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涂永强

双月刊

0455-2059

jns@lzu.edu.cn

0931-891270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兰州大学医学校区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该校理科师生的研究成果,刊登学术论文、试验报告、科研简报等,内容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化学等诸学科。读者对象是理工科院校师生及有关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积石山地震诱发金田-草滩村滑坡-泥流灾害链过程与成因

    李亚军岳东霞陈冠张毅...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59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及草滩村引发了一处滑坡-泥流灾害链事件.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扫描和电阻率层析成像等技术,结合详细现场调查及访问对该灾害链事件展开勘查分析,发现地震诱发台塬面下饱水黄土层液化是本次灾害链的主要原因.该饱水黄土层的形成与区域长期的农业灌溉有关,冬季地下水出口被冻结导致的地下水位上涨增加了液化的可能性.黄河上游类似中川乡地质地貌条件的引水灌溉区域有很多,未来地震条件下发生区域液化滑坡-泥流灾害链的风险性极高.

    积石山地震液化灌溉滑坡-泥流灾害链

    甘肃积石山Ms 6.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

    郭富赟张永军窦晓东何斌...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是诱发山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受发震构造、岩体强度、地貌形态等的综合影响,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通常具有显著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揭示该规律对抗震救灾和风险评估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2023年12月18日23:59,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Ms 6.2级地震,在甘肃省和青海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导致部分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加剧,同时诱发大量新生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要类型.震后,通过快速的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获取了此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数据集,结果显示地震导致新生崩塌灾害多于滑坡,而诱发滑坡数量相对较少,加剧泥石流的数量不多;空间特征表现为受逆冲构造"上下盘效应"和软弱黄土地质环境的显著控制;地貌条件,尤其是坡度、坡向和相对高差显著影响同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同震次生灾害类型特征发育规律积石山地震

    地震荷载下边坡抗滑桩有效加固区与最优加固位置理论

    张晓曦彭涛张志伟尹平保...
    13-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假设边坡滑裂面为对数螺旋曲线,应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根据典型均质边坡的局部失稳模式,分别计算桩前和桩后坡体的局部稳定性,提出抗滑桩有效加固区理论.采用Ito理论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分别计算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地震安全系数、已知设计安全系数所需的最小桩径或桩间净距及其对应的所需抗力、抗力合力作用点位置和滑面以上桩长.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难度可确定合理的设计桩位,通过算例分析地震荷载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对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有效加固区的影响.

    抗滑桩有效加固区最优加固位置边坡稳定上限定理

    两种再分析资料和Nudging方法在WRF模式降水模拟中的适用性

    王田宇迪里努尔·牙生王星宇邱学兴...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Grid Nudging(GN)和Spectral Nudging(SN)方法,用再分析资料ERA5和FNL驱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探究不同再分析资料和Nudging方法对降水模拟效果的改进效果及机理.对2021年3月15日中国南方地区降水过程设计6组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试验方案对降水及相关物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本次降水事件,进行Nudging驱动后显著提升了降水分布、降水中心落区和降水量的模拟效果.与观测数据综合对比,GN的模拟效果优于SN,尤其是使用ERA5资料结合GN模拟效果最佳,能够准确地模拟出发生在安徽省南部的降水中心以及超过33 mm/d的降水强度.模式结果与两个观测站点记录的降水发生时间和降水强度变化较为一致.GN方法使模式有效提高了西南低空急流的强度,校正了风向,对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刻画更符合实际情况.

    强降水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牛顿松弛逼近方法数值模拟

    利用DQCT实现2018年8月超历史极值暴雨的高质量模拟

    李博李帅康陈超钟水新...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压交汇过程,并准确复制了造成高潭镇极端降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总降雨量中的中γ尺度极值暴雨中心模拟得较为准确.该模式在24 h降雨量模拟中成功复制了暴雨中心的演变过程;在6 h降雨量模拟中较好地再现了中γ尺度雨带的演变过程.在暴雨重灾区高潭镇1 h降雨量演变过程的模拟中,总体降雨趋势与实况吻合较好.定性分析结果同步得到定量指标的验证.

    超历史极值暴雨中γ尺度雨带数值模拟双级质量控制技术

    基于兴趣点大数据的兰州新区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

    高新宇张旺锋钟会张晓山...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2020年兰州新区兴趣点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根据多年整体及不同类型兴趣点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聚集程度,分析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和商务类中心发展较快,休闲和居住类中心发展较慢;兰州新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表现出依托起步核心,通过路网等基础设施构建,串联起"高-低"和"高-高"聚集增长核同步发展的特征;兰州新区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主要包括约束力、引导力、推动力、支撑力,多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在助力城市发展的同时,造成不同中心发展的时空差异.

    兴趣点空间结构多中心驱动机制兰州新区

    "流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城市群内部网络空间结构及其驱动机制

    郭倩倩张志斌马晓敏陈龙...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经济、人口等多要素流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群网络的层级结构、联系格局与子群特征,借助二次指派程序回归分析方法剖析多元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且重心位于东翼.交通网络差异相对较小,呈单中心结构,经济网络规模分布最为集中,呈双中心结构,人口网络规模分布相对分散,呈多中心结构;城市联系表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格局,且等级性显著.交通网络呈带状组团结构,经济网络呈中心辐射状结构,人口网络呈以省会为主的蜂房状多中心结构;网络内部均存在小团体.交通网络子群构成与联系凸显干线的串联带动作用,经济网络择优链接效应明显,人口网络受行政区划约束;地理邻近、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是产生网络共性的主要因素,企业成长、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是网络差异性的主要贡献者.

    多维要素流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结构驱动机制西北城市群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持水及截留特征

    周碧莲顾继雄易玉媛赵传燕...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的水文截留特性及其对土壤层水文功能的影响,设置不同坡度因子界定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土壤层水文功能的影响,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样地内苔藓层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事件中,青海云杉样地的苔藓层在坡度为43°开始补充给土壤水分的降雨阈值最大(14.3 mm);在0°时开始补充给土壤水分的降雨阈值最小(10.7 mm),说明坡度会对苔藓植物的持水能力产生影响.林下苔藓层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规律遵循对数方程W=k ln(t)+p.苔藓层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延长按方程V=ktb的趋势下降.在模拟小降雨强度条件下,苔藓层最大持水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最大持水量均高于浸泡法测定值的80%.

    山羽藓坡度持水能力祁连山

    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线虫群落对模拟放牧的响应

    杨玉青刘艳方熊有才李文龙...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海海北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8 a的模拟放牧和围栏封育野外试验,研究模拟放牧和围栏封育对高寒草地地上植物群落和地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营养类群的影响,揭示植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线虫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围栏封育相比较,模拟放牧使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升高,禾草类重要值显著下降而杂类草重要值显著上升.模拟放牧会显著降低食细菌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的密度,对植物寄生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密度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模拟放牧会显著降低土壤0~10 cm表层线虫群落组成和数量,但对线虫优势属没有产生影响.模拟放牧管理措施通过影响植物群落间接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对土壤线虫与植物群落的相关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放牧干扰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线虫

    兴隆山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凌雷马成艳陈徵尼仲怡铭...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碳呼吸的日变化、月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室对辽东栎林、山杨-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青杄林土壤呼吸速率(Rs)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Rs对土壤温度(T5)、土壤含水量(W5)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林分覆枯落物与裸地的Rs日变化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单峰型曲线,但达到峰值的时间各不相同,各林分Rs与T5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各林分Rs在8月达到峰值,为 2.6~7.0 µmol/(m2·s),与其土壤性质的表现一致:辽东栎林和杨桦混交林土壤容重较低,具有较高的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其Rs亦较高,油松林、青杄林表现相反.枯落物对各林分Rs的贡献率分别为59.83%(辽东栎林)、41.46%(山杨-白桦混交林)、28.68%(油松林)和11.83%(青杄林),各林分覆枯落物时的Rs明显高于裸地.不同林分Rs的变化特征是水热因子联合效应的结果,Rs受T5影响最大,受W5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典型林分土壤呼吸速率驱动因子兴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