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罗国荣

月刊

1009-8666

xuebao@lsnu.edu.cn

0833-2271291

614004

四川省乐山市李码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有声有色。“有声”是指要有百家争鸣的声音。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学科。“有色”是指一改“论文汇编”的单调板滞面孔,精心策划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刘钊王俊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新要求,"大思政课"理念应运而生."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统筹把握"两个大局"的大格局、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的大视野、协同全员全过程全社会的大资源.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复杂形势下思政课"活"起来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间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思政课"建设应坚持联合思维,促进师资多元化;理论联系实际,"内"与"外"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渠道,建强课程群;开拓育人格局,纵横联动,同向同行.

    "大思政课"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研究

    雍滨瑜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均衡国际话语权分配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战略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历史纵向和世界横向两个维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遵循"事实求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目的导向"的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并以"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全媒体传播途径、重塑当代传媒伦理"作为其重要保障.

    两个大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传播

    苏轼案例、判例中的法理探讨

    彭林泉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案例、判例是实践中的法律和法理,也是司法经验的总结与司法智慧的体现.苏轼是一个在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全才,也是一个法学家.他在为官期间,先后办理了一些司法案件,也留下了一些判例,体现了不一样的法理,走完从文本中的法、到心中的法再到行动中的法的过程.不是作为知识形态的法理,更多的是社会转型时期实践性的法理.既体现了执法者的积极能动性,也体现了在民本、仁政思想和礼法融合基础上的法理,有的融天理、国法与人情于一体,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与北宋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司法史上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苏轼案例判例法理

    "苏辛"并称观念的演变历程

    阮奥琪
    24-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南宋到民国时期,"苏辛"并称观念的演变历经四个阶段:南宋时因风格相似被并提;元明时期对苏辛的认识细化而正式并称;清代时高度认可苏辛创作成就而研究成果丰硕;到民国时期则专注于二人同源异流,词派论取代"并称"论.后一阶段都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出现新变,每一阶段内部又有丰富而多样的观点,"苏辛"并称的内涵与词学阐释的重点不断发生转向,这是词学自身发展与时代环境影响下的综合结果.

    "苏辛"并称观念史演变历程阶段性

    唐代渝、涪二州贬官流人考

    尚永亮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近三百年间贬、流渝、涪二州可考者 25 人,其中渝州 10 人,涪州 15 人.以时段多寡论,玄宗朝 5 人,高宗朝 4 人,中宗、肃宗朝各 3 人,武周、僖宗朝各 2 人,代、德、宪、穆、文、昭诸朝各 1 人;以谪罚性质论,贬 23 人(未之任者 1 人),流 2 人;以贬后任职论,刺史 12 人,长史、别驾 2 人,令、尉 5 人,司马、司户、参军 4 人;以诗文创作论,刘宪、韦述、陆坚诸人均有作品流传.

    渝州涪州唐流贬官

    清顺治朝江南政策探赜

    彭志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鼎北京后,顺治帝对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对汉政策多有继承、发展,表现在江南地区,威压怀柔兼具是其总体特征.威压恫吓主要方式包括凸显民族文化、严禁讲学结社、镇压抗清运动、整肃思想秩序等;怀柔同化主要手段包括礼遇前朝帝王、尊崇儒家文化、开科招贤纳士、表彰殉难明臣等.通过上述治理政策的强力实施,清廷最终实现了对江南士人的分化,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江南地区.

    顺治时期江南政策威压恫吓怀柔同化

    唐代士宦矛盾发展态势与士人选择

    徐乐军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士宦矛盾始于玄宗朝,后世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这一虚构情节具象化,成为士人厌弃宦官干政的经典标本.安史之乱后,宦官为维护皇权立下功劳,逐渐成为帝王宠信对象,掌控军权便是最切实的奖赏.中唐时士人与宦官之间的交往和碰撞是双方矛盾发展态势不同时期的反映,甘露之变则导致了双方彻底走向决裂.这样,士人的选择除传统的恐惧和疏离外,还多了一份投机式的攀附,虽然这种行为遭到士林口诛笔伐,但由于宦官权势强大,对这类士子的仕途影响并不明显.

    士宦矛盾脱靴碰撞攀附

    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时代书写

    魏懿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迪丝·华顿在其小说创作中详细记录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美国时代变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深刻意识到消费时代的价值观对于女性的负面影响以及女性在新旧时代交替时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华顿在其小说中予以了反思.她希望通过"精神共和国"和"新的土地"在两个时代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从而实现一种传统与现代、自由与约束、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完美平衡.

    伊迪丝·华顿消费时代时代人物时代反思

    文化记忆空间下的精神共同体——论奥古斯特·威尔逊《两列火车飞驰》

    李洋华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两列火车飞驰》一剧中,奥古斯特·威尔逊借用餐馆将美国黑人文化记忆景观化,通过口述传统使日常生活交往和神话宗教仪式交叠,搭建记忆空间,以此来打破白人社会对社会记忆的选择与控制,对抗美国黑人对历史的遗忘,构筑精神共同体.从文化记忆角度解读剧本,剖析剧中记忆的再生产和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益于读者理解剧中描述的美国黑人历史、信仰和文化,以及文化记忆对精神共同体形成的促进作用.

    奥古斯特·威尔逊文化记忆共同体约鲁巴神话《两列火车飞驰》

    《全清词·嘉道卷》辑补43首

    陆勇强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总集、别集、诗话、地方志、剧本、书画录等文献中,辑得《全清词·嘉道卷》未收之作品 43 首,涉及黄承增、孙尔准、周介福、陈怀彦、段驯、鲍樾、来其鉴、孙赓南等 27 位词人.凡《嘉道卷》未及收录的作者,略考其姓氏、字号、里籍、科第、仕历、著述及其他事迹.

    全清词嘉道卷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