾...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相对密实度、颗粒级配及法向应力等因素对格栅-再生混凝土骨料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通过大型直剪仪对不同相对密实度的再生混凝土骨料进行单调直剪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相对密实度、颗粒级配、法向应力影响因素下,界面均呈现出峰值后剪切软化现象;相对密实度对界面剪切特性有显著影响,随着相对密实度的增大,界面抗剪强度、剪切模量、似黏聚力、内摩擦角及整体剪胀量均呈现增大趋势;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大,界面峰值抗剪强度与残余抗剪强度均增大,剪胀现象明显;界面峰值抗剪强度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近似线性增长,增加幅值、剪胀量随法向应力的增大呈现减小趋势.

    再生混凝土骨料界面剪切特性相对密实度颗粒级配抗剪强度

    基坑开挖卸荷路径下饱和粉土强度特性研究

    周游刘孙祥王益楠沈楠杰...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南京市福建路地铁站基坑工程,开展饱和粉土的常规剪切和一系列不同应力比下K0固结排水剪切三轴试验,研究粉土在不同卸荷路径下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饱和粉土的应力-应变特性与应力路径密切相关,侧向卸荷及双向卸荷应力比小于1时为压缩破坏,轴向卸荷及双向卸荷应力比大于1时为拉伸破坏;偏应力增加的压缩破坏和偏应力减小的拉伸破坏临界状态线不相同;在坑底轴向卸荷区,常规三轴试验测得的内摩擦角显著偏大,会导致坑底被动土压力计算值偏于不安全.

    粉土应力路径K0固结卸荷应力比应力应变

    循环球应力作用下黄土变形特性研究

    柴红杨利国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西安某地铁车站基坑Q3原状黄土,开展偏应力恒定的循环球应力加/卸载试验,对不同固结应力与不同动应力幅值条件下原状黄土的轴向变形与体应变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球应力作用下,黄土会产生一定的不可逆塑性变形与可逆弹性变形,其变形增长规律与偏压程度和动应力幅值成正比,与固结应力成反比;轴向变形规律符合Monismith C L幂函数模型,且其模型参数与固结应力条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原状黄土在加载初期体应变累积较明显,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固结应力比对体应变影响较小,固结球应力对体应变发展具有抑制作用,表明浅层土体更容易产生压缩变形.

    原状黄土动三轴循环球应力轴向变形体应变固结应力

    征订《路基工程》及合订本启事

    101页

    掺黏粒改良粉土的土水特征试验研究

    张海洋魏东李旭瑞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南开封金明大道北延道路路基工程低液限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滤纸法测定不同黏粒含量、压实度的粉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其基质吸力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试验从微观结构演化角度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加州承载比CBR值随黏粒含量与压实度的增加均单调增大;不同压实度下掺黏粒改良粉土的饱和含水率均随黏粒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任一黏粒含量下,土水特征曲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黏粒含量为15.5%、20.5%、26.5%的土水特征曲线存在基质吸力保持相对恒定的平台期;黏粒含量的增加使得重塑土样的微观结构逐渐紧密,粉黏粒间的接触方式由线或面的接触逐渐转变为胶结及包裹镶嵌作用.根据规范要求,掺黏粒改良粉土可应用于公路路基填筑.

    路基填筑改良粉土黏粒含量土水特征曲线加州承载比CBR扫描电镜试验基质吸力

    不同RAP掺量天然高模量沥青热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

    吴定知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空隙率、连续级配、高油石比的技术特点应用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以解决厂拌高RAP掺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和耐久性不足的问题.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增加,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提高,但是水稳定性、抗裂性能和抗疲劳性能降低,20%RAP~50%RAP天然高模量热再生混合料在20℃、10Hz试验条件下的动态回弹模量不小于13000MPa,同时130με微应变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大于100万次,满足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

    路面工程沥青混合料掺量回弹模量稳定性路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