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闽江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闽江学院学报
闽江学院学报

赵麟斌

双月刊

1009-7821

mjxyxbsk@163.com

0591-83761671

350121

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文贤路1号

闽江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injiang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优化策略——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

    谈津维张琰杜适航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通过分析网络游记文本可以窥见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综合形象的感知情况,为城市旅游开发提供新的视角.以携程网上的福州游记为研究语料,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探究游客对于福州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情感.结果显示,虽然福州的游客满意度较高,但仍然存在着城市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文化深度有待挖掘、旅游与技术的融合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优化城市形象,打造地方品牌;更新营销路径,深化跨界融合;科技赋能文化,助力城市更新等策略,推动福州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形象网络文本分析福州旅游开发

    "再创作"翻译思想观照下的"闽人智慧":福建民间艺术文化译介

    黄诗颖苏炎奎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民间艺术文化是"闽人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多元性的特点.对"闽人智慧"系列文章的英译进行解读,并运用"再创作"翻译思想,在形式再创作与意象再创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翻译再创作方式——具象化再创作,丰富了福建民间艺术文化翻译的手段与方法,为推动"闽人智慧"的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再创作"翻译思想具象化再创作闽人智慧民间艺术文化

    慈善信托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制度优化

    许冬琳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次分配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分配机制,而慈善信托又是三次分配的重要组织载体,具有缓解扶贫信贷资本错配、精准治理相对贫困、实现长效投入、激发内生动力等应用价值.但我国慈善信托的外部监管仍存在真空地带,税收制度亦有待完善,能否公开募集善款还不明确,信托公司也缺乏从事慈善信托的有效激励.通过建立统一监管模式下的多部门协调监管机制和公开募集资金机制,完善、细化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信托公司参与慈善信托等措施,构建慈善信托治理相对贫困的制度保障,能有效促进慈善信托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慈善信托在缓解相对贫困和助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慈善信托相对贫困治理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监管机制税收优惠

    数据要素流通的现实困境及场景化治理路径——基于"三权分置"的视角

    杨孟泽蔡宏伟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不容小觑,其有序、高效的流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数据权属与数据确权模糊、数据收益分配存疑、数据流通规则失范等问题诱发了诸如算法价格歧视、数据爬取、算法共谋等数据市场的失序行为,严重阻挠了数据要素的流通与利用.基于赋权合理性、分权规范性、行权价值性的三维考量,"三权分置"具有应用于数据要素流通治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应以"三权分置"为前提,厘清数据要素流通治理应明确场景化的设定逻辑,对其进行分类治理,并基于场景化思维进一步细化数据产权"三权分置"的权利内涵,进而推动数据流通治理规则的优化.

    数据要素数据流通"三权分置"场景化治理

    智媒时代下"身体再现"的认知转向及其现代逻辑——基于媒介补偿性理论的思考

    王婉晴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面对面肉身在场的社交,到虚拟化身仪式性的在场,新兴媒介技术使身体在场的形式获得了极大拓展.一方面,媒介技术使身体获得了肉身离场的自由,显著提升了实践的灵活性与效率,彰显出身体对媒介技术熟练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媒介正不断深入身体内部进行实践刻写,在呈现出人性化演进趋向的同时,身体被媒介形塑的异常表征也愈发明显.为此,人们需要摆脱对于身体与技术关系的陈旧认知,重视身体的主体性与独立性,警惕媒介技术对身体体验与感知的过度侵蚀,构筑人机和睦共存的新常态.

    身体再现媒介补偿性身体缺席身体主体性媒介演进

    阶层感知视角下城市流动人口的互联网使用影响机制——基于C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晓霞
    48-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城市流动人口的阶层流动.采用 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从阶层感知的视角研究阶层流动对城市流动人口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影响,证实了城市流动人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存在"阶层流动效应".具体而言,阶层流动会正向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的互联网学习发展型使用行为,但是阶层流动不影响互联网的社交娱乐使用行为,即感知的阶层流动越往上,城市流动人口就会越积极地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学习和发展.此外,社会参与在二者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阶层流动感知会通过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影响学习发展的互联网使用行为.

    阶层流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参与互联网使用阶层感知视角

    公共阐释视域下爆款电影生成现象解读

    严旭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和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众多爆款电影脱颖而出.这些电影的成功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大众对电影话题的广泛讨论和公共阐释.公共前提在共通感、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等主观层面,以及图像语言、叙事逻辑、题材类型、团队阵容等客观层面为电影阐释提供了基础.而阐释空间在公众参与、媒体互动、共识生成等方面影响了电影票房和爆款电影的生成,同时也为电影阐释带来了身份、规模、共识等隐忧.运用公共阐释理论解读爆款电影生成现象,有助于深度了解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规则,从而促进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公共阐释爆款电影公共前提阐释空间

    选择与适应视角下的杂合:《生活的艺术》的跨文化解读

    黄春梅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 20 世纪 30 年代风靡美国的中国文化经典《生活的艺术》的译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大萧条期间,为"工业文明病"所困的美国民众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发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并从中感悟到了生活的智慧.而林语堂也在赞助人的推动下,希望延续该书的成功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交际目的,为此他开始了《生活的艺术》的创作.林语堂通过使用汉语句式和未被广泛接受的音译词汇、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和中西文化对照、语录体引进这3 种方式,实现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在语言、文化和文学手法上呈现出明显的杂合特征,以适应当时复杂的翻译环境.研究表明,针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转换,实现作品的适度杂合,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译介与传播.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翻译适应选择论杂合

    ChatGPT与AES系统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反馈效度比较

    殷小娟林庆英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45 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作文为样本,比较了ChatGPT和国内典型3 个作文自动评分系统(AES)的评分效度,并通过案例分析比较ChatGPT和AES系统代表批改网在整体评价、纠错反馈、篇章结构和观点合理性评估能力上的差异.研究发现,ChatGPT和 3 个AES系统评分平均都低于教师评分,且ChatGPT的评分最低;ChatGPT与教师评分结果呈中等正相关,但它与教师评分相邻吻合一致性不如 3 个AES系统.ChatGPT在内容反馈上的优势较为明显,其整体评价更加全面、个性化,错误识别更加准确,修改建议更加直接,对篇章结构和观点内容的判断能力显著优于AES系统,但也存在评分不稳定、提示语理解偏差和"类人化"惰性表现等局限性.通过了解ChatGPT的优势和局限性,有利于其更科学地赋能英语写作教学.

    大学英语写作ChatGPT作文自动评分系统评分效度内容反馈

    人工智能与传统翻译在福州地铁公示语中的应用比较

    黄露瑶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语言翻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福州地铁公示语为研究对象,从公示语的简洁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入手,对比传统翻译与人工智能ChatGPT在福州地铁公示语翻译上的表现,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地铁公示语翻译质量方面的潜力.结果显示,人工智能翻译在简洁性方面与传统翻译相差无几,在准确性和规范性方面均优于传统翻译,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行业规范的识别上仍有待加强.建议加强语料库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翻译对特定语境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能力.

    福州地铁公示语英译ChatGPT传统翻译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