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森林城市建设的城步县森林网络和森林健康规划

    阳卫华
    124-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提升城步苗族自治县森林城市建设质量、增强居民绿色福祉,对全县森林网络和森林健康建设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城步县县域林木覆盖率79。50%,城区绿化覆盖率40。23%,城区树冠覆盖率26。40%,城区林荫道路率57。87%,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86%,水岸线绿化率92。46%,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已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城步县的自然地理特征、现有森林、绿地分布特点和格局,全县应以建成区森林建设为中心,构建"一园三区两网,一核多点"的整体布局。规划到2032年,全县林木覆盖率80。99%,城区绿化覆盖率40。50%、公园服务范围90。07%、林荫道路率90。21%,乡镇建成区绿化率39。98%,村庄林木覆盖率39。10%,水岸林木绿化率93。20%,全县实现山水相依、绿树相映的森林城市景观。

    森林网络森林健康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城步苗族自治县

    基于CNKI的我国无人机防控松材线虫病趋势研究

    高振东
    130-13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在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松材线虫病防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依托中国最大的学术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分析方法,进行详尽的数据挖掘和文献综述。此次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至2024年4月,共筛选了122篇与无人机在松材线虫病防控领域应用紧密相关的文献,并从文献数量、发表年份、关键词、研究机构、被引次数、学科分类和期刊种类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文献数量的变化来看,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近年来关于无人机在该领域应用的研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然而,从总体数量上来看,相较于其他成熟的研究领域,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从研究方向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松材线虫病的监测方面,借助无人机的高空、远程、快速等优势,实现对疫区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然而在无人机防治松材线虫病方面,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既反映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对无人机在松材线虫病监测方面的算法及模型进行优化和升级,不断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和效率。另一方面,还应加大在无人机防治松材线虫病方面的研究力度,探索无人机在飞防、除治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以期在松材线虫病防控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无人机的技术优势。

    CNKI松材线虫病无人机文献计量分析

    氮磷配施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伏彦平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氮磷配比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选取云南松苗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5个处理组,包括未施肥的对照组A(CK)和4个不同氮磷配比的处理组。分别测量各处理组苗木的苗高、地径以及整株生物量。结果表明:未施肥的对照组A苗高和地径生长量最低,整株生物量也仅为12。24g/株,显示出氮磷养分缺乏对云南松生长的显著限制作用。处理组B中低水平氮磷施用显著提升了苗木的生长性状,整株生物量较对照组提高了34。02%。处理组D中氮磷配比优化后,苗木的整株生物量达到了最高值20。47 g/株,比对照组提高了67。29%。处理组E中氮磷双方浓度过高时,生物量的增加趋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指出了适当的氮磷施用可以显著促进云南松苗木的生长,特别是在氮素适中而磷素较低的情况下(如处理组D),而过高的氮磷供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合理配比氮磷营养元素对云南松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施肥策略。

    云南松氮磷配施生长状况生物量

    9个水果萝卜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

    王昊雷晓隆
    140-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适宜当地秋播利用的高产优质绿皮水果萝卜品种,选择9个不同类型特点的品种进行了随机区组、重复3次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个水果萝卜品种在黄淮地区均能正常生长,产量为3598。47~4533。38 kg/667 m2,植株高度 32。37~47。49 cm,单株肉质根长度 16。5~33。4 cm,肉质根直径粗度6。4~11。7 cm,单株肉质根重量475。83~818。88 g,品种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指出了9个品种均能在中早期上市,秋后播种(移栽)能正常采收,对下茬越冬蔬菜适期播种(或移栽)夺取高产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其中'露头青''翘头青''西安大青皮'产量较高,'卫青萝卜''沙窝萝卜''潍县萝卜'次之。还能提供大量副产品(萝卜叶子)作优质饲草供猪、鸡、牛、羊、兔、鹅等养殖业利用或作绿肥原料、能源材料。

    绿皮水果萝卜品种试验产量农艺性状豫北地区

    龙岩市新罗区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汤晓华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是提升油茶产业效益的关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接穗筛选、嫁接方法和嫁接时间3个因素,分析各处理嫁接苗成活率、苗高和地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油茶嫁接苗成活率、苗高和地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木质化穗条的3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接穗类型;胚芽劈接法和胚芽切接法的3项指标显著优于胚根劈接法,且前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5月下旬和6月下旬嫁接的3项指标均显著优于7月中上旬。针对龙岩市新罗区的自然条件,推荐选用木质化穗条,采用胚芽劈接或切接法,在5-6月份进行嫁接,可有效提高油茶芽苗砧嫁接育的成活率和苗木质量。

    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关键技术龙岩市新罗区

    氮肥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菊芬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不同氮素水平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杉木幼苗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师宗县彩云镇进行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别,分别施放不同量的氮肥,测定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氮素水平对杉木幼苗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和各部分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处理组C(4 g/株)表现出最佳的生长状态,其苗高、地径和各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指出了适量的氮素施用能显著促进杉木幼苗的生长,但过量施肥并不能进一步增加幼苗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杉木幼苗的生长状态和土壤情况合理施肥,以提高杉木幼苗的生长效率,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杉木的科学育苗提供理论指导。

    杉木幼苗氮肥生长状况生物量

    施肥方式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魏立燕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施肥总量的不同配比,分别观察了不同配比复合肥和尿素及不同施肥量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处理组C表现出最佳的生长效果,其平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分别为 30。96 cm、6。98 cm、59。43 cm、28。61 个,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7。42%、33。56%、17。59%和34。11%,其次是处理组B、D、G、F、E。在生物量方面,处理组C也表现出最高的生长效果,与生长指标研究结果一致,该施肥方式下其地上部位生物量为39。56 g/株,地下部位生物量为32。89 g/株,整株生物量为72。45 g/株,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16%、62。37%、42。91%。指出了适当增加有机肥比例可以显著促进樟子松幼苗的生长发育。研究为樟子松幼苗种植过程中施肥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樟子松施肥方式施肥量生物量

    江汉平原天然富硒土地选区与富硒产业园选区研究——以监利市为例

    李春诚王梦园吴殷琪潘飞...
    157-165,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Z/T 0380-2021)的要求,对湖北省监利市土壤硒资源进行系统筛选。结合研究区天然硒资源现状和全国正在推行的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和标识工作,初步筛选3处天然富硒土地挂牌候选区,3处富硒产业园建设选区。候选区位置分别为容城镇南部(容城镇新市-江心台-四台-庙岭-横岭村)、大垸农场中部(大垸农场江口-西湖-中兴农业公司)、程集镇南部(程集镇国庆河-永红-堤头村),产业园建设选区分别为黄歇口镇-荒湖农场富硒小龙虾产业园建议区、汪桥镇-红城乡富硒小龙虾(油菜)产业园建议区和大垸农场富硒小龙虾(小麦)产业园建议区。

    富硒土地挂牌候选区产业园建设选区监利市

    大连市金普新区以南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

    王耕商艳菲
    16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连市金普新区以南地区(除旅顺口区)为研究对象,GIS技术支撑下以结构性生态网络构建为优化手段,基于电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为框架的生态网络。根据源地的中心性、成本加权距离与路径长度比值(LCP)等因素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进行分类,选取出障碍点和夹点,以此确定生态网络构建的重点区域,并提出场地尺度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共识别生态源地67处,生态源地与自然保护区和各类森林公园的重合度较高,其中具有高度中心性的生态源地面积为80。95 km2,占总生态源地面积的13。67%;②共识别出研究区生态廊道151条,潜在生态廊道35条,研究区北部廊道分布较多且阻力值低,南部廊道较少且阻力值高;③共发现120处生态节点,包括114处夹点和6处障碍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构建出大连市金普新区以南地区生态网络,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生态障碍点和生态夹点影响而下降,将生态夹点和障碍点作为生态修复的区域,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优化方案。

    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电路理论大连市金普新区

    舞钢市乡村聚落空间谱系提取与量化方法研究

    吴怀静武婷婷张炎
    172-17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乡村聚落空间谱系提取与量化研究方法,利用ArcGIS地理信息技术,对河南省舞钢市乡村聚落空间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聚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等因素紧密相关,主要集中于海拔较低的东北部和西南地区,形成东北、西南部密集,西北、东南部稀疏的格局。人口密度和聚落规模反映了农业生产和人口需求,东北和西南地区因地势低、交通便捷而聚落密集。平均聚落规模3 hm2,低于全国均值,密度凝聚,地域差异小。聚落凝聚性与地形条件关联大,集中在海拔10~300 m。研究为华北平原乡村聚落空间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对乡村规划管理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基因的演化规律及其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乡村聚落空间基因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