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iteSpace的园林植物光照响应可视化研究

    皮红丽李达胡逍颜淑真...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客观准确掌握园林植物光照响应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筛选,使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发文量、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光照响应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作者和机构众多,但缺乏交流合作,不利于后续开展深入研究;研究热点集中在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光合特性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响应。因此,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各研究主体间的合作,继续深入探索园林植物的生长、生理、光合特性等各个方面对光照的响应,并为光照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新技术。

    园林植物光照CiteSpace综述

    VR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可视化分析

    廖俊康张宏志
    70-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虚拟现实(VR)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结果表明:国内研究经过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2007-2012年)、探索阶段(2013-2016年)、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2年)、平稳发展阶段(2023-2024年)。国内研究团队间的合作较少,多数为独立进行研究,缺乏交流。研究方向可分为五类:规划设计与应用、植物景观设计、景观疗愈、数字景观与文化保护、教学研究。研究热点主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植物造景与绿色空间可能成为未来国内VR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研究的热点。未来需深化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推动风景园林数字化发展;促进多学科融合与多种技术结合,拓展景观疗愈研究的新视野;结合交互性与文化性,创新非遗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研究;构建基于VR的沉浸式景观评价体系等。

    综述虚拟现实技术风景园林CiteSpace

    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种群结构变化研究

    张楠王志平余阳春徐高福...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次年春节补植,至2023年进行复位监测,调查林分改造前后样地的林分生长情况,求得树种重要值,分析直径、树高构成以及群落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空间结构。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区马尾松次生中龄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经过14年生长,林分密度提高72。88%;②林分改造后马尾松的重要值从61。308下降至26。754,同时其他常绿针叶树种重要值也同步下降,而常绿、落叶阔叶树树种均有一定程度上升,木荷、石栎的重要值提高6。81%;檵木、短柄枹之类灌木、阔叶小乔木的重要值增幅高达84。81%;③马尾松抚育补植第14年的群落直径分布特征呈"L"形,高度级个体数呈塔型,下层幼树较多,复层结构明显;④平均混交度抚育前为0。42,抚育后混交程度提高至0。72。受优势木增加且补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群落的大小比数分化明显。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从抚育前的0。59下降至抚育后的0。356,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变。指出了马尾松次生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未来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或将以针阔叶树种混交并与小乔木、灌木共同构建复层林方向演替为常态。

    马尾松针阔混交乡土树种复层林分空间结构重要值千岛湖

    华山松退化林修复措施试验及影响研究

    李志伟沈柳青张金玲栾元坤...
    83-8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个不同立地条件的华山松退化林分内,设置观测实验样地和参照样地,采取抚育间伐、修枝、割灌割藤的综合营林措施,勘测调查退化华山松林木连续4年的树高、胸径、蓄积生长量,分析比对这一综合修复措施对修复退化华山松林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该综合修复措施对退化华山松林木胸径、树高、活立木蓄积生长的影响明显,实施该综合修复措施的华山松退化林分每年每公顷比未实施任何修复措施的华山松退化林分蓄积生长量大4。94 m3。在采用该综合修复措施的情况下,因立地条件不一致而导致的对退化华山松林分的影响结果之间差异较小。

    修复措施影响华山松退化林研究

    "双碳"目标下巍山县桉树低效林改造路径探索

    吴永会郑馨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林分结构,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巍山县需尽快对桉树低效林实施改造。通过实地调查、对桉树低效林进行评判后,针对巍山县桉树林分现状与立地条件,提出基于生态优先、适地适树、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桉树低效林进行综合改造。提出了分别对桉树用材林和林化工业原料林采取间伐、调整树种、更替等多种改造方式和带状改造、林冠下更新等措施,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地产出率和森林资源总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双碳"目标桉树低效林改造路径

    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和土壤的影响研究

    陈国强
    94-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间伐强度对国有林场杉木的林下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在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木司国有林场选择某杉木林基地开展试验,根据不同间伐强度分为4个处理,CK(无间伐)、Z1(间伐强度20%)、Z2(间伐强度30%)、Z3(间伐强度50%),对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林下植被数量和土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Z2的灌木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新增种类高于其他处理,Z2灌木植物新增种类较CK、Z1和Z3分别增加了2。8倍、2倍和1。4倍,草本新增种类较CK、Z1和Z3分别增加了2。33倍、2倍和1。4倍,藤本植物新增种类较CK、Z1和Z3分别增加了2。75倍、1。83倍和1。38倍;Z2处理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平均树高增长量、平均蓄积增长量、平均材积增长量的增幅率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间伐强度下的杉木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比较为:Z2>Z1>Z3>CK,说明相比于无间伐、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30%的杉木抚育更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增加;Z2的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高于其他处理(P<0。05),4个处理的pH值无差异(P>0。05),整体比较为:Z2>Z3>Z1>CK。指出了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杉木的生长,其中间伐强度30%可维持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杉木林植被多样性,改善杉木林土壤性质,促进杉木林生长。

    间伐强度国有林场杉木林林下植被土壤特征

    杉木林不同密度套种鄂西红豆树初期生长效果分析

    张昌财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22年生人工杉木林间伐调整林分密度后套种鄂西红豆树,设计3种不同密度套种方式:A处理为杉木900株/hm2套种鄂西红豆树600株/hm2、B处理为杉木750株/hm2套种鄂西红豆树750株/hm2、C处理为杉木600株/hm2套种鄂西红豆树900株/hm2,比较人工杉木林不同密度套种鄂西红豆树的生长效果,结果表明:套种6年后,杉木和鄂西红豆树的生长量均随杉木保留密度的降低而增大,对2个树种的保存率没有显著影响,以C处理形成的异龄复层林的生长效果最佳,杉木的平均胸径达22。6 cm,平均树高达16。8 m,平均单株材积达0。3214 m3,平均蓄积量达192。197m3/hm2;鄂西红豆树的平均胸径达5。5 cm,平均树高达6。5 m,平均单株材积达0。0086 m3,平均蓄积量达7。224 m3/hm2;杉木、鄂西红豆树的合计蓄积量达199。421 m3/hm2。

    杉木林鄂西红豆树保留密度林下套种生长效果

    黄粉虫对农用地膜取食速率的研究

    白雪瑞王欢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粉虫取食地膜速率,通过对农用地膜添加蔬菜(番茄)水果(西瓜、香蕉)汁和粗糙皱褶处理,开展黄粉虫取食地膜速率及其对虫体生长水平、存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00条黄粉虫取食番茄、香蕉、西瓜汁处理的25 cm2地膜所需平均时间为4。67、3。83、4。50 d,其取食速率约为取食正常地膜的4倍;人工及自然皱褶处理显著提高黄粉虫对农膜的取食速率。较取食正常饲料的黄粉虫,仅取食农膜的黄粉虫平均质量和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而经蔬菜、水果汁处理可提高黄粉虫取食农膜的虫体平均质量,但对其存活率无显著影响。指出了添加水果蔬菜汁或皱褶处理显著提高黄粉虫对农膜的降解速率,为黄粉虫生物降解功能及其环境保护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黄粉虫农膜取食速率

    库尔勒市龙山红枣经济林土壤调查及提质增效建议

    胡渊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了库尔勒市龙山红枣经济林土壤状况,结合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质增效检疫。在库尔勒市龙山某红枣经济林研究区随机选择3块样地进行土壤状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红枣经济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情况。结果表明:①土壤物理性质:样地Ⅱ体积质量最高,总孔隙度最低,该区域土质最紧实,样地Ⅰ的体积质量最低,总孔隙度最高,该区域土质相对疏松,样地Ⅲ则介于样地Ⅰ和样地Ⅱ之间,样地Ⅱ初始含水率最低,样地Ⅲ则介于样地Ⅰ和样地Ⅱ之间;②土壤养分情况: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分4级和5级水平,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5级水平,其次是6级,研究区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2级和3级水平,研究区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3级水平,其次是2级水平,研究样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根据土壤状况调查结果,研究样地土壤物理性质偏差,说明土壤持水能力差。土壤养分不足,说明土壤板结,出现地力退化现象。针对研究样地的具体情况,从抚育管理、凋落物处理、为林下植物提供养分、强化土壤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以期实现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

    红枣经济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提质增效

    西宁市不同密度青杨人工林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研究

    张秀芝包文金司剑华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西宁市不同密度青杨人工林对降雨的响应规律,以西宁市南北山青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0~5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及降雨量,对其0~50 cm深土层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密度林地0~10 cm深土层均为弱利用层,低、中密度林地40~50 cm深土层均为调节层,低密度林地利用层最深;②不同深度土层中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分别为了小雨(10~20 cm深土层)、中雨和大雨(20~30 cm深土层),小降雨事件(<10 mm)仅能对0~20 cm深土层中土壤水分进行补给,对深层土壤水分补给较弱;③除0~20 cm深土层外,中密度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低、高密度林地,大雨条件下低密度林地0~30 cm深土层中土壤水分在雨后第一天呈现跳跃式上升,但在之后逐渐下降,而中、高密度林地在雨后第一天土壤水分上升较快,在之后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④不同密度林地到达土壤表层的水分不同,土壤含水量比较为:中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研究结论可为西宁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土壤水分人工林降雨响应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