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王斯德

双月刊

1006-5636

021-62232334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中3663号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历史教学刊物。旨在交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提供史学信息、论文和教学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索"历史书写的运作机制"——史学史研究的经验

    王汎森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次讲座是王汎森院士应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中心邀请而作,特以"史学史研究的经验"为题,与学术界同道分享他长年以来在研究史学史议题方面的独特思考和创见.讲座不讨论具体的专题研究,而是带有反思检视的方法论性质.王院士希望与同道交流,如何走出传统史学史研究的旧路,充分吸取其他学术领域的研究工具、概念和思想资源,开拓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视野,将史学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历史书写的运作机制史学史由下而上

    语词变迁与近现代中国"慈善"概念的形成

    章可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中国文献中不乏"慈善"两字连用的例子,而其涵义多为形容仁慈、善良的个人品性.近现代的"慈善"是新型二字词,对应新传入概念,主要指扶助弱者的社会性行为和事业.汉语"慈善"新词源自日语同形汉字词,日语中该词今义大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19世纪90年代建立与英语"charity"等词的对译关系.中文"慈善"新词在20世纪初开始被大规模使用.从19世纪末到民国初年,"人道""泛爱""公益"等涵义相近的利他性概念接连出现和流行,形成了特定的"概念群",从而塑造了"慈善"概念的涵义边界.

    慈善人道公益概念史

    戊戌前后"富强"话语变迁中的国家治理逻辑转换

    李耀跃
    18-2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强"一词在近代中国的形成是涵摄于国家现代化命题的话语变化.甲午战前的"自强""求富"之策多囿于传统国家-社会关系的调适,至戊戌时期,通过广泛社会动员推进"商力""民智"以致"富强"的话语系统,在国家治理层面得以确立.戊戌时期新型经济管理部门的创设、鼓励民间投资实业的法令、知识传播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使国家治理内容和规模呈扩张趋势,塑造着现代国家治理结构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关系.清末"富强-宪法"实践超越了戊戌变法的国家治理转型进程,也延续着戊戌时期"商力"不振、"民智"未开的国家-社会关系脆弱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重新审视戊戌变法作为历史"时刻"的划时代意义.

    戊戌变法富强话语国家治理国家与社会

    近代中外文化往还间"解放"概念的确立

    孙莹莹
    27-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汉语中"解放"是表达"解开,放下"的动词词汇,而现代"解放"承袭古义之外又新添"追求自由"的含义.追根溯源,现代意涵"解放"概念的源头是英文emancipation和liberation,但19世纪诸部英华字典均采用"释放"与二者对译,而非"解放".直到1888年,两部英日辞典首先以"解放"(かいほう)对译英文eman-cipation,使得"解放"一词开始具备"解开束缚,得到自由"的现代意涵.随着中日交流愈发密切,中国受 日制汉语"解放"的影响,在报刊中出现"奴隶解放"、"妇人解放"等搭配,标志着现代意涵的、具有政治性的"解放"概念在华确立."解放"概念在华传播和确立过程恰好折射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时代图景.

    "解放""释放"概念史翻译史文化交流史

    洪武帝对武人勋臣的防范和任用设计

    顾锦春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武帝基于历代得失的借鉴和个人经历的总结,高压防范武人勋臣,严格限制他们任职军事机构,禁绝他们日常交往官兵,进而又依据军事斗争的需要临时委派他们外出承担练兵、守御、征伐等重任,并在任用过程中严格控制他们的外出时间和用兵权力,同时强化内部人员的制衡和外部力量的监管.这一设计在洪武朝运作收效良好,但因其内在维系相当仰赖武人勋臣的个人才能支撑,从永乐朝开始便被统治者逐步调整和放弃.

    洪武帝武人勋臣防范任用设计

    民国时期上海都市家庭文化的建构——以家庭期刊为中心的探讨

    王胡伟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上海出现的一批商业性、通俗化的家庭刊物,与工业化、都市化影响之下产生的新兴都市家庭形态密切关联.作为都市家庭文化的重要塑造者,家庭刊物对居住、饮食、娱乐等日常生活的探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诸多现代观念与价值以琐碎日常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以家庭主妇为核心以夫妻情感为基础的现代都市家庭观念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对于家庭主妇来说,都市家庭既是一个堡垒也是一种束缚.家庭刊物对现代生活方式以及性别化情感家庭的建构是都市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

    上海家庭文化家庭期刊

    "近东价格革命"的名与实——苏莱曼盛世之后的经济变动问题辨析

    白若萌王三义
    5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东价格革命"指的是奥斯曼帝国从16世纪60年代开始银币阿克切贬值、国内物价猛涨,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得以缓解的经济现象.这一时期的价格波动引发了帝国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改变."近东价格革命"外因与欧洲银币涌入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有关,内因既和政府的银币贬值政策有关,也和这一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相联.这一时期的金融波动对奥斯曼社会的蒂玛持有者、加尼沙里军、城市工匠、农民、官吏等阶层,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肯定,特定时期的经济变动反映了奥斯曼帝国盛衰的某些阶段性特征.

    "近东价格革命"奥斯曼帝国银币贬值物价上涨问题辨析

    浅析萨瓦卡尔的暴力革命思想

    谢勇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瓦卡尔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领导人,印度人民党的理论创建者,其独特的暴力革命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却因为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形成鲜明对立而广受病诟.本文从萨瓦卡尔暴力革命思想的渊源、正义暴力观念、对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与运动的态度以及其思想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考察,以图加深对印度近现代历史及现实政治与社会的理解.

    萨瓦卡尔印度暴力革命思想

    塑造敌人:1961年美国关于越南政策的大辩论

    李连广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1年底,美国在越南问题上面临重要政策选择.《泰勒-罗斯托报告》在美国高层引发了一场关于越南政策的大辩论,几乎所有重要决策者都参与其中.辩论的核心问题是:美国要在越南下多大的"赌注",来遏制共产主义在印度支那的"扩张".这场大辩论表明,由于冷战的激烈对抗和一系列危机的发生,美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强化了越南的重要性.大辩论使越南逐渐走到了冷战舞台中央,本与美国无攸关利益的越南被塑造为冷战对手.辩论的结果使美国开始对南越承担无限度的义务,越南逐渐占据美国外交事务的核心地位.美国以越南政策重塑了冷战外交.

    美国越南泰勒-罗斯托报告外交政策大辩论

    拉塞尔·特雷恩对美国环境外交的设计与推动

    姚念达
    80-8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政府对外交事务进行改革,使环境保护成为了一项外交议题.为实现改革目的,尼克松将一些环保人士吸纳进行政机构,委任其负责环境合作项目.在此期间,以特雷恩为代表的环保主义者进入政府,他们主动争取环境外交的决策权,并协调和发展环境合作项目,将自己的环保理念实践于其中.1971年后,特雷恩成为了尼克松政府环境外交事务的核心人物,提出了众多环境项目创意,尝试将环境议题融入到传统外交事务中,使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环保官员不仅是为尼克松服务的"私人外交"特使,也是主动影响政策设计的重要力量.

    美国外交环境外交理查德·尼克松拉塞尔·特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