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六盘水师范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六盘水师范学院

郁钟铭

双月刊

1671-055X

lpssyxbbjb@163.com

0858-8602247

553001

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山区明湖路育才巷19号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原《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2012年正式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出版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工程、地质学、矿业工程、矿山安全工程、体育学、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中的共同体智慧探赜

    杨晋郑鑫颖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以精要的思想,构筑了"其视天下犹一家"以家国一体为理念的共同体文明,凝聚了丰富且厚重的共同体智慧.其中,家族法、国家法、天下法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中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德礼为本,政刑为用"是对中国古代共同体维系准则的精炼总结;"伦理亲情,德法共治"是中国古代共同体智慧的现代镜鉴价值的高度凝练.

    共同体智慧德礼政刑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

    始祖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曼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始祖神话最为典型.具体而言,各民族始祖神话传递着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血缘认同.这种以观念意义上的血缘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是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观情感纽带.以盘古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为代表的创世始祖神话经其广泛传播,为多地域、多民族所接纳,传递着对中华民族的地域认同.这种以地域为依托的民族认同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以炎黄为代表的人文始祖神话传递着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认同,反映出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各民族始祖神话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依托、以精神信仰为核心,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始祖神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血缘认同地域认同精神信仰认同

    基于虚拟集聚视角下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陈英葵陈铭康航瑜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虚拟产业集聚是数字经济创新驱动下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具有打破传统地理空间束缚,实现产业集群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等优势,是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基于农业虚拟产业集聚视角,对贵州省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各主体协同创新不足、集聚水平不高、数字技术融合度不强及高层次农业人才短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产业主体协同创新发展;夯实基础,打造农业产业链虚拟集聚共享平台;畅通通道,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层层把关,完善农业产业链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虚拟集聚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

    贵州乌蒙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演变研究

    李芹王金凤罗昌喜黄冬冬...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经济与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值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偏相关系数法等方法,量化贵州乌蒙山区2015-2020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水源涵养(WY)与土壤保持(SC)这三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利用中值分析与显著检验表明,研究区净初级生产力(NPP)以一般增长为主,土壤保持(SC)以一般退化为主,水源涵养(WY)变化趋势和显著变化不明显;(2)从变化趋势面积占比来看,净初级生产力(NPP)以一般增长为主,面积占54%;水源涵养(WY)以一般退化为主,面积占61.17%;土壤保持(SC)以一般退化为主,占67.81%;这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在2015-2020年间为退化趋势,生态环境改善不明显;(3)利用偏相关系数法可知,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水源涵养(WY)以微弱权衡为主;水源涵养(WY)与土壤保持(SC)在空间上呈现北部权衡、南部协同分布态势;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土壤保持(SC)在中部与东北部表现协同,而在东北部、西南部和东部的局部地区则是权衡关系;(4)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只有裸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水源涵养(WY)呈现较显著协同,而农田、森林、灌木、湿地与城镇生态系统以微弱权衡为主.贵州乌蒙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关关系具有空间异质性,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

    贵州乌蒙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时空演变

    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科幻小说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吴志鹏胡明贵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重现实因素合力构造了21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中的海洋书写.这些海洋书写被放置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中,其中充斥着秽物、血污与灾难等元素,体现着科幻作家们对生态恶化的担忧.中国科幻小说在塑造另类海洋形象、指认另类海洋形象的形成原因时,呈现出深刻的生态保护意识与浓厚的人文关怀,兼具着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生态指导的重任.

    科幻小说海洋书写生态保护

    今、帛、竹书《周易·蛊》卦爻辞本义考论

    姜国申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蛊》之卦名即意为"蛊乱",《易》学史上的"拯弊治乱"说、"从事"说、"侍奉父母"说、"筮占事业"说均非其本义.卦辞"元亨"即大为亨通,而非享祀之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与祭祀、天气预报或侍奉父母无关,而是含有"殷鉴不远"的意味.初六"有子考无咎"之"考"并非"成就",而是指父亲,九二"干母之蛊"、九三"干父之蛊"皆与继承父辈、母辈画卦事业无关,二爻本义均与整治蛊乱相关.六四"裕父之蛊"旨在批判君王宽裕治蛊的行为,杨万里将之视为正确的治蛊措施是不恰当的.六五"用誉"之"誉"并非指九二,应意为"荣誉".上九似当依帛书本作"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凶",其义理体现出君王应将"治蛊"事业进行到底的哲理.

    《周易》《蛊》干父之蛊干母之蛊不事王侯

    宫廷·士林·民间:中晚明时期王阳明形象的书写衍变

    张菁洲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的形象塑造具有三个维度的现实可能,即宫廷史官的书写、明代士人的笔法以及民间社会的传说.在朝廷的视域下,王阳明符合传统仕宦身份的基本素养,着重体现官吏的社会职责与道德认同;在明代士人眼中,王阳明则不仅是政治集团的参与者,也是儒家思想的探索者,这也为王阳明赋予了"师者"的质素;在民间社会中,王阳明形象与其历史功绩高度契合,完成民众对"英雄"人物的要求和期待.不同维度的书写衍变构成了王阳明形象的历史建构,成为王阳明学说接受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阳明形象宫廷士人民间

    明代贵州地区乡贤的选拔褒奖分布特点及社会作用

    卞海燕罗权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贵州地区独立建省推动了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壮大了当地的乡贤群体.为了选拔符合当地社会发展的乡贤,贵州地区形成了由推举、复核以及审批组成的乡贤选拔程序,出现了推举、恩诏以及赐祭三种褒奖方式.贵州乡贤广泛分布于贵州布政司下辖府县、土司与贵州都司下辖的卫所中,其中卫所区域分布的乡贤人数多于府县区域,且越靠近交通干线和经济繁荣区域的乡贤人数分布越密集.这些乡贤作为推动明代贵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化士民、稳定当地社会秩序的同时,发挥着联系国家与地方社会的重要作用.

    明代贵州地区乡贤

    西学与新学:清末留学生的教育反哺——以杨月如等人为考察中心

    孙镭笑魏善玲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内外交困,有志之士纷纷寻求扶危定乱之策,"教育救国论"一时盛行,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矛盾日益凸显.留学生群体为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将西学与中国新式教育融会贯通,特别是杨月如等清末留学生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创办新式学堂、开办速成师范讲习所、改建小学堂、创办单级教授讲习所、传播复式教学法、改组旧学校、出书立作等等,丰富教育形式、改善教育环境,为各地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单级教授法的普及与发展.杨月如等清末留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供了新式教育的实践模板,被同行实验、推广、应用.杨月如等清末留学生群体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加快了西学与中学的互融共促,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革新与进步.

    杨月如清末留学生廿二铺小学堂单级教授讲习所复式教学法

    地方高校师范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现状研究

    曹姣赵碧玫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后备力量,是振兴乡村基础教育"破局"的关键.促进师范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根本上是培养师范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基于L市地方高校337名师范生和乡村学校167名任教1-2年的新教师抽样数据,以ERG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考察当前师范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意愿和能力现状,提出促进师范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策略.结果显示,师范生服务意愿较薄弱,对乡村的喜爱程度较低,愿意到乡村任教的年限短,对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不高;服务能力较匮乏,乡村性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活动参与度低.由此,主要从满足师范生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方面,提出提升师范生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对策建议.

    地方高校师范生乡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