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丽水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丽水学院学报
丽水学院
丽水学院学报

丽水学院

朱庆华

双月刊

2095-3801

lsxyxb@sina.com(文);lsxyxb@lsu.edu.cn(理)

0578-2271042;2271062

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

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丽水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30日,原名《教学与研究》,1982年改为《丽水师专学报》,1986年改季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1998年8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获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改名为《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丽水学院,同年10月,学报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报》,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3-1333/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6749。国内发行由天津市河西区联合征订服务部办理,本刊代号为3334,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国外发行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发行代号为DK33004。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一、三、四、六期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二、五期刊登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丽水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丽水,面向全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双百”方针,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创新能力,活跃学术气氛,发现和培养学术新人,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主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研究、浙西南山区发展研究、畲族研究、陶行知研究、刘基研究、处州文史、科学方法论研究等。其中陶行知研究、刘基研究等专栏已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二次文献转载率不断提高,2000年学报二次文献转载在全国高专学报中排名第31位,并被《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确定为固定引用期刊。2004年又被国内权威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确定为固定引用期刊。1994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学报三等奖,2000年、2002年连续两次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高专优秀学报二等奖。现为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飞地互飞"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来自浙江丽水深化山海协作发展"飞地经济"的经验

    陈敬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丽水"飞地互飞"是在全省深化实施山海协作工程重大背景下,基于"飞地经济"理论和"正向飞地""逆向飞地"实践基础上探索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探索呈现出"刚性逆飞"到"加强逆飞"再到构建横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互飞"的历史发展脉络.这一实践经验,有其发生的行动逻辑,体现出政府刚性与市场柔性的相机抉择,并取得了通过要素资源的"异地""在地"双向流动和跳跃式"转移—输送—集聚"来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的初步成效.在当前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该模式可为全省26个山区县加快发展山海协作"飞地"建设的管理机制创新、横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飞地经济"山海协作"飞地互飞"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挑战与路径

    尹晓泉赵建平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质量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入新的阶段,更高层级的城乡融合发展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包括城乡产业有效联动较弱、城乡价值分歧有待整合、城市中心主义的制度惯性延续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规律,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城乡经济融合;深化城乡文化双向互哺,打造城乡文化共同体;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全面构建互融互促、美美与共的城乡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内涵路径

    推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向探索

    张倩朱正刚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命题具有统一互构的逻辑关系.文章以浙江省民族乡村为案例,对民族乡村共富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并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富民政策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引擎、以精神富足为抓手、以人才建设为支撑的四重路径,在扎实推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乡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有信用,更要会用信用:信用能力与小微创业

    周斌王昀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微创业的包容性作用愈加受到关注,但是信用对其产生的作用并不统一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发展利用有限信用资源的信用能力成为小微创业的关键,这也可能是解决该问题的路径之一.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文章尝试检验和解释信用能力对小微创业的作用,并基于城乡分样本进一步解析验证了前述问题,同时还考察了信用能力与信用对小微创业产生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其信用能力均能显著促进创业行为、扩大创业数量、提高创业利润,并且该作用在农村家庭上显著更强;信用能力对小微创业的作用强于信用的作用.

    信用能力信用小微创业

    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研究——以丽水市为例

    孟超余杨李建峰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丽水市以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工作为契机,通过全链条深化工作机制,全覆盖打造实体化创新平台,全方位建立成果转化专项载体,全过程优化创新生态,建立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形成以推广使用"先用后转"为代表的"浙丽转"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文章总结了"浙丽转"实施成效,同时也指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供给不足、科研人员动力不强、科技中介市场定位失准、产业孵化能力不强等问题,建议通过推动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融合共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制机制,加快产学研深度合作等,进一步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先用后转"

    现代化视域下浙江龙泉竹垟畲乡生计变迁的当代呈现

    胡凯强陈桂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中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以浙江龙泉竹垟畲乡生计变迁为切入点,展现了"现代性"与"地方性"交织下畲乡现代农业、劳务经济及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揭示了竹垟畲乡生计变迁动力在于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及人民主体选择.竹垟畲乡生计变迁提高了当地物质生产生活水平、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

    竹垟畲乡生计变迁现代化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的民众动员及现实启示

    王晓帆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进行广泛的民众动员,以坚持平等促汉畲团结,以普及教育促畲民觉醒,以通俗化宣传促畲民奋战,激发了畲民英勇抗战的决心和行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的民众动员,对推动新时代各民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必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观念,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掌握宣传主阵地.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浙西南畲区民众动员中华民族共同体

    畲族文化赋能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研究——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刘祎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畲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在分析畲族文化赋能旅游产品开发可能性及实现途径之基础上,认为畲族文化赋能旅游产品开发还存在对畲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旅产品创意少、开发模式单调等问题.鉴此,特提出如下对策:通过消费者数据分析,把握需求趋势,做好营销形式的深度研究;开发特色文旅融合创意产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融合及重组模式的创新;充分开展互联网营销,增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畲族文化赋能旅游产品文旅融合

    我国公诉审查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借鉴德国中间程序为视角

    刘邦泰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诉审查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公诉审查制度难以有效发挥筛选案件的作用,在对公诉权的控制上存在不足,而且对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水平较低.相比而言,德国中间程序在审查筛选、权力约束和权利保障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以其为借鉴,为了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诉讼任务,契合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促进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应在公诉审查中赋予被追诉人提出异议的权利、构建公诉案件的实质审查制度并优化对公诉权的约束机制.

    公诉审查制度中间程序实质审查

    华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身份认同的互构模型探析

    徐好邱开玉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阶段是更新价值体系、接受新观念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华侨青少年较之国内同龄人在身份认同上更容易产生困惑和危机.华侨青少年身份认同中的"四个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五个认同"之间在逻辑上存在互构关系.这个互构模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华侨青少年产生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等高层次的归属情感,从而在解决其身份认同危机的同时,形塑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身份认同华侨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