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涂永强

双月刊

0455-2059

jns@lzu.edu.cn

0931-891270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兰州大学医学校区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该校理科师生的研究成果,刊登学术论文、试验报告、科研简报等,内容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化学等诸学科。读者对象是理工科院校师生及有关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水汽输送特征

    闫玮欧阳智王泳棋黄建平...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极端暴雨,降水量达624.1 mm,最大小时降水量201.9 mm,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分析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异常形成的持续偏东风和南风的水汽输送,导致河南大范围持续暴雨;持续存在的低涡是降水长时间持续的原因,同时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为暴雨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日郑州南边界水汽输送的急剧增加,是造成极端暴雨的关键;暴雨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700 hPa高度上来自南海的水汽贡献(61.0%)和太平洋通道(33.0%);850 hPa,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贡献达82.3%,来自南海水汽贡献为17.7%.

    极端暴雨水汽输送水汽收支拉格朗日方法

    基于GIS的兰州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任伟武旭戎彦坤杨鲁浩东...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10-2020年兰州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2020年,兰州新区的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43.81、13.87、108.39和8.26 km2,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272.23和2.10 km2.土地利用幅度变化较大,建设用地的面积增速最快;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最大且敏感性最高;调节服务在服务价值中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变化的原因,兰州新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政策是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兰州新区价值当量因子

    基于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生境质量评估

    张帅韩玲曹红业
    159-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模型和ArcGIS软件探索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利用地形分布指数分析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20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和草地的转移,以及草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移,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是影响局部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以中等生境为主,占比约57%,主要分布在关中城市群外围和西北部.低等生境占比约5%,但面积增长最快,增幅达到105.80%,原因是关中城市群的大面积扩张;研究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聚集程度增加1.15%,局部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黄土高原和南部秦岭北坡,低-低集聚分布在关中城市群;2020年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效应,表现在生境质量等级随着地形梯度级别的增加而增加.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模型生境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地形位指数渭河流域

    一种用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混合特征选择算法

    刘紫恒周建华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过滤式特征选择算法精度不高和包裹式特征选择算法训练时间长的缺点,提出一种融合信息增益(IG)和自适应遗传算法(AGA)的混合特征选择算法.用滤波器组公共空间模式提取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特征,计算每个特征的IG并排序,根据排序用阈值法剔除部分无用特征,用AGA在剩余特征中搜索出最优特征子集.用2个公共数据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取得81.24%±15.04%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平均用时3.68 s.所提出算法的分类准确率大于过滤式算法,训练时长短于包裹式算法.

    运动想象特征选择信息增益自适应遗传算法

    基于反事实推理的会话级社交推荐算法

    张莉汪海涛贺建峰陈星...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社交推荐算法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对会话中用户历史行为序列的建模过程中,针对现有社交推荐算法未充分考虑引入和学习因果信息的问题,提出基于反事实推理的会话级社交推荐算法.为引入因果信息,利用反事实推理对用户朋友在会话中的历史行为序列生成反事实数据,通过反事实数据捕获社交关系的因果信息.为学习因果信息,在事实和反事实数据的基础上提出由多个损失函数组成的多任务预测模块,在训练模型的过程中学习因果信息.在真实数据集Douban和Delicious中与现有方法比较,提出算法的评估指标Recall@K和MRR@K较基线方法均有提升.

    社交推荐反事实推理因果信息会话

    基于改进的MobilenetV3热轧钢带表面缺陷分类

    熊政车文刚保永莉刘晓彤...
    182-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轻量化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改进的热轧钢带表面缺陷分类算法,通过剪枝、大量削减卷积层数、调整通道大小和步长,以及修改对应的网络参数快速降低了参数量.为弥补修改模型带来的准确率下降的问题,将激活函数ReLU更换为Hard-Swish,引入置换注意力机制替换原模型中的通道注意力机制,在进一步降低参数量的同时提高运行效率和分类准确率.在NEU-CLS表面缺陷数据集中的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参数量为0.5 MB,相比原模型降低96.89%,训练图片的时间由19.81 ms/幅降至10.73 ms/幅,平均准确率为99.26%,比改进前提高了5.56%,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可应用于实时分类.

    MobilenetV3算法转移注意力结构性剪枝缺陷分类

    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对黄瓜幼苗根系构型及生长的影响

    李春潘宇徐洪伟周晓馥...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枯草牙孢杆菌和哈茨木霉对黄瓜幼苗根系构型及生长的影响,以"新津四号 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共设置LB培养基(灌根,LB),枯草芽孢杆菌(灌根,B),PD培养基(灌根,PD),哈茨木霉(灌根,H),混合培养基(V(LB培养基)∶V(PD培养基)=1∶1灌根,LBPD),混合菌剂(V(枯草芽孢杆菌)∶V(哈茨木霉)=1∶1灌根,HB)6个处理.通过生长发育、根系形态、拓扑结构以及分型参数对黄瓜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菌液处理的黄瓜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交叉数、株高、茎粗、生物量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HB处理对黄瓜幼苗的影响最大.菌液处理后的根系具有明显的分支特征,为叉状分支结构,其拓扑指数为0.5;分形特征好,分形维数小,分形丰度高,说明其分支结构比较简单,有很好的拓展空间,有利于占据养分空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处理的黄瓜幼苗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HB>H>B>PD>LBPD>LB.单独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哈茨木霉菌液对黄瓜幼苗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施用混合菌液的作用要好于单一菌液.

    黄瓜幼苗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根系构型拓扑指数

    海拔和生长季节对高山嵩草叶、根生理特性的影响

    殊秋丽徐海燕吴晓东李莉莎...
    195-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祁连山不同物候期和海拔梯度处高山嵩草叶片和根系中各生理指标,研究海拔和生长季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中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9月最高,脯氨酸(Pro)含量6月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生长后期降低,根系中MDA含量在生长后期降低,SS和Pro含量反之,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生长后期增加.不同生长期叶片的各生理指标含量均高于根.叶片和根系中各生理因子综合效率的最高温度与胁迫时间结合点不同,说明植物器官对渗透性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有显著影响,不同温度胁迫下高山嵩草的抗寒特征为9月>6月>7月>8月.随着海拔升高,叶片对于低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根系在生长后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同一海拔不同生长季叶片和根系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尽管表现出诸多生理适应特征,膜系统依然受到低温影响.

    高山嵩草低温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海拔梯度

    甘肃省单体土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

    谌文武祁强郭志谦张帅...
    20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研究甘肃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省级文物保护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土遗址主要位于海拔相对较低(<2 000 m)、坡度较缓(<15°)、地形起伏度小(<5 m)、离河流近(<5 km)的平原、台地和丘陵地带.大多数土遗址位于第四纪沉积物沉积区域,区域土壤主要为初育土.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区的土遗址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土遗址处于半湿润区,土遗址所处区域自南至北的气候有显著差异.通过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发现,甘肃省重点土遗址自西向东分布密度逐渐变大,且整体沿甘肃省的主要水系干流及其支流展开分布.各历史时期的土遗址选址因其功能性而异,主要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甘肃省土遗址空间分布地理信息系统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危害

    李隆贺东鹏陈章武发思...
    21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计算的岩松鼠种群密度分别为(3.64±0.26)、(3.64±0.24)只/hm2,与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种群密度(3.08±0.19)只/hm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岩松鼠与复齿鼯鼠种群密度(7.33±1.26)只/h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致害物种分布范围广泛,能利用石窟栈道进行活动,可沿石窟崖体东西侧多方位、洞窟门窗以及露天大佛等位置进行攀爬.对石窟文物的破坏主要包括爬行过程造成的机械损伤、排泄物污染以及在洞窟内部与外围筑巢.在两种物种反复污染的栈道外围区域及靠近崖体的高频活动位置采取布设超声波驱避器、定期喷洒化学驱避剂等防护措施.

    松鼠科动物种群密度红外相机技术防治措施麦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