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与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与现代化
理论与现代化

李家祥

双月刊

1003-1502

xdhbjb@126.com

022-23398649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理论与现代化/Journal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注重反映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科研和调研学术成员的思想,反映国内外学术动态,热诚欢迎国内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实际工作者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马俊峰马小飞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范畴,它意味着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均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生产力形态发生了质性变化和整体跃迁.新质生产力不是先验和超验的抽象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探索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新质生产力拓展和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了新力量.新时代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全面跃升,变革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新发展理念指引新质生产力前进的正确方向,建设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构建原则、创新突破与治党成效

    程同顺于慧婷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推进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实践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逐步构建起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其构建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三个结合",即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结合;实现的创新突破就是抓住"四个重点",即整体部署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构建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完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形成巩固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取得的治党成效就是"筑基、固本、提质",即筑牢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根基、培育了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升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构建原则创新突破治党成效

    稳岗补贴对企业员工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陆建明郭晓翔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稳岗补贴是中国政府稳就业的重要宏观政策,但已有研究对稳岗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检验证据较为缺乏.本文利用201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稳岗补贴对上市公司员工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稳岗补贴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就业稳定性,并通过减少企业冗员显著促进上市公司员工配置效率的提升.(2)稳岗补贴的政策效应当期便会体现,且具有较好的延续性.(3)稳岗补贴对员工配置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与高市场化水平地区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客观评估稳岗补贴在员工配置效率方面的政策效应提供了一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稳岗补贴员工配置效率员工冗余员工短缺

    中国卫健科技创新的网络结构演化及分布式协同治理——以CPT领域为例

    锁利铭冷雪忠
    4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类创新单元协同是中国政府推进卫生与健康(以下简称卫健)科技创新效能提升的重要治理理念,如何识别多类卫健创新单元协同的特征有待探索.本文吸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借助多层网络分析方法,从技术种群分布、网络拓扑结构维度构建"多元—协同"诊断框架,识别多类创新单元在卫健科技创新实践中缔结的协同结构及其演化逻辑.以冠状病毒防治(CPT)为例,发现其技术种群丰富度持续提升,多元技术种群关联呈现从"产—学—研—个体"到"政—产—学—研"再到"政—产—学—研—医—个体"的演进趋势;网络中多元技术种群协同效应不足,存在"多元"与"协同"分化的疏离风险;网络呈现由"开放—紧密"型到"封闭—紧密"型再到"开放—松散"型的动态演进路径.进而提出分布式协同治理理念,从制造差异、保护差异与协调差异等维度,探讨中国卫健科技创新网络趋向"多元—协同"发展目标的可行路径.

    卫健科技创新多层网络分布式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就业生态视域下绿色创新人才数字韧性的本土建构

    相飞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战略实施迫切需要绿色化创新发展,绿色创新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此提供了重要保障.数字技术作为创新驱动的引擎,在赋能创新价值实现的同时,结合就业生态特征,也给创新人才数字韧性建构带来新的挑战.数字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数字风险带来的损伤,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析绿色创新人才数字韧性内涵,提出包含数字心理韧性、数字行为韧性、数字技术韧性、数字环境韧性4个风险应对维度及其12个构面,以及"数字心理韧性→自主韧性""数字行为韧性→自主韧性""数字技术韧性→培育韧性""数字环境韧性→治理韧性"共促数字韧性建构的内涵要素模型.从就业生态视角来看,源自个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数字韧性,使个体形成应对绿色化数字化环境中风险挑战的复原力.本文结合当前就业生态环境对绿色创新人才就业的影响,提出促进数字韧性建构、进一步推动该类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从而助推"双碳"战略实施的建议.

    "双碳"战略就业生态绿色创新人才数字韧性

    人工智能和社会科学研究

    刘刚李响李沁倩刘捷...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不仅能够引发产业变革,而且能够催生新科学研究范式.随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前沿.数据的高维度、编程语言的强结构性和长程关联性、以参数形式表征的隐式知识库和预训练的结构重整带来新知识和模式发现,为社会科学研究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数据隐私、价值观和研究结论的"黑箱"化带来了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应用中的新挑战.如何把大模型的知识发现和基于研究者实践经验的探索式研究相结合,形成人机共生演进的知识生产方式,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方向.

    人工智能大模型社会科学对齐问题隐私安全

    技术现象学视角下人工智能风险与治理研究

    董向慧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尤其是强人工智能使得人与技术之间呈现交互关系,技术现象学中具身、诠释、它异、背景这4种人—技术—世界的意向性关系发生着变更和异化,冲击了人作为技术主体的地位,同时蕴含着身体虚化、诠释遮蔽、他者竞争和文明失序的内在性风险.把握人—技术—世界中的意向性关系,成为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的新思路、新视角,有助于完善人工智能技术治理、原则治理路径,促使善治良治成为机器行为学的内生品质.

    人工智能技术现象学意向性后人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