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王斯德

双月刊

1006-5636

021-62232334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中3663号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历史教学刊物。旨在交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提供史学信息、论文和教学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历史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黄洋
    3-4页

    教科书就是等待被革命的"教育范式"

    陈恒
    4-7页

    课程建设与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刘后滨
    7-11页

    书院教育传统与新文科建设——古代书院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及其现代启示

    肖永明
    12-15页

    超限育人:历史学本科拔尖学生跨学科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模式构建

    梁志李晔梦
    15-18页

    化曲为词:岳飞《满江红》词生成史论

    张延和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岳飞《满江红》词源出元明时期"东窗事犯"故事戏曲之《女冠子》曲词,该曲词之基本内涵和个别语句,在元杂剧《东窗事犯》及其元明改本南戏《东窗事犯》中已有初步显露,远早于明天顺二年时出现的《满江红》词.化曲为词过程中,词牌名受到宋僧晦庵《满江红》词的影响.对《满江红》词内涵的理解,当从元明"东窗事犯"故事戏曲的主题出发来把握,即岳飞受秦桧陷害而对其的冤恨与控诉,以及期待实现恢复壮志的美好愿景.

    岳飞《满江红》《女冠子》《东窗事犯》

    林则徐外购"剑桥"号商船与中英广州乌涌之战

    刘鸿亮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则徐在短暂的广东任期内,引进了西方较为先进的风帆战船,提升了广东水师的作战能力.1841年2月,在广州黄埔附近的乌涌炮台,中英两国军队发生激烈战斗.林则徐所引进并改造的风帆战船,未能发挥出预期的战斗力,致使清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乌涌战役规模不大,在鸦片战争中并不占据显著地位,但中国外购最大洋船被侵略军炸沉的事件,象征着中国在"师夷长技"道路上遭遇的困境.同时,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从物质层面尝试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启了一段艰难的探索历程.

    林则徐华侨商人"剑桥"号商船广州乌涌之战

    "林君之口,蔡君之手":清末译史上的华人笔述者蔡尔康

    杨华波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来华传教士设立的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在近代中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出版物不仅传播了新思想,还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其中尤以蔡尔康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等译著最具代表性.作为"西译中述"这一翻译模式下的笔述者,蔡尔康尽管西学知识有限,却因缘际会地深度参与了旧知识的更新换代和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在西学东渐热潮中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对其翻译活动和译著生产流播的考察不仅有利于探寻蔡尔康的多元身份和成就,也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独特面向.

    蔡尔康广学会笔述者影响

    鼎革以文:清末民初中国语言规划的草创及其挫折

    周敏秋
    45-5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季最后20年间,中国学者的自发调研方言国语,掀起声势浩荡的切音运动,最终在1911年由学部通过姗姗来迟的《统一国语办法案》.民国肇建后,景耀月与黄侃、刘瑗、汪东等日本留学生,创设国音统一讨论会,征求全国各地方音,却如昙花一现.1913年2-5月,历时97天的读音统一会闭幕,民间持续20余年的清末切音运动收场,开启了民国的"国语运动".1912-1913年,马相伯、章太炎、梁启超倡议成立函夏考文苑,1913-1915年章太炎筹设弘文馆,踽踽从事于中国语文制度的创建,惜格于民初局势,不仅考文苑计划难以实行,弘文馆亦终化幻影.虽然中国现代语言规划在清末民初迭遭挫折,但民间调研方言国语的自发活动,将国语运动步步推进,最终使之从民间转向官方,由私人学说变为国家政策,成为中国现代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语言规划学部读音统一会函夏考文苑弘文馆

    梁启超"孔先老后"说的再认识

    宁腾飞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的"孔先老后"说是民国时期老子辨的导火索.从梁启超诸子论述的脉络来看,他的认识发生了三次变化:清末时期,梁启超的论述为"孔老墨";民初时期,梁启超的论述为"老孔墨";北大演讲后,梁启超的论述为"孔老墨".这充分揭示出五四时期梁启超提出"孔先老后"说与清末时期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延续性.与胡适"诘难"仅此是梁启超提出该说的表相,而证明孔子为中国文明象征才是它的本相.此外,梁启超的"孔先老后"说与斋藤拙堂没有必然的学术关联.因为在观点上,此说直接来源于康有为;在理由上,此说的证据主要来源于崔述《考信录》和汪中的《述学》.

    梁启超"孔先老后"说老子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