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呼应论"辨析

    王霞卢黎歌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原则的体现,"呼应论"适时出场.该理论不仅是对党的人民性立场的深刻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践观的创新应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人民所呼,既是改革的动力源泉,也是方向指引.其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众参与,共同推动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在"呼应论"的框架下,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改革难题,构建动态的改革响应机制.这一理论与实践框架,彰显了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呼应论政理学理

    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郑江淮陈英武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其基本逻辑在于:在颠覆性技术转化为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在未来产业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伴随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最终,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带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较快进展、成效显著,但在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还存在若干不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与技术互补体系,引领技术革命性突破;完善发明人才结构与金融体系,加快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多层次产业结构与产业协同网络,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体制机制、空间布局和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

    王莹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鲜明文化主体性的先进文明.文化主体性的持续巩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关键所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多维度、多层次、多向度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互鉴中,中华文化不仅要坚守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红色基因,同时要吸收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推动包容发展、和谐共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取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新成就.

    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文明互鉴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刘振怡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在整个演化过程中所要突出的就是主体性.因此,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主体性的生成.就内容规定而言,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认同密切关联,是人们在民族国家共同体中长期生活形成的对该民族国家文化精神的肯定性体认.它集中体现为对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就实现路径而言,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视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凸显各层次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以及全球化视野,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动力和策略而言,应强调主体的主动性,注重主流引导、多元文化共同体建构、世界视野等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文化认同"第二个结合"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视野中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及道路选择——从"欧洲中心论"疑云谈起

    王兴辉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殖民主义的论述中,马克思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立场上批判了东方社会的经济结构.从东西方对立的视角看,这貌似有欧洲中心论的嫌疑,但其背后存在着既定的理论指向,即立足于生产方式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社会结构.在这个理论旨趣之外,从世界历史理论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看,马克思是明确否定和批判欧洲中心论的.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幻象后,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动力系统分析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进程:现代化的基础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形式和选择则在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态.这一理论为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表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这样一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要将本国国情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相结合,建构具有自身主体性的现代化体系,使现代化真正服务于本国和世界的发展.

    欧洲中心论现代化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建构——一种面向元理论的思考

    谢晓通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以特殊原则或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不同立场、条件和理念进行反思的科学研究方法,元理论不仅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以逻辑阐释和抽象概括,同时也构成一种规范的理论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正当性与有效性的论证问题上,元理论有其明晰的作用范畴,也有其具体的限度划分,两者共同构成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实质表达.对于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而言,元理论的本质重构、价值引导和分歧整合等功能,可以有效化解理论建构过程中的消极倾向,弥补方法论在前置性问题上的缺陷,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生态.通过寻求一种批判立场,发挥批判活动的本质重塑、知识阐明和方向设定等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特定情境中的接受度和适应度,从隐性的非哲学批判上升为显性的哲学批判,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元理论的发展意义重大.

    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建设哲学批判

    国家认同与政治义务的概念理解

    徐百军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政治义务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但是在对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不过,分歧并没有消解政治义务概念,反而塑造了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我们主要以"我对谁负有政治义务?""政治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吗?"和"政治义务是一种独立于内容的义务吗?"三个问题为规范性导向,将国家认同纳入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当中,进而把政治义务概念理解为公民出于国家认同的理由而服从国家的一种道德义务.当然,国家认同与政治义务的概念联姻或许存在不确定性,但却值得尝试,毕竟我们致力于在一种可能性政治的范畴内寻求对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

    政治义务道德义务国家认同概念联姻

    身体与"无为":无为—政治的治理术与自发秩序

    李宸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不仅包含一种特殊的治理术,而且隐含着对于政治运转中自发秩序的某种肯定."无为而治"中的自发秩序,揭示了无为—政治得以自发运转的深层机制和核心奥秘.不同于建构与演进之分下哈耶克式的自发秩序,无为—政治的自发运转直抵身体的层面,整体奠基于一种独特的由人的身体予以确证的自发秩序之上.其中的自发性依赖于身体能力的充分实现,人与人在身体之间的相互感通中形成紧密的身体性关联.君主的修身牵动着自发秩序的运转,修身能够让君主在具体的行事中彰显出己身之"德",取得一种针对人的身体层面起效的教化效果,实现"不令而行"的自发性.

    身体"无为而治"自发秩序治理

    "内""外"相维:中华帝国的历史概念与治理逻辑

    王劲嵛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以"中央"和"地方"概念分析中华帝国的流行范式,存在以今度古、以西度中的时代误置.从中华帝国自身所使用的"内""外"概念来看,其所构建的是一种以皇帝为圆心的差序政治关系,它由内朝和外朝、京城和四方两个交错互嵌的部分构成,并在长时段中衍生出内、外朝的并存与转化,封建与郡县反复纠缠这两个周期性现象."内""外"关系的实质,是帝国交错使用公共和私人两套政治系统,相互制衡,维系皇权,其合法性基础源于帝国"公""私"概念的模糊性,使皇帝可以正当地构建私人性质的政治系统."内""外"关系在赋予帝国体制以韧性的同时,也妨碍了中国政治的公共化和理性化.对"内""外"关系的研究,可以为重新审视帝国的本相提供更为贴切的视角,反思"央""地"关系框架的内在局限性,为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思想资源.

    中华帝国政治关系央地内外公私

    深港资本市场融合:现实挑战及规范路径

    吴燕妮
    8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30余年来,深港两地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的抵御风险冲击能力,经受住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形成了良性的合作发展趋势,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持,为全球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且深港两地存在诸多金融机制差异,给资本流动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加大了两地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难度.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协调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交易制度、加强跨境监管执法合作、优化统一投资者保护机制,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资本市场金融枢纽信息披露跨境监管投资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