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食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食品
现代食品

双月刊

2096-5060

lsltjs@vip.sohu.com

0371-63731409

450053

郑州市南阳路153号

现代食品/Journal Modern Foo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粮食局主管、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的全国唯一以粮食流通为主题的科学技术性期刊,是粮食流通行业知名的国家级精品刊物。自95年创刊以来,深得读者和同行的称赞和好评。目前已覆盖全国各地的大中型粮库、油厂、面粉厂和饲料厂,得到全国各地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认可和厚爱。杂志内容丰富详实、新颖实用;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是广大读者朋友学习、交流、收藏的理想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化HPLC法测定不同基质中环丙氨嗪残留量

    谭少健黄兆翔杜磊吴冠娇...
    165-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动物性食品中环丙氨嗪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 31658.12-2021)的基础上,优化前处理方法,使用 1%氨水乙腈溶液提取,正己烷去油脂,QuEChERS法净化,在不同基质中进行加标回收率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回收率在 78.26%~82.82%,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 3.05%~7.71%;环丙氨嗪质量浓度在 0.05~2.00 mg·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2=0.999 9;其检出限的信噪比大于 3,定量限的信噪比大于10,能满足检测要求.此方法操作起来简单快捷,适用于环丙氨嗪残留量的大批量检测.

    环丙氨嗪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法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橙汁中山梨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罗玲车锐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橙汁中山梨酸含量的不确定度,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GB 5009.28-2016)中第一法 液相色谱法对 2 个考核样品和内控样品中山梨酸含量进行测定,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考核样品 1 中山梨酸含量为(0.034 23±0.001 44)g·kg-1(k=2),考核样品 2 中山梨酸的含量为(0.057 43±0.001 72)g·kg-1(k=2).结论:该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重复性测定、标准曲线拟合、山梨酸标准溶液浓度,因此在样品测定时要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橙汁山梨酸不确定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羊脂肪中三氯苯达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侯冰
    17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牛、羊脂肪中三氯苯达唑及其代谢物三氯苯达唑酮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正己烷净化,采用BEH C18 色谱柱、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负离子模式测定.结果显示,三氯苯达唑和三氯苯达唑酮在 5~500 ng·mL-1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均为 0.5 μg·kg-1 和 1 μg·kg-1;在 1 μg·kg-1、10 μg·kg-1、50 μg·kg-1 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 81.6%~102.3%,批内(n=6)及批间(n=3)相对标准偏差≤14.0%.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牛、羊脂肪中三氯苯达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牛羊脂肪三氯苯达唑三氯苯达唑酮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2021-2023年某管区消毒餐(饮)具大肠菌群监测分析

    邓媛胡新全
    17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某管区各单位餐(饮)具卫生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监管食品安全和制订监测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2021-2023年餐(饮)具消毒后大肠菌群进行监测,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χ2 检验.结果:2021-2023年共监测的餐(饮)具样品1 098件,消毒合格1 048件,合格率为95.45%.其中,各年度消毒餐(饮)具大肠菌群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P<0.05),合格率先上升后降低;不同类别单位消毒餐(饮)具大肠菌群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8,P<0.05),职工食堂和旅客列车消毒效果的合格率均较低;不同类型消毒餐(饮)具大肠菌群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P<0.05).结论:辖区各单位餐(饮)具大肠菌群合格率较高,卫生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单位存在餐(饮)具消毒不彻底的现象,提示卫生监督部门应继续加大对重点旅客列车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落实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守牢铁路食品安全底线.

    餐(饮)具消毒监测分析

    离子色谱法测定黔产天麻中二氧化硫残留的不确定度评定

    张健飞钟雪林野刘文政...
    17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定离子色谱法测定天麻中二氧化硫残留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GB/T 5009.34-2022)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天麻中二氧化硫残留,分析测定过程中各不确定度分量,并计算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离子色谱法测定黔产天麻中二氧化硫残留的结果表示为(6.86±1.04)mg·kg-1.结论:天麻中二氧化硫残留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重复测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实验人员应使用校准过的玻璃量器,严格控制待检验样品与标准溶液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测定,并对前处理过程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离子色谱法二氧化硫不确定度天麻

    浓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

    罗玲杨英何静
    18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泸州某制曲厂的浓香型白酒大曲进行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动态分析,共获得细菌有效序列 23 505 条和真菌有效序列 533 410 条.研究结果表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的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在发酵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在发酵初期,大曲中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均逐步增加,到达峰值后会受到生物抑制作用而逐渐降低;在发酵中期,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达到最低;在发酵后期,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逐渐升高并形成种群稳定的群落结构.由此可见,发酵后期对大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浓香型白酒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浓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金花菌"发酵对湖北海棠叶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魏梅瑛杨莹张夏莹陈静...
    187-18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金花菌发酵对湖北海棠叶的影响,测定不同发酵时间下湖北海棠叶提取物中多糖、可溶性蛋白、多酚含量及DPPH清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湖北海棠叶发酵 8 d的效果最佳,提取物中多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发酵前降低了 48.73%、43.68%;多酚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 79.63%(p<0.05),发酵后的湖北海棠叶提取物的DPPH清除率提高了 62.40%.该试验为金花菌改善湖北海棠叶茶饮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花菌湖北海棠叶发酵营养物质生物活性

    共沉淀富集-FAAS测定饮用水中铅和镉的含量

    闫月娥
    190-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铅和镉的含量.结果表明,Pb含量在 0~0.020 mg·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 0.999 2,最低检测浓度为 0.004 mg·L-1;Cd含量在 0~0.010 mg·L-1 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 0.999 3,最低检测浓度为 0.002 mg·L-1.两种元素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在 7.0%~8.8%,加标回收率在 95.0%~103.8%.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稳定,适用于饮用水中铅和镉含量的测定.

    共沉淀饮用水

    HPLC-ICP-MS测定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的不确定度评定

    刘贤标刘汉泉温志刚邹辉...
    194-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方法:按照行业标准《粮谷中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NY/T 3556-2020)对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的含量进行检测,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GB/T 27418-2017)和《化学分析中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RB/T 030-2020)对引入的各类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类,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精确评价测定过程中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当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含量为0.558 mg·kg-1 时,在 95%的置信区间下,扩展不确定度为 0.034 mg·kg-1(k=2).影响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试样提取回收率、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准曲线拟合.结论:在测定过程中,应保证标液和器具质量,并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以降低测量不确定度,获得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

    富硒芦笋硒代蛋氨酸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不确定度

    解淀粉芽孢杆菌产核苷特性初步研究

    利佳炜徐滕宇李沛李欣...
    200-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解淀粉芽孢杆菌在植物基原料中的自然发酵特性,围绕细菌生长、肌苷与鸟苷产量,优化 3 种植物基原料的添加浓度,并确定复合植物基原料添加比例,同时考察最优单一和复合植物基原料发酵过程糖耗、有机酸代谢、酶活力变化和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添加 50 g·L-1 大豆分离蛋白发酵后核苷产量最高,且该组蛋白酶活力最高(252.52 U·mL-1);谷朊粉有利于解淀粉芽孢杆菌具备更强的α-淀粉酶活力,但会产生高质量浓度的乙酸,进而抑制菌体生长;添加 50 g·L-1 植物基原料且谷朊粉和大豆分离蛋白添加比例为2∶1 时发酵 72 h核苷产量最高.本研究能够为利用植物基原料研发天然发酵调味料提供有益参考.

    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基原料核苷酶活有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