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王斯德

双月刊

1006-5636

021-62232334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中3663号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历史教学刊物。旨在交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提供史学信息、论文和教学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对1956年老挝首相富马访华的认知和应对

    吴林章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6年8月,时任老挝首相富马,基于国家安全和国内和平的需要而出访中国.富马访华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和高度警惕.华盛顿担忧中国会向富马施压,迫使其在政治谈判中向巴特寮做让步,并要求接受中国的经济援助,最终导致老挝以和平的方式倒向共产党阵营.为此,美国采取措施,尽力减少富马接近中国对美国在老挝利益造成的损害.富马访华导致美国对老挝政策的调整,此后华盛顿更为积极地插手老挝内政,在老挝寻找、扶植符合美国要求的"代理人".美国对富马访华的敏感反应,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冷战意识形态驱动下,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体现.

    老挝梭发那·富马中立主义美老关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界的"十月革命"研究流变

    周瑞婷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70年代,冷战进入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阶段.面对苏联及其攻势,以及在美国加紧实施"日本心理战略计划"和日本国内政局变动的境况下,日本部分学者提出,应该转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而被认为开创世界社会主义"新纪元"的俄国"十月革命"一度成为研究重点.日本学者对"十月革命"研究立场、领袖人物以及"一国胜利论"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旨在于增进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走向的了解;尽管仍持存一定的左翼观点,但总体上逐渐趋向欧美的意识形态立场.对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解释与论争,关涉的始终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制度的根本问题.

    日本"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吕振羽《常识讲话》初探

    李楠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振羽1943年4月至11月在延安《解放日报》连载10篇16期的《常识讲话》,通贯中国远古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属于吕振羽学术生涯中通史撰述活动的一部分,系列文章的发表与吕振羽在延安所任教职有关.《常识讲话》的通俗史学路径涉及情节化叙事,历史知识简化,情感色彩浓烈,语言文字运用的通晓畅达等方面,反映了吕振羽为实现新观念指导下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进行深度考量.与30年代的史学主张相较,吕振羽在此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民族问题、历史人物与事件评价、阶级对抗活动等作出进一步思索.《常识讲话》与《简明中国通史》关联密切,分析两文本也可展现抗战时期重庆与延安两大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不同的历史撰述风格.

    吕振羽通俗史学《常识讲话》延安根据地通史撰述

    美国对电视中暴力节目影响儿童行为的认知与争论(1972-1982)

    孙帆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电视在美国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体验.与此同时,电视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电视中暴力节目对儿童行为的负面影响.1972年至1982年,美国政府为获得电视节目管制权,以调查研究暴力节目影响儿童行为为契机,重新定义了电视、暴力节目和儿童行为的关系,并提出电视具有向社会成员传达思想、信息、情感和价值观等功能的社会化趋势.美国政府将掌控电视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视为管制暴力节目影响儿童行为的关键.然而,美国政府中自由派和保守派因管制理念的不同而争辩不休.自由派主张宽松的管制措施,教导儿童辨别电视节目,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保守派则主张严格的管制措施,维护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因当时美国政府由市场自由主义主导,自由派的管制理念得到采纳,但受保守派制约,只是形成了折衷的电视教育策略.美国政府在认知和争论的过程中塑造了儿童的政治和道德地位.

    美国政府电视中的暴力儿童行为自由与保守电视社会化

    从行为动词的变化看高考历史科的命题规律

    黄牧航王正宇
    124-1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为动词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与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和近十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总结出行为动词的使用规律,区分行为动词在教学和命题中的不同使用方法,强调在"依标命题"的理念下,高考命题需要更加充分地依托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才能达到较好的测评效果,进而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高考历史命题行为动词

    叙史何以见人?——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为例

    范国刚韩倚哲
    129-1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传统的"讲历史故事",历史叙事教学和历史细节教学是一种植根于新叙事史理论、致力于学生史学思想方法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其中,叙史见人,以活泼生动的历史人物为支点展开叙事和历史细节,从而带动大单元、大概念的建构,是教学中"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方式.本文以笔者执教的公开课为例,以沈括的一生为线索,串联起辽宋夏金元的中长时段下不同王朝与民族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气象,并尝试以此类推,探寻历史叙事教学中以人带史,叙史见人的有效策略.

    叙史见人历史叙事教学沈括

    "教学评"一致性高中历史育人范式的构建

    夏安腊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评"一致性高中历史育人范式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是一种真正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整个高中历史育人范式由三个核心环节构成:即以高位性目标为导向,确保"精准教";以驱动性问题为引擎,实现"有效学";以表现性评价为重点,达成"科学评".三个环节以"教学评"一致性为主线,构建成一个统一整体,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教学评"一致性育人范式高中历史

    新加坡最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吴丁洋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中学历史教科书历来是该国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65年建国以来,新加坡中学历史教科书历经多次编修,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其本国国情的路径.新加坡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共五册,其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可归纳为海上贸易发达的古代中国、苦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威胁地区局势的现代中国.总体而言,当前新加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较为稀少且偏负面,其中既反映着新加坡国家的现实需求,也存在着意识形态的考量.

    新加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形象

    钱穆佚文《读俞氏<庄子平议>》

    陈勇单智伟
    144-148,123页

    Abstracts

    149-152,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