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宋金成
    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快速发展,各地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正面临重大变化,原有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以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管理现状为出发点,围绕各地集中收集平台设置要点及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部分省市试点实践经验,对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指出,地方主管部门应做好统筹规划,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服务对象和范围,给予集中收集平台充足的市场发展空间;集中收集平台应找准自身定位,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和持证单位实现差异化发展,真正发挥好区域危险废物处置托底保障的角色作用。建议集中收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运行管理模式等方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自身竞争力。

    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无废细胞环境保护

    基于深度学习的PM2.5预测方法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周聪周越
    178-18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苏州市空气质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基于不同深度学习模型高效准确预测苏州市PM2。5 浓度,为大气污染治理和风险规避提供科学依据。使用2014-2022年的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历史数据,使用RNN、LSTM、GRU 3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比不同模型在不同时间步长下预测PM2。5 浓度的性能表现,并对不同特征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步长下模型的预测性能高低比较为:GRU>LSTM>RNN,GRU模型在时间步长为40时预测性能最优,测试集取得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68、11。50、0。10。与PM2。5 相关程度较高的特征为PM10、空气质量等级、空气质量指数,是预测模型的重要特征;风力、天气等特征虽然与PM2。5 相关性程度较低,但是却能显著地提升模型性能,因此也为重要特征;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风向为不重要特征。

    PM2.5浓度预测RNNLSTMGRU

    基于学习风格评估的金融工程课程知识图谱优化与实践

    方传棣
    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将金融工程课程的复杂内容化繁为简、抽象概念具体化,基于学习风格评估对金融工程课程知识图谱进行了优化,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对某高校2021级和2022级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评估,并基于此优化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沉思型、直觉型、视觉型和序列型。因此,通过增加视觉内容、详细的文字说明、简明的新概念介绍和逻辑顺序排列优化知识图谱,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为个性化教学和知识图谱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金融工程学习风格评估知识图谱个性化教学

    三维规划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厉建晓王凤民程璐黄成...
    19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三维立体空间的规划管理和空间治理需求,利用 WebGIS、GeoServer、Cesium、Post-greSQL等技术,设计了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开发了三维规划辅助系统。该系统形成了涵盖基础功能、信息查询、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辅助审查的框架体系,其中基础功能包括飞行漫游、量测、图层管理、分屏、卷帘等,信息查询包括兴趣点查询、属性查询、楼层分层分户查询等,辅助分析包括通视分析、可视域分析、日照分析、挖填方分析和裁切分析等,辅助设计包括天际线分析、生成控规盒子、控高分析、贴线率分析和宽高比分析等,辅助审查包括设计方案加载、符合性判断、对比和提交意见等。该系统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流程中的三维辅助分析,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流程中的三维审查及意见留痕,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查水平。

    空间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三维辅助设计

    基于"房地一体"宗地面积的SmartStation应用分析研究

    袁航母浩江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贵州山区地形地貌背景条件下,在开展"房地一体"项目宗地面积质量检验时,利用RTK、全站仪等仪器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常受限于GPS通讯链路传输不佳、基础控制布设不足等因素影响而不能高效开展工作。鉴于此,以经过测绘成果质量验收的某"房地一体"项目为基础,探讨利用SmartStation观测的宗地面积精度符合性,并分析SmartStation与RTK+全站仪模式在观测宗地面积精度、效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①SmartStation实测样本宗地面积精度满足项目设计及相关规范的精度指标要求,可以应用于"房地一体"宗地面积质检验收。②对比两种类型设备观测的各宗地面积中误差,离散率相差不大,但RTK+全站仪模式中误差的离散度高于SmartStation观测的离散度,表明SmartStation相较于RTK+全站仪模式具有更高的数据收敛性,仪器整体性能更好、稳定性高,出现系统误差的概率更低。③相比于RTK+全站仪模式,SmartStation耗时更少,数据采集效率更高,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物力成本。

    "房地一体"SmartStation成果质量检验宗地面积精度

    老河口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信息化系统设计

    杨洋邱娇玲谢逸飞
    204-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响应国家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旨在设计一种"一体化供水工程信息化系统",以提高老河口市城乡供水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针对此供水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化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和实体支撑环境等功能模块,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对供水工程的全面管理和智能化运营。最终实现老河口市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全面保障老河口市城乡饮水安全。

    供水工程信息化系统智慧水务管理效率

    一种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太阳能BIPVT系统实验研究

    顾金寿柴云娥魏巍杨林艳...
    21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种平板微热管阵列式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和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BIPVT)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023年1月10日系统的相关热电特性,结果表明:在日均太阳辐射为540。8 W/m2,日均室外温度为4℃时,微热管阵列式太阳能BIPVT系统的日均室内温度为23。6℃,可以满足冬季室内基本取暖要求;系统进出水口日均温差为0。9℃,进出风口日均温差为13。6℃,具有很好的热风效果;系统的日均电效率为9。6%,日均热水效率为34%,日均综合效率为59。6%,将平板微热管阵列用于BIPVT系统,可以降低电池背板温度,提高发电效率。

    微热管热电特性BIPVT综合效率

    TSP和地质雷达在岩溶隧洞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胡开富邵正楠程丰波
    215-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排查岩溶隧洞施工中潜在的地质风险、指导隧洞安全施工。利用TSP和地质雷达两种方法开展超前地质预报。TSP法能够对隧洞掌子面前方100~150 m的距离展开预报,其特性是预报距离长、快速分析围岩情况、预报精度无法控制;地质雷达法可实现隧洞短距离精准预测,能够有效弥补TSP法在短距离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预报,可提升在隧洞中对岩溶构造预报结论的准确度。TSP法结合地质雷达法成功预报的应用实例可为类似风险围岩隧洞的超前地质预报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水隧洞超前地质预报TSP地质雷达岩溶

    基于Aspen Adsorption的船舶VOCs吸附储能模块研究

    俞志鹏张锵肖照宇姜莱...
    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治理船舶涂装行业位于船坞、码头等室外场地喷涂过程中产生的无组织VOCs排放,设计了2000 m3/h处理量的VOCs移动吸附储能模块,以解决室外环境无组织VOCs排放的问题。储能模块可与末端治理设备形成有序、高效的循环再生流程。同时,利用Aspen Adsorption软件根据吸附剂属性,模拟VOCs移动储能模块单次循环所能工作的最长时间和处理效率,得到穿透曲线,并计算出单台储能模块所能储存的有机物量。结果表明:VOCs吸附储能模块装载2。2 m3 吸附剂时,在2000 m3/h风量、300 mg/m3 VOCs含量的进气条件下,可满足长达40 h的吸附时间,并保证吸附效率在96%以上。每立方的吸附剂可吸附约12。5 kg的VOCs,每一台储能模块在吸附达饱和后可存储约26。26 kg的VOCs,将其脱附燃烧后可提供9。729×105 kJ能量。VOCs移动吸附储能模块可以应对船舶涂装外场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并能为蓄热式氧化炉RTO提供能量,减少RTO运行时的能量消耗。

    船舶涂装VOCs吸附储能模块AspenAdsorption模拟

    低胶凝材料用量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

    刘晓丹付兵马钰叶焕...
    228-23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透水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并提高透水性,通过调整水胶比、外加剂等因素研究了低胶凝材料用量透水混凝土的孔结构、透水性和强度。结果表明:减小浆体的流动性会增大透水混凝土的实际堆积体积,导致透水混凝土的实际孔隙率增大;低胶凝材料用量对透水混凝土的机械强度不利,但可以通过优化水胶比(w/b)和外加剂制备出单位体积胶凝材料用量小于300 kg,透水系数大于6 mm/s,抗折强度2。5 MPa,抗压强度大于15 MPa的透水混凝土,完全满足人行步道等使用环境的需求。

    透水混凝土海绵城市孔结构绿色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