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罗国荣

月刊

1009-8666

xuebao@lsnu.edu.cn

0833-2271291

614004

四川省乐山市李码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有声有色。“有声”是指要有百家争鸣的声音。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学科。“有色”是指一改“论文汇编”的单调板滞面孔,精心策划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法典视野下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合理性——基于对股权性质、变动模式和法律适用的分析

    李丹妮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将善意取得制度引入了涉股权案件的司法审判,使我国股权的善意取得也有法可依,但股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以及具体应如何适用仍被不少学者质疑,其主要困境在于股权性质不明、股权变动模式存在争议、法律适用不清晰等.在后民法典时代,厘清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合理性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股权性质的明确,将股权流通性和物权流通性进行类比,结合民法典框架下股权变动模式的现实选择以及法律适用,对有限责任公司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进行补强论证,力图探寻股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合理性.

    民法典股权善意取得股权性质股权变动模式

    清代"收留迷失子女律"研究

    王晓斐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留迷失子女律源于汉唐时期的略人略卖人律,明朝时单独设立,并延续至清.该律条主要惩治收留迷失或在逃之人、冒认良人或他人奴婢为自家奴婢、私自收养四岁以上遗弃儿童、故意遗弃子女且待其成年又试图将其认回,以及出征官员兵丁携带逃失良民子女等犯罪行为.与略人略卖人律相比,收留迷失子女律惩治的人群更加多样,且多激情犯罪,两者在实际的司法案件中存在一定转换的可能.此外,清政府还建立了一整套详细的政务流程和奖惩机制用于解决收留迷失子女此类案件.研究收留迷失子女律,有利于深化对我国古代有关惩治人口犯罪法律体系的认识,可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清代收留迷失子女律人口犯罪

    明代大臣王德完治国思想蠡测——以其奏疏为中心

    陈剑波符永利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德完为明万历时期大臣,历任兵科、户科、工科给事中,仕途虽短,但所上奏疏较多,涉及面广,且多能针砭时弊,从中即可一窥其治国思想.内政方面,因议立太子而被卷入国本之争,仕途几乎断送;面对朝廷沉重的财政压力与军费开支,所秉持的理财理念仅限于开源与节流;对日"封贡"及平"奢安之乱"上,能够提出正确的对策,显示出在边防战略上的前瞻性;而救民奏疏数量尤多,体现出他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注.究其奏疏之多的原因,在于万历时期暴露出的种种危机及言官地位的提升.王德完频繁上疏直言,亦是明代中后期君臣冲突的政治缩影.

    王德完奏疏治国思想君臣冲突

    明代皇室婚姻的政治性研究

    李林萍
    101-11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自洪武年间(1368)建国,至崇祯十七年(1644)灭亡,中间历 16 帝、17 朝,历时共 276 年.研究这一时期的婚姻情况,尤其以皇室婚姻情况为典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王朝的发展.皇室成员的婚姻在明代洪武至永乐朝、洪熙至宣德朝、正统至崇祯朝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婚配对象的身份性变革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都息息相关.

    明代皇室婚姻婚姻行为政治婚

    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孙旭鹏王磊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枢要,庄子的"自然"具有多重维度,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心灵维度.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最终指向人的内心,运用体悟与认知的方式,来化解人类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和对立.在庄子看来,心灵只有复归于一种"自然"状态,才能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处.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只有真正地从内心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自觉提升环保意识,以平等的视角来处理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生态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庄子"自然"心灵生态和谐

    "上帝"何以是不可或缺的?——论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捍卫

    张知研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列维纳斯的早期著作中,其书写遵循着一条从"有"(Il y a)到"孤独"(hypostasis)再到面向他人的渐进过程.其中,"有"是一个终将被突破的过渡环节.许多评论家认为,列维纳斯在逻辑上预设了一位善良上帝的存在,作为与他人面对面伦理关系实现的保证,而这也是"有"必将被克服的原因.但其实,列维纳斯的上帝是源初异质性的显现,他的相关思想是一门"使意义成为可能"的哲学.将语境还原至他所身处的现象学运动中去,他希冀超逾胡塞尔的意向性和抗拒现代战争的努力,并一直在致力于捍卫主体性这一行动.

    列维纳斯上帝现象学主体性

    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洪明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在广东省内 396 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为中等偏上;(2)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越轻、家庭收入越高,其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本科(含)以上学历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显著高于大专(含)以下学历的父母.(3)初婚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显著高于非初婚(再婚、离异、丧偶)父母;(4)社会支持、安静自我、心理资本与创伤后成长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朋友支持、乐观和包容性认同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朋友支持有最大的解释力.

    创伤后成长父母孤独症儿童

    签入/签出策略对智力障碍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干预研究

    生辉杨柳袁梅玲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签入/签出策略对课堂参与行为的成效,研究采用多基线跨被试实验设计对三名智力障碍学生实施干预.目视分析及C统计分析表明,签入/签出策略可以改善智力障碍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且干预效果得到较好的维持.同时,签入/签出策略的实施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

    签入/签出策略智力障碍课堂参与行为

    作品选登

    杨芒
    封2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投稿指南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