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时明德

月刊

1009-4970

lywkxb@126.com(社科);lyzkxb@126.com(自科)

0379-65515059

471022

河南省洛阳龙门路71号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5期为自然科学内容,1、3、4、6期为社科内容,近三年来,发表的论文被全国主要文摘期刊摘转的篇目分别居全国师专学报的第10位、第4位、第3位,并于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当代续写

    高卓坤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共同理想,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化、当代化、中国化的结果,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它是建立在资本文明之上的崭新文明形态,它的提出使唯物史观在历史的尺度上得到了传递和继承,它的问世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当代延续和当代出场.将人类文明放在历史的宏大视野中,在交流中超越文明隔阂,在共存中超越文明冲突,以共在的方式化解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危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历史哲学当代续写

    超越实证主义与现代主义——亚当·沙夫对马克思历史主义的辩护

    牛子宏白蒙蒙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历史主义在历史主义的谱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但也面临着诸多误解.亚当·沙夫认为,对历史主义的误读主要表现为实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前者坚持消极的历史反映论,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规律的高度依赖使其倒向历史决定论.后者强调认识主体的优先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最终难免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马克思历史主义坚持唯物的辩证认识论,强调真理的历史性和渐进性特征,从而与实证主义和现代主义划清了界限.

    亚当·沙夫实证主义现代主义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

    知觉恒常性概念及问题澄清

    王翠平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知觉恒常性从知觉场中被剥离出来,抽象为知觉的不变性或相似性.这使研究者混乱地处理研究的问题.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知觉的变化和恒常被错误地归因于物理和心理两个不对称的层面.前者被还原为外界物理刺激的变化,后者被还原为大脑特定模块的活动.研究者或追求多要素模型的不断优化,或过于追求大脑活动的细节,最终却难以说明恒常发生的机制.知觉恒常性并非知觉不变性,其同时蕴含着变化和不变.恒常和变化同属于知觉层面,而非物理和心理的不同层面.对知觉恒常性的说明需要超越"物理-心理"的观念鸿沟,更需要超越"恒常-变化"的二元观念结构.超越性的知觉瞬间无常亦无变.

    认知神经科学知觉恒常性科学哲学心理学

    分层与跃迁: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演进机理

    赵玉鹏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最近40 年来科学技术哲学的三种核心期刊为样本,对作者、研究机构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用系统,分层与跃迁是目前该学科的演进机理: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发展存在着普遍的分层结构,并且寻觅出自相似层级结构的数理模型;实现科学技术哲学层级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跃迁之路依赖学者的探索精神、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学科意识和跨学科意识;科学技术哲学层级之间的跃迁互动,形成了学科演进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哲学分层跃迁

    认知科学中计算解释的自主性

    高俊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在解释认知现象中扮演重要角色.最近,其解释地位受到部分机制论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计算作为一种科学解释是不完全的,可以被整合到机制解释中,因此计算解释并不具有解释自主性.然而,机制论的质疑并不成立.认知科学中计算解释存在两种形态:How形式和Why形式.机制解释对How形式计算解释自主性质疑的根源在于其混淆了计算解释与计算实现.机制解释通过描述被解释系统的因果机制来完成解释任务,属于因果解释类.机制解释试图取代Why形式计算解释失败的原因在于,很多Why形式计算解释使用类似于数学解释中的基本原理,这使其无法被整合到任何因果或基于因果的解释理论中.

    计算解释自主性机制解释计算实现

    意识理论的测量问题及其形而上学必要

    阮泽楠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研究作为21 世纪科学前沿的几个重大难题之一,与人类命运、未来人机社会息息相关.意识理论的实证检验要重视测量问题,尤其要注意一种内部测量的不可回避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它的方法论.我们必须在实证发现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已提出的各种意识属性,当前多样化理论将在理论和实证的动态协调下走向不同心智现象的理论.

    意识意识理论测量形而上学现象学

    以解释鸿沟辨析"科学"与"技术"还是"科学技术"

    邵朋飞
    34-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与"技术"还是"科学技术"?长期以来认为应是"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只是从19 世纪才开始."科学""技术"互代,说明"科学""技术"之间有共通性.如初期的"经典科学""培根科学",前者注重理论,后者注重实验,结合始于化学,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尝试通过"解释鸿沟"给予"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解".19 世纪"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力量,破解"科学"与"技术"长期以来的分分合合,为开发过去的"科学""技术"、探索未来的"科学""技术"提供一种视角.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解释鸿沟

    "天下之中"作为时空原点的三重意义及其历史意蕴

    陈纪然
    39-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的"中"属于自然时空的一种原点.随着商周时期王室"立中"、确立"天下之中"等社会政治活动的丰富,"中"逐渐生出政治时空原点意义.在"立中"、追寻"天下之中"等社会政治活动影响下,以"天下之中"延展开去的时空法则统系人心,文化天下,"天下之中"成为文化时空的一种原点."天下之中"具有自然时空原点意义、政治时空原点意义、文化时空原点意义,三重意义结合和叠加,使"天下之中"的历史意蕴更加浓厚.

    天下之中时间空间原点

    论维摩小说中"地方"的建构与空间叙事

    张艳庭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洛阳代表性的青年作家,维摩在小说中形塑了一道独特的河洛文学景观.维摩通过空间叙事,建构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地理和全球地方感.通过书写场域的分化与聚合,完成了一种变化的、辩证的、动态的人性书写.通过在小说中融入不同社会阶层的杂语,建构出一个杂语世界,通过这样的叙事,维摩在一种现代视域下重塑了地方的价值,并生成了小说的独特风格.

    文学景观空间叙事地方场域洛阳

    论元稹五过百牢关之情感迁变

    赵梦欣付兴林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和四年到元和十二年期间元稹五次行经百牢关,在行经百牢关这一时期积郁于胸中的情感得以抒发,以百牢关为节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一时期元稹诗歌情感的迁变.元和四年出使东川时元稹的诗歌情感体现为仕途得意时的欢畅,元和五年到元和十年经历接连被贬之后诗歌情感逐渐转变为经历宦海沉浮后的幽怨,直至元和十二年再一次行经故地时回首九年间的经历,巨大的落差与变故使其诗歌中流露出对于人生无常的悲叹.

    元稹百牢关情感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