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学刊
旅游学刊

黄先开

月刊

1002-5006

lyxka@tom.com lyxk@vip.sina.com

010-64909223 64900163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

旅游学刊/Journal Tourism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旅游业的新动向、新思路、新经验和新问题。以及研究评述、学术会议纪要等。读者对象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者、旅游院校师生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有英文目次、论文英文摘要及年度索引。“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第一名。中国优秀旅游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创新活跃度影响下的乡村住宿企业创新策略与成长差异——基于代理人模型的仿真研究

    刘法建郭宗坤宫瑞杰陈冬冬...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是乡村住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两种基本选择,并对其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多对个体层面创新选择的静态结果进行解释,对微观-宏观关联及动态过程的作用则有待深入研究.文章基于代理人模型,对黟县本地及外来住宿业企业与游客的动态交互过程进行仿真,通过预设3种不同的区域创新活跃度模拟情境,对选取不同创新策略的企业的成长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创新活跃度对企业成长的整体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2)区域创新活跃度的提升将加速乡村住宿企业的分化;3)在复杂的乡村旅游实践中不存在何种创新策略能保证企业必定成功;4)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在区域创新活跃度与创新策略的交互作用下呈现不同的成长特征.

    乡村住宿企业创新策略区域创新活跃度企业成长基于代理人模型黟县

    乡村旅游住宿业本地经营者金融行为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调整

    刘光泽翁时秀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资本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旅游乡村之中,引发乡村旅游金融系统的结构性转变.本地经营者为适应金融系统重构而衍生的各种金融行为将影响旅游乡村资源配置及其发展轨迹.文章以河南栾川重渡沟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非参与式观察、扎根理论等方法对住宿业本地经营者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征、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影响其金融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的范畴有16个,这些范畴可归纳为金融行为态度、金融行为压力和感知行为控制3大影响因素.依据态度、压力、感知控制作用力的强弱,可划分出先行先试型、主动追随型、被动跟随型、创新引领型、原地徘徊型、失败退出型6种金融行为类型.受乡村情境和社会关系影响,在响应金融系统重构的过程中,乡村旅游住宿业本地经营者金融行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行为随旅游发展而逐渐分化,情感性态度作用较大,行为类型可能因家庭阶段、经营能力、社区身份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文章可为后续系统研究金融资本对旅游乡村的影响机制、优化乡村旅游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提供微观基础.

    乡村旅游住宿业本地经营者金融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维度研究

    徐少癸韩佳钰陈思榕Rob LAW...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精英在乡村振兴、消除贫困、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乡村旅游精英的动机研究却往往被简单化和边缘化.因此,文章基于中国乡土文化背景,聚焦乡村旅游精英这一特定群体,利用扎根理论对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维度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由乡土情结、公共利益承诺、社会认可与支持、自我奉献精神和政策制定吸引力5个维度组成.其中,公共利益承诺、自我奉献精神和政策制定吸引力3个维度具有普适性,乡土情结和社会认可与支持则是文章基于中国乡土社会背景发现的新维度.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体系,各维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的驱动因素.以上结论对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管理、评估乡村旅游精英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扎根理论

    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

    孙佼佼吕兴洋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与旅游融合(艺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传统上,艺旅融合仅作为文旅融合的下辖概念,这种旧研究格局在实践层面已无法满足我国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理论层面也存在解释不足、概念误解等问题.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审美哲学探讨艺旅融合,建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首先,从澄清(旅游)审美问题的概念出发,探索了从存在性到人本性的旅游审美哲学基础;其次,梳理了艺旅融合二维度,即艺术旅游与旅游艺术,提出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人本体验";第三,分析了艺旅融合过程中的"主-客-艺"三元关系;第四,探索了艺旅融合的研究框架,包括内涵与维度(宏观层的宏大叙事/微观层的人本体验)、性质与影响(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地方性/人本性)、生产与功能(供给侧/需求侧);最后,提出艺旅人本体验因其情感特征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的新契机.研究旨在为我国艺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起点,促进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人的价值发展.

    旅游审美审美哲学艺术旅游旅游艺术艺旅融合

    川藏南线自驾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与影响机制

    陈钢华师慧敏
    11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前因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藏南线(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的自驾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的情感体验特征与影响机制.文章发现:1)自驾游客的积极情感体验未达强烈水平,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情感体验)伴随着自驾这一流动性实践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波动特征,且涉及多个维度;2)基于自我需要满足与否、满足程度如何这一标准,自驾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包含两组类型、6类特征)促进了他们上述情感体验的产生,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影响了情感体验.上述研究发现不仅完善了有关游客情感体验前因和影响机制以及自驾入藏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体系,还为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提供了思路.

    自驾游客情感体验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川藏南线景观感知理论

    主客积极接触对旅游心理疲劳的预防效应与实现机制

    涂红伟张志慧李显惠
    13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心理疲劳是旅游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负面心理状态,尤其是在大众旅游背景下,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因而如何降低旅游心理疲劳成为了理论界和实践界亟须重视的议题.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主动参与视角考察了主客积极接触对旅游心理疲劳的影响过程,并引入社交性人格特质探寻主客积极接触对游客主动参与的作用边界.基于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主客积极接触能够显著地负向影响旅游心理疲劳;游客主动参与在主客积极接触与旅游心理疲劳的关系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交性不仅会增强主客积极接触对游客主动参与的正向效应,还正向影响游客主动参与在主客积极接触和旅游心理疲劳关系间的传递效应.文章丰富了旅游心理疲劳领域的理论研究,为目的地管理者和旅游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规避旅游心理疲劳提供了新的启示.

    旅游心理疲劳主客积极接触主动参与社交性资源保存理论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旅游度假区的数字化地方营造——以秦皇岛阿那亚为例

    高彩霞陶慧刘家明吕宁...
    1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加快,休闲度假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度假区成为满足度假者日常生活与旅游深度体验的二元复合空间.其中,数字媒介在建构旅游度假区空间形象、开展目的地营销及形成地方认同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在构建基于媒介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度假区数字化地方营造理论模型基础上,以秦皇岛阿那亚为例,综合运用实地调研、半结构式访谈与文本分析等方法,从表征塑造、关系建构、连接方式和权力博弈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度假区数字化地方营造的运行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媒介影响下旅游度假区的地方建构日益复杂,以美学为基础的虚实空间表征更符合度假者基于数字媒介进行旅游体验的需求;数字社会关系承载了度假者与度假区的情感联结,网络虚拟社群参与建构新的在地社会关系;数字技术改变了度假区与度假者之间的互动连接方式,度假者的远程在线感知与在地体验需要进行平衡;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只有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多主体参与度假区地方意义建构,才能形成最终的价值认同.研究拓展了媒介地理学理论的旅游应用场景,解析旅游目的地"网红"变"长红"的内在逻辑,结果可为数字媒介时代旅游度假区科学规划、精准营销以及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媒介地理学数字化地方营造旅游度假区阿那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