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黄永林邓清源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理念下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获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形成国际潮流,并取得巨大成绩.伴随着专业化、系统化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中国学界也针对这一热点现象和相关问题开展了学术研究,研究的深入逐渐引发了对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传统学科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厘清其与这些学科(特别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对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归属、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学科建设学科定位国际背景中国实践

    从实践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学科概念"文化遗产"的转向

    张举文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观念的导向转换,并从中国文化大传统出发,以整体保护和传承的观点来认识每项文化遗产,最终从观念、产业、消费、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来看待传统对个人认同、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便构建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从多元人类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吸收营养,丰富生活意义,维系各个层面的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实践概念学术概念学科化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郑然鹤庞建春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领域设置非遗学科问题日渐引起关注,韩国的案例或许可供借鉴.韩国的非遗保护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00年后经历转型,非遗教育从单纯的指定传承人传授教育,发展为包括技艺传承人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和社会普及教育在内的"非遗教育铁三角",形成了传授教育和学科教育并进的双轨制模式.其中,高校学科教育不仅承担了提升传统传授教育的职能,而且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承需要的非遗专门人才.目前的学科设置上表现出跨学科融合和突出优势学科的特点,人才培养上重视实践能力和专门能力的培训,还存在学科独立性模糊和理论建设不足等问题.

    韩国非遗教育学科教育传授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

    何彬马文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社会教育法》把博物馆定性为教育机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的正式职员需要有"学艺员"国家资格.日本高校设置几十年的"学艺员资格"课程,构建了文化财(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概览日本文化财学科从构建本科教育到更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变迁,为构建我国高校非遗教育提供参照和反思.非遗教育课程构建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是一种倾向和社会需求.

    日本高校学艺员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中国传统社会暴力治理的文武之道——武术"德、智、力"文化基因及其表现

    戴国斌岳涛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暴力治理的"文武之道",在"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长期实践之后,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主体治理三个层面组成其体系.其中,在国家层面形成了暴力国有之传统、文武结合"两手抓"的原则;在社会层面,既以民间禁武缓解内部矛盾冲突的暴力性,也以保甲制探索来应对地方暴力治理的现实需要,还以暴力娱乐的组织化、空间化、时间化而实施暴力治理的生活化管理.就微观层面而言,既形成拳术化文化样式、"藏-亮"发展方式,也以"由怒而勇"的胆气训练克服紧张与恐惧,以有人/无人与强者/弱者的调节启动攻防行动,以身心六合获取自我支持,以自我弱化表演实现其理想的技击效果,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德、智、力"文化基因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传统社会暴力治理文武之道德、智、力文化基因

    《侠客行》的故事结构与游戏规则

    施爱东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非现实主义的通俗文学体裁,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叙事方式具有典型的幻想故事(童话)的特征,小说人物的行为符合故事这种语言游戏的角色功能.金庸小说的游戏设置从一开始就内在地规定了英雄成长故事的方向和结局,而《侠客行》中的角色设置、驱动设置,则限定了角色的行为必须遵循特定的游戏规则.方向和规则共同引导和制约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如同棋局,角色设置如同棋子,驱动设置如同走棋规则.金庸的多部武侠小说之所以每部都有新意且引人入胜,关键在于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会适度地发明一些新的武功、增加一些新的游戏规则,不断地在人物关系和武功套路中加入新的变量,使得游戏不断出现新的运行方式.

    武侠小说金庸小说民间故事故事结构游戏规则

    武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嬗变背后的"江湖"逻辑

    彭伟文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金庸剧为代表的武侠剧中人物形象的多元化现象,是随着武侠片制作在香港正式起步,大量在武馆修习武术的武林中人参与其中,抓住粤语功夫武侠片在市场大行其道的机会,将武术从现实送上银幕,发展武侠剧制作技术,使演员无需任何武术基础便能够饰演武侠人物的结果.但是,金庸剧人物形象自由多变,虽然受惠于粤语武侠片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武侠剧制作技术,实际上表现的是文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遵循商业社会的运作规则,两者的"江湖"逻辑是不同的.

    武侠剧人物形象嬗变"江湖"逻辑

    "在乡的江湖":近现代冀南乡村梅花拳的组织传统考察

    张士闪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冀南乡村灾乱频发,流民现象周期性出现,梅花拳以师门、教门为纽带,自觉建构地方社会秩序并努力维持,由此形成了"在乡的江湖"的社会空间.梅花拳精英通过对"天地君亲师"等符号的活用,贴近国家礼治话语,在对自身体系予以神圣建构的同时,操持乡村社区公益,体现出地方尚武习俗与信仰活动的相互嵌入,可以视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礼治传统的一部分."在乡的江湖"的凸显,是近现代以来国家力量介入乡村程度日益加深、农民的社会流动加速的一种文化反映.循此路径,或有助于推进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理解.

    在乡的江湖冀南乡村梅花拳组织传统

    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

    彭牧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与俗是中国民间信仰实践的核心.从生活实践与身体的角度,可以阐明礼俗实践所体现的中国民间信仰实践身心合一、信仰与仪式融合的特质.拜是礼俗实践具身化的体现.拜既指表达敬意的具体的身体动作,如鞠躬、下跪、叩头、上供等,又可概称人们总体的宗教倾向与宗教感.拜以身心合一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民间信仰实践的惯习.人们从小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学习与完成拜,在礼俗实践中想象与完成与阴间的互动交流.长期的礼俗实践最终将阴间、阳间宇宙观内化为身体的实践行为与存在状态.宗教内嵌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是信仰和仪式有机融合以栖居于世界的方式,而这个世界则由周期性互动交流的阴间与阳间共同构成.

    礼俗实践阴阳宇宙观宗教惯习中国民间信仰实践具身性

    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顾炎武风俗教化观及其现代启示

    李富强
    9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礼俗互动政治文化传统顾炎武风俗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