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沈阳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分析

    刘娜郭荣飞刘馨蕊张涤非...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城市资源环境检测的重要依据.基于沈阳市2000-2021年的NPP数据、DEM数据与气象数据,对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进一步揭示了气象因素与植被NPP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①时间维度上,沈阳市2000-2021年植被年均NPP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②空间维度上,沈阳平均植被NPP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东部和北部丘陵地区具有较高的NPP均值;东南部、中西部分区域主要为人类生活区,NPP年均值较低;其余大部分区域为辽阔平原且位于城市周边区域,其NPP均值处于中间水平.③年均气温主要对植被NPP产生负向的影响,年降水量主要对植被NPP产生正向的影响,且年均温对研究区植被NPP的影响比年降水量更加显著.沈阳市2000-2021年植被年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全市生态系统状况较为稳定.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影响因素

    基于Landsat的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评估研究——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例

    孟彩红王媛苏伟金玉哲...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0年的3期Landsat TM/OLI影像,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2000-2020年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与构成、面积变化率、转换特征的统计分析,系统地掌握了其格局状况及变化特征.评估得到:2000-2010年生态格局指标变化只有乾安县(0.85)为正向变化,上升幅度为1.71%;其余县域均为负向变化,生态格局指数减少最少为宁江区(4.27),下降幅度为8.95%.2010-2020年生态格局指标变化只有建成区的宁江区(0.07)和洮北区(0.42)为正向变化,上升幅度分别为0.15%、1.09%,其余的县域生态格局指标都减少,减少最少的为洮南市(1.82),减少幅度为3.91%.2000-2020年生态格局指标只有乾安县(0.33)为增多,增加幅度为0.67%;其余县域生态格局指标都减少,减少最少的为镇赉县(4.87),上升幅度为7.91%.生态格局为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西部地区遥感影像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转换

    呼伦贝尔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赵岳冀姜湖园贾志非王遵钰...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呼伦贝尔市2015-2022年的空气污染物历史监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呼伦贝尔市6种空气污染物和空气质量指数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2022年呼伦贝尔市空气质量整体呈好转趋势,除O3-8h浓度呈倒"V"型变化趋势外,PM2.5、PM10、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且趋于稳定,PM2.5和PM10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污染物,从季节变化特征看出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均在冬季最高,大部整体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而O3-8h浓度在春季和夏季相对较高;②呼伦贝尔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值除2015-2016年外,其余年份均显著低于一级限值,空气质量常年处于优良状态;③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上,AQI与PM2.5和PM10的浓度都呈极强显著正相关关系,AQI与空气污染物O3-8h在秋季和冬季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AQI值与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在冬季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关系要高于其他季节;④不同气象要素对呼伦贝尔市PM2.5浓度影响程度不同,气温是影响呼伦贝尔市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与PM2.5呈负线性相关,降水、风速和日照与PM2.5浓度也呈负相关关系,湿度和气压与PM2.5浓度与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对于气温相关性较低.PM10浓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不显著.

    空气质量污染物AQI气象因素呼伦贝尔市

    CLDAS V2.0逐时气温实况产品在宝鸡市的检验评估

    任欢李玉婷卢晔
    18-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宝鸡市所有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站观测数据,通过准确率、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对2019-2022年中国气象局第二代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V2.0)在宝鸡市的逐时气温网格数据(网格实况)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网格实况在国家级自动站的准确率指标高于区域站,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指标低于区域站;在国家级自动站中,网格实况对渭滨站、陈仓站、千阳站、麟游站、凤翔站的质量较高;网格实况在9、10月份质量最高,1、2月份质量最低;网格实况在宝鸡市大部分范围平均误差均在-2~2 ℃,其在第四季度质量最高.

    CLDASV2.0逐时气温检验评估

    建德市鸟类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范建忠彭健健吴文骁吴家森...
    23-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浙江省建德市境内鸟类资源,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设置72条样线,对鸟类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建德市共有野生鸟类295种,分属17目50科,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7种和54种;鸟类生态型以鸣禽为主,共有152种,占比51.53%;地理分布型以北古界为主,共151种,占51.19%;分布型以留鸟为主,共122种,占41.36%.与历史数据相比,此次新发现鸟类记录119种.建议设立鸟类保护地,举办"观鸟节",增强全社会对鸟类的认识和保护力度.

    鸟类生物多样性样线法建德市

    我国沙漠地区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分析

    尚小伟武文一卫建军刘建国...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沙漠地区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但是由于其生态脆弱性,光伏产业的落地对沙区生态环境有何种影响至今仍是争议热点.为厘清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关系,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光伏产业的生态问题、治理措施、效益评估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在风蚀、沙尘等方面对光伏产业的影响,以及光伏产业运行生产后对周边土壤、植被及小气候的影响,同时归纳总结了沙区光伏产业包括沙地整地、锁边林带、工程固沙、植物固沙以及光伏桩防护等方面的生态治理措施.针对以上问题,针对光伏产业规划选址,提出了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纳入考虑范围的综合选址策略;针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开发多产业复合模式,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环境保护,分别在建设期和运营期提出了合理施工、制定生态保护应急预案等方案,以及产业全周期生态保护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沙区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落实沙区"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光伏沙漠地区生态治理绿色能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鼋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设计

    叶锴吴丞昊梁谢恩单程雪...
    34-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了一套鼋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用于鼋生存环境的动态监测.在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等技术的支持下,首次设计了一种鼋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在Arduino平台设计制作监测终端,采集保护区水域的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离子等参数,使用4G和云服务器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优化,用户可在Andriod端或Windows端APP实时查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鼋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能实时准确监测保护区生态数据,并能进行实时的智能化分析,使得鼋自然保护区初步拥有了"电子皮肤",管理者能随时为其生态环境"把脉".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物联网

    生态廊道建设模式与规划对策探讨——以义乌市为例

    何拥军过珍元戴守斌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生态廊道规划模式结构与营建技术,促进生态廊道建设整体效能提升,为当前生态廊道合理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对生态廊道内涵和建设历程研究,结合了当前我国生态廊道建设状况与问题,探讨了义乌市生态廊道建设区域特点与建设模式.结果表明:义乌市在建设中结合现地实际,综合考虑生态功能与用地适宜性等因素,建设以生态效能为主的公益林,并使平原林带占全市道路宜林地段96.7%,串接了主要城乡斑块,新建的自然保护区填补了自然保护地布局中的生态保护空缺.综合型生态廊道建设模式,与系统性规划营建,对我国南方各地相关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生态廊道建设模式廊道指标对策

    色季拉山冷杉林下灌丛生物量模型构建与优化

    刘昌胜罗大庆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木生物量模型因地域、物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 m冷杉林下灌木层的取样分析为基础,以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过程中自变量和模型形式对模型拟合效果影响,力求通过优化灌木生物量模型,为冷杉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模型自变量相关性分析,结合模型形式,建立并优化了地上、地下和全株三部分生物量模型,根据评价指标结果,模型具有可适用性.结果表明:生物量模型形式有以下两种:M=a+bx+cx2+dx3+ex4,模型自变量以D2H、冠幅面积(S)、DH、基径(D)依次排序;M=a+bx+ca,自变量按冠幅面积(S)、DH、基径(D)、D2H依次排序.模型优化后模型R2在70.0%~90.0%,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在2 kg以下,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在26.0%~29.0%,平均预估误差(MPE)低于10%,符合灌木生物量模型的评价标准,达到实际应用的精度和稳定性.

    灌木生物量相容性色季拉山生物量模型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郑若男刘艳萍要振宇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就"放牧"和"草原生态系统"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性质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草原管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放牧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应多注重草原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并多关注放牧对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参考.

    放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