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媒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媒介
《媒介》杂志社
媒介

《媒介》杂志社

月刊

1007-0923

媒介/Journal Media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6-2015年我国蚊虫监测报告

    吴海霞鲁亮孟凤霞郭玉红...
    409-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病媒生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种类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06-2015年捕获蚊虫中淡色(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两者构成比达84.37%,各监测点均未捕获到大劣按蚊;淡色(致倦)库蚊密度最高,达0.66只/(灯·h),其次是三带喙库蚊为0.32只/(灯·h),捕获蚊虫总密度在2006-2013年间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但2013年后密度开始逐渐上升;牲畜棚环境蚊虫密度最高,其次为农户,各蚊种均在牲畜棚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密度在各环境相差不大;各监测省份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密度最高,达4.12只/(灯·h),其次是江苏省,为3.59只/(灯·h);各监测点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曲线,7月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在城镇环境(居民区、公园、医院)高峰期可持续至9月.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虫密度在2013年后有所回升,要加强防制;农村环境蚊虫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是各类蚊虫的重要来源地,要加强此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上7月是我国蚊虫活动的高峰期,但不同环境、不同种类蚊虫活动高峰可提前至6月,也可推迟至9月,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启动、适时结束控制病媒活动.

    蚊虫监测构成比环境类型季节消长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国家标准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实施情况的研究

    刘美德张勇钱坤佟颖...
    416-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疾病预防控制行业各级单位是国内进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的主体,为进一步做好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对病媒生物监测国家标准在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研究监测方法国家标准对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业务的促进作用.方法 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对病媒生物监测国家标准获知、应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促进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于80%的各级CDC知晓并应用4项监测标准,多数(79.14%)单位认为应用4项监测标准可以有效规范其日常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且在各级CDC承担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大型活动、灾害卫生应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中,4项监测标准均得到较充分应用.但是,37.41%的单位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各级CDC的标准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也发现国家标准中的部分监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而且监测标准体系需要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评价标准体系协调发展.结论 研究结果阐明了4项病媒生物监测国家标准颁布后在各级CDC的应用及其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促进作用,可为各级CDC更好地应用这些标准及监测标准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病媒生物监测标准调查问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省中山地区蜚蠊中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监测与分析

    陈佩陈健邱德义何秋星...
    42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山地区蜚蠊中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方法 于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采集广东省中山市的常见蜚蠊种类,通过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wsp基因并测序判断其是否感染,同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用配对设计t检验分析不同种类雌雄个体感染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检测12种154只蜚蠊样本,其中5种42只蜚蠊检出感染沃尔巴克氏体,个体感染率为27.27%,且雌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2,|t|<t0.01(4)=2.776,P>0.01).共获得8个wsp基因单倍型序列,其分别属于wAlbB、wAlbD和wAlbF型沃尔巴克氏体.结论 首次发现维丽斯璐蠊、中华玛啦蠊、姬蠊科sp.、玛蠊属sp.1和玛蠊属sp.2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其基因型属于wAlbB、wAlbD和wAlbF型,且可能在维丽斯璐蠊体内检测到1种新的wAlbF基因型的沃尔巴克氏体.

    蜚蠊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

    克隆法检测不同环境下美洲大蠊携带细菌的比较研究

    单振菊邱德义陈佩岳巧云...
    428-432,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环境下美洲大蠊体内和体表携带细菌情况,并分析美洲大蠊携带细菌与环境的关系.方法2016年8-9月,以中山地区港口、医院、居民区采集的美洲大蠊为材料,16S rRNA V3~V4高变区为目的基因,每个地点选4~5个作为平行样本,采用克隆法对美洲大蠊体内、体表携带的细菌进行研究,并对细菌种类和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从中山地区港口、医院、居民区共检出细菌139属202种,其中致病菌22属44种,44种中有11种为共同携带的细菌.港口采集的美洲大蠊携带细菌为55属65种,其中致病菌16属21种,不同个体间携带相同种类细菌2种;居民区为73属86种,其中致病菌13属19种,不同个体间携带相同种类细菌为0;医院为68属101种,其中致病菌15属25种,不同个体间携带相同种类细菌2种.结论同一地点采集的美洲大蠊不同个体之间以及不同地点采集的美洲大蠊携带相同种类的细菌所占比例均较低,很难确定美洲大蠊携带细菌的种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该研究从蜚蠊体内外检出较多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医院、口岸等部门应加强蜚蠊的监测与防制,防止疾病的传播.

    蜚蠊细菌病原体

    北京市房山区水灾后村庄与乡镇两级水平上蝇密度的空间误差统计分析

    王广文刘朝辉张进磊刘美德...
    43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北京市房山区水灾后现场蝇类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的环境因素,为灾后蝇类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对乡镇与村庄尺度上蝇类密度的空间聚集性进行检测,并应用空间误差回归方法研究两级尺度上蝇类孳生密度相关的环境因素.结果 研究表明,房山区水灾后蝇类密度在乡镇(Moran's I=0.381,P=0.039)与村庄(Moran's I=0.387,P=0.016)两级尺度的空间聚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蝇密度在水灾后现场的空间分布并不是随机过程.另外,空间误差回归分析表明,乡镇与村庄两级尺度上与蝇类密度相关的环境因素并不相同,灯光指数与村庄和乡镇两级尺度上的蝇密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4和1.472),而坡度值与村庄尺度上蝇密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2.398).结论 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房山地区水灾后不同地理尺度上蝇类的空间分布规律,也可为房山区或类似地区灾后蝇类防控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洪灾尺度蝇密度空间误差统计分析

    深圳市新型旅游区小兽密度和种群分布状况研究

    朱礼平杨闳智刘坚基张健波...
    437-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深圳市新型旅游区小兽密度和种群分布状况,为小兽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用鼠笼法对深圳市大鹏新区小兽进行监测,计算小兽密度和构成比.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捕获小兽559只,以臭鼩鼱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48.30%,其次为褐家鼠,占25.22%;小兽平均密度为7.25%,小兽密度季节消长明显(1.72%~11.93%),密度高峰期出现在8-10月;不同生境小兽密度不同,以旧屋村最高,密度达11.35%.结论 深圳市新型旅游区小兽密度较高,应加强小兽防制工作;臭鼩鼱、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小兽密度种群分布

    杭州市G20峰会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管理与实施机制探讨

    孔庆鑫韦凌娅丁华蔡一华...
    440-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杭州市G20峰会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管理与实施机制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效果进行探讨,为今后国内大型活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经验.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2016年1-9月杭州市各专业队伍在G20峰会病媒生物防制中的职能作用及综合防制效果进行调查,对主要病媒生物防制前后的下降率进行比较.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各方技术力量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疾控系统作为辖区内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支撑机构,对G20峰会病媒生物防制进行风险评估、方案制定、培训演练、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提出策略建议等.有害生物防制业作为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的主要实施机构,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常规监测与控制工作.结果 杭州市G20峰会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会议召开期间病媒生物不良事件零报告.核心保障区域2016年8月较5月蚊幼虫路径指数下降79.4%;蝇幼虫孳生地阳性率下降100%;室内蟑迹阳性率下降69.0%;室内鼠迹阳性率下降66.1%.结论 杭州市大型活动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管理与实施机制充分整合了各方技术队伍职能,责任明晰、运转高效,可为国内相关保障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G20峰会病媒生物防制技术

    云南省耿马县埃及伊蚊对6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王建羽兰学梅杨锐姜进勇...
    44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耿马县埃及伊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方法 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为调查点,2016年9月采集埃及伊蚊幼虫并饲养,采用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其对6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敏感性,根据校正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结果 耿马县孟定镇埃及伊蚊对氟氯氰菊酯、氯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残杀威1 h的击倒率分别为10.09%、24.52%、100%、90.72%、100%和100%,24 h死亡率分别为10.09%、41.94%、64.17%、100%、100%和100%;半数击倒时间(KT50)分别为9.70、8.59、0.47、5.45、3.55和0.55 min.孟定镇埃及伊蚊对顺式氯氰菊酯、氯菊酯、氟氯氰菊酯均呈抗性水平,对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残杀威杀虫剂均敏感.结论云南省耿马县埃及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该地区埃及伊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抗性管理措施,因地制宜,交替或混合施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

    埃及伊蚊抗药性登革热

    南昌地区2016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

    刘仰青马红梅柳小青
    447-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南昌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选择和使用杀虫剂,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5-10月,在南昌市所有县(区)的居民区、公园和建筑工地采集蚊幼虫,取实验室饲养至3龄末4龄初的蚊幼虫进行测定.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分别测定蚊幼虫和成蚊的抗药性;密度监测成蚊采用双层叠帐法,蚊幼虫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勺捕法.结果南昌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全年有6月和10月两个活动高峰,平均帐诱指数为2.46只/(顶·h),BI平均为4.91.白纹伊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DDT均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幼虫对DDT、DDVP、残杀威和氯菊酯表现为中等抗性水平,抗性倍数在15.53~30.07倍之间,对氯氰菊酯表现为相对敏感.结论 加强对白纹伊蚊抗药性和密度消长监测,合理轮用杀虫剂,减缓抗药性产生,能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

    白纹伊蚊抗药性密度监测季节消长

    杭州市家蝇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韦凌娅孔庆鑫陈冰冰王英红...
    451-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杭州市家蝇对5种常见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并与近20年的监测结果进行比对,探索杭州市家蝇抗药性变迁规律,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7月,采集杭州市建德市、江干区、下城区等不同方位的家蝇,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现场种群成蝇对5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 现场种群家蝇对残杀威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1345倍,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DDVP和三氯杀虫酯的抗性倍数依次为77.33(LD50为0.0696μg/只)、55.58(LD50为0.2001μg/只)、7.26(LD50为0.3290μg/只)和6.79(LD50为1.4608μg/只)倍.历年监测资料显示,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一直处于高抗水平;DDVP抗性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2008年达到最高,之后又有所下降;残杀威抗性急剧上升;三氯杀虫酯抗性有一定上升趋势.结论 杭州市家蝇现场种群已对多种杀虫药剂产生抗性,部分药剂如残杀威已基本无效.杭州市蝇类控制工作应进一步强化可持续控制策略,以环境治理与物理防治为主要控制手段,必要时选择抗性低的化学杀虫剂,科学施药,以减缓或防止家蝇的抗性产生.

    家蝇抗药性杀虫剂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