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研究
旅游研究

窦志萍

季刊

1674-5841

kmxyly@163.com

0871-5098137

650214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经济开发区浦新路2号

旅游研究/Journal Tourism ResearchCHSS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致力于旅游理论前沿的研究,关注旅游实践的发展,为活跃和繁荣旅游理论研究搭建理论交流平台;更好地为旅游教学、科研服务,促进旅游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办出民族性、区域性特色,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和理论参考,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旅游文化,为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贡献。 读者对象:旅游院校师生、从事旅游产业及接待业研究的科研人员、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从业员工;与旅游相关产业及行业的管理者及从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旅游驱动型城镇化能否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验证

    杨友宝郭平平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谋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探究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 2006-202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 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模型、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分析旅游城镇化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动态演变特征,继而借助面板回归模型验证分析旅游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长走势稳定性欠佳,两者均具有显著的阶段分异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水平大致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绿色经济效率则具有"小分散、大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负向抑制效应,且抑制强度呈现"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位序特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尺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负向抑制效应,子城市群尺度各控制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旅游城镇化绿色经济效率空间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

    环境、关系与认知——嵌入理论下旅游小企业对旅游社区影响

    苑书铭马静母银键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阳青岩古镇为案例地,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环境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三个层面揭示旅游小企业对旅游社区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小企业是否能对旅游社区产生积极影响,受到环境、关系、认知三方面的制约;旅游小企业与旅游社区的关系越紧密,影响越积极;旅游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社区居民的认知相符时,有利于促进旅游社区良性发展并形成共赢共享的局面.因此,环境、关系与认知能够成为嵌入理论下研究旅游小企业对旅游社区影响的内在逻辑与机制.

    环境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旅游小企业旅游社区

    国家公园原住居民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

    赵薇李锋
    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住居民作为我国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的对象,他们的满意程度是衡量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指标.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理论,以居民的生计资本、政策信任作为刺激因素,将居民的政策认知作为有机体的状态,构建国家公园原住居民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原住居民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总体较高;生计资本、政策信任对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具有重要预测作用,其中政策信任的作用尤为显著;政策认知在生计资本、政策信任对原住居民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当前生态补偿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议丰富原住居民的生计资本,优化配置生态补偿资源;规范基层组织运行,增强原住居民的政策信任;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提高原住居民的政策知晓程度.

    原住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生计资本政策信任政策认知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A级景区的空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袁丹吴润涵李东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9 省区115 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利用核密度估计、数量空间关系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定量剖析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A级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二者空间关系的主导因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非遗与A级景区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关系,其空间聚类模式呈现显著的"高—高"类与"低—低"类分布范围较广且连片集聚,"高—低"类与"低—高"类分布范围窄且较为分散的特点;黄河流域非遗与A级景区从黄河上游到下游大致呈现"正向错位—负向错位"的分布特征;黄河流域非遗与A级景区不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二者空间关系的主导性因子异质性显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A级景区空间聚类模式区域差异

    基于网络数据的景区投射与感知形象差异分析——以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为例

    谭乐霖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乔家大院景区微博和旅游电商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与图片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和图片分析相结合方法,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0 和Nvivo 10 软件,对比分析目的地投射与游客感知形象差异,了解乔家大院景区遭摘牌处理的具体原因.研究发现:网络文本分析中,乔家大院投射与感知形象文本在高频词内容、情感和社会语义网络构成方面存在多种差异;网络图片分析中,乔家大院投射出有文化、有特色的目的地形象,游客则更加关注旅游体验;"景区投射与感知形象差异模型"中的"错位"区域是造成景区摘牌的重要原因,未来可针对该区域的组成要素采取相应措施.

    网络数据投射与感知旅游地形象乔家大院

    产业共生视角下的景中村茶旅融合互动机制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梅家坞为例

    徐婧朱萸荩潘嘉怡魏小林...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杭州梅家坞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从产业共生视角探究景中村茶旅融合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茶旅产业具备自然的协同属性,适于进行产业融合;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与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共生的理想选择;界面畅通是村落实现产业共生的前提;景中村的环境加速了能量向旅游产业流动的过程,为"+旅游"产业共生提供良好共生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茶旅共生中共生单元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人力资本、社会关系以及文化资本是决定其内部能否发生共生的重要条件;旅游产业进入后的共生系统中同时存在多种共生模式,理想状态是走向对称互惠共生的模式.梅家坞的茶旅融合实践表明,景中村居民可以通过自发进入旅游经营的方式推动村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得村落的原产业和非遗传承得以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茶旅融合产业共生景中村互动机制

    "广州超级文和友"的地方性建构与游客感知研究

    林欣韵林敏慧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怀旧心理与地方性建构角度,以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广州超级文和友"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其地方性建构以及本地和外地游客的感知.研究表明:"广州超级文和友"通过怀旧符号还原"人+事+物"情境,营建物质和情感空间,通过管理方、业主和游客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共促形成怀旧型消费空间;大部分本地游客在怀旧体验上不能产生积极感知;外地游客作为文化他者,大部分实现了一定怀旧体验,但更多是出于对网红点的猎奇心理.

    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地方性建构游客感知怀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