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学刊
兰州学刊

贺永泉

月刊

1005-3492

LZXK@chinajournal.net.cn LZXK@vip.163.com

0931-8478377;8452707

730030

兰州市南滨河东路735号

兰州学刊/Journal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家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刊物紧紧围绕学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刊宗旨,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世界体系演化的可能趋势

    秦子忠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它推进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内涵的世界历史进程.这一进程难以涵括在基于前三次现代化大浪潮所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框架之中.因此,它的历史进程需要予以相应的定位.沿着现代化大浪潮理论的思路,我们可以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现代化进程定位为第四次现代化大浪潮.这一浪潮加速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的演化;在这一演化中,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发生了裂解,它在基础层面具体化为制造业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在结构层面具体化为以多个制造业网络为链接基点的全球多循环体系的生成.与第四次现代化大浪潮相适应的新世界体系理论,其内涵要素至少包括多向性的全球化、多元化的制造业网络和平等—互惠的全球多循环结构.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世界体系多向性全球化全球多循环结构社会主义现化

    寻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路径

    胡洪彬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力不仅是一个现实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其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实现演进的,因此,新时代认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须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从民主革命时期党着力推翻"三座大山"扫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到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积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新道路,从新时期党中央通过改革开放打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局面,到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擘画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篇章,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了持续性的发展与提升.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必须始终坚持并强化党的领导,必须捍卫原则和灵活施策,必须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实现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有机结合,必须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协同迈进,这些经验作为党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启示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积极推进生产力理论实现创新完善,必须进一步构建新质生产关系,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机制,建构更加多元和紧密的社会协同机制和交流合作机制,由此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夯实根基.

    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历史经验启示路径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曾菊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百废待兴、劳动力严重缺乏、妇女自身思想文化素质不高、意识形态形势严峻等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效调动妇女劳动积极性、提高妇女思想素质、凝聚意识形态共识、改良社会风尚,从而推动妇女解放、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变革、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中国共产党妇女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

    汪连杰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逐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从理论逻辑上看,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实践探索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工具.从现实条件上看,数字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赋能共同富裕构筑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关键问题上看,要重点关注数字技术三维鸿沟、数字算法入侵与控制、数字平台的"马太效应"与数字经济就业替代效应等问题,提高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基本目标之间的契合度.基于此,从实践路径上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有效性需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普惠性,构建数字平台治理新秩序,打破数字经济的资本导向逻辑,并通过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数字经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治理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孙献贞李言高雨晨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有助于理解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从数字经济发展角度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从企业数字化转型渠道出发,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层面2011-2022年相关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且上述结论通过了多种方式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提高都能够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国有企业和相对年轻的上市公司的新质生产力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将通过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渠道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且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结论验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推动以银行部门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发展也能够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传统金融发展

    外资进入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的影响——以特斯拉超级工厂进入中国为例

    于琳慧周晓岚林智超
    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2018年汽车行业外资管制放松,特斯拉超级工厂进入中国为标志性事件,基于2013-202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了外资进入对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外资进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外资进入主要通过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强化对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的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外资进入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产业链位置、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拓展分析发现融资约束水平越低、营商环境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外资进入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厘清汽车行业外资开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政策意义.

    外资进入企业创新新能源汽车

    基于PSM-DID的教育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杨庆芳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CGSS2015-2021年的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最小二乘OLS回归,构建反事实框架,探究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否显著.结果表明,随着我国教育程度的逐渐普及,中等教育可以使得性别收入差距缩小16.0%,高等教育可以使得性别收入差距缩小9.6%,同时,接受相应教育程度的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要高于没有接受相应教育程度的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由此得出结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通过提升女性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有效地缩小具有相同接受教育机会的女性和男性收入水平的差异.

    教育性别收入差距倾向得分匹配

    职业技能培训影响劳动力失业风险的代际差异分析

    于长永喻贞叶贝拜茹...
    9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四期调查数据构建的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职业技能培训对70后、80后和9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率较低,且代际差异显著,有超过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年轻一代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较高;劳动力潜在的失业风险较高、且代际差异显著,平均有23.7%的劳动力有失业风险,7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较大,8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较小,9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居中;职业技能培训对7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的保护效应最大,对9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的保护效应最小,对8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的保护效应次之;劳动力失业风险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点,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经验较少、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力,失业风险更大.政策启示是: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加强对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工作经验缺乏且年龄较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失业风险治理效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也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

    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失业风险代际差异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独立规制及原则建构

    冉克平曹蔚轩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国企社会责任治理规范存在实用主义、规范主义及功能主义三个维度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国企社会责任治理的法律需求被忽视.《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主体合并式立法抹杀了国企社会责任治理的特殊性,应当借助《企业国有资产法》的修订契机以特别法路径规制.国家股东具备行政的自主权、表意的代议代理性、信用的超然性,依次对国企的公司目的、代理问题以及社会责任承担标准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导致国企与私企在社会责任承担机理方面的本质差异.宏观来看,国企是国家而非法律或经济的产物,《企业国有资产法》宜以任意性规范赋权国家股东自决公司目的,否则致国企事实所有者的利益被法律不当干涉.除外的是,因国家股东在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章程表决中不占有主动权,应强制规范其社会责任目标的设定.微观层面,宜进一步重视外部董事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妥当安排,通过强化国家股东控制权的维度增进国企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

    国有企业公司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地刑事司法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指引

    刘亦峰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耕地保护是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根基.在我国,耕地行政保护是耕地保护措施系统中的第一道门槛,但由于耕地行政保护手段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呈现出疲软性,难以独立承担起耕地保护的重任,故而应重视利用刑事司法手段为我国耕地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目前我国的耕地刑事司法保护实践面临着因犯罪行为隐匿性强、行为方式复杂导致案件线索发现难,因犯罪构成要件设置模糊导致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存在认定争议以及因恢复性司法理念贯彻不足导致"惩治+修复"的耕地保护机制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对此,应当健全违法占用耕地犯罪行为线索发现机制、明晰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构成要件并重视对被破坏耕地的有效修复机制构建,以刑事司法手段筑牢国家耕地保护的法治屏障.

    乡村振兴耕地保护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刑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