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属性的科学认识

    张东刚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共同构成教育属性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属性的认识贯穿于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属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重教尚学优良传统的赓续和弘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科学回答.而在实践中体现和贯彻教育三大属性,要将增强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作为着力点,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

    教育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强国

    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过程"的分析

    吴猛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常被等同于"劳动一般".关于《资本论》第四章中马克思围绕"劳动过程"的分析,人们常会基于"劳动一般"进行理解,但这种理解会带来一系列理论困难.如果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形式分析视野下理解这一问题就会看到,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的分析并未给出一种"劳动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概念,而是为劳动提供了一种介入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性语境.

    资本论劳动过程形式分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叙事——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为中心的考察

    刘建江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叙事.这一方法论的理论内核,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基础上加以唯物主义改造的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思维方式,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叙事,表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革命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辩证叙事,表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辩证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叙事,表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科学性.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叙事,不仅是透彻领悟和深刻掌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其重要前提.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辩证法叙事

    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形成及其革命意义——基于《德法年鉴》时期文本的考察

    窦梓绮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无产阶级概念是在政治批判与哲学批判的双重语境中形成的.在政治上,无产阶级不只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行动者,从更广泛意义上说,还包括马克思对政治保守主义的清算、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批判、对激进民主主义的扬弃以及对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吸纳.在哲学上,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穿了官僚等级的虚假普遍性,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真正普遍性,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根本地扬弃市民社会的分裂立场,使人的解放成为可能.正确理解无产阶级概念及其革命性意义,对于理解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国家学说等,回应错误思潮具有启示意义.

    无产阶级政治解放人的解放市民社会批判普遍性

    马克思如何超越历史相对主义?——从历史主义思潮的内在悖论谈起

    翁寒冰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马克思同一时代的历史主义思潮因其历史规定性与历史相对性"同一性"关系的破裂而最终走向危机,这场根源于历史相对主义的危机使得欧洲的思想文化走向价值相对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失去普遍有效性,历史叙事的客观性也受到怀疑.马克思建基于实践之上的唯物史观则通过历史规定性与历史开放性的独特辩证视角,为超越历史相对主义危机提供了基本原则;而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历史规定性与历史生成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将科学的历史认识奠基于把握历史趋势与历史契机的历史实践之上,从而回应了在当下历史时代实现历史超越的难题.

    历史主义相对性规定性开放性

    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的历史主体意蕴及当代意义

    尹健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内蕴鲜明的资本主义批判指向,涉及对技术控制、社会分工和劳动异化等多重维度的批判分析,核心内容是批判"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体现出对历史主体本质异化的揭示、批判性意识的确认以及创造性力量的肯定.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蕴含对历史主体现实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反思,揭示了"个体生产者""社会个人"以及"总体工人"在资本主义"机器体系"中的生存状况.对智能化时代人的主体地位的分析和思考,需要坚持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的历史观和批判立场,以总体性视野、辩证性思维和实践性方法审视人机交互过程,探寻当代人机关系难题的破解之道.

    机器体系历史主体社会关系人机关系

    总体性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批判

    康翟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的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一,具体表现在资本积累重心转移、金融市场地位提升、金融部门膨胀等一系列现象上.金融化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日益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卷入了金融资本的运行逻辑之中.垄断资本的过剩积累难题、新自由主义的放松管制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转型及作为其后果的日常生活金融化.尽管金融化进程为过剩资本提供了攫取剩余价值的渠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垄断资本的过度积累困境,但却以实体经济的停滞及频繁发生金融危机为代价.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及意识形态批判出发,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的实质在于被隐性操控的微观金融主体的生成及剥削的极端化.总的来说,日常生活的金融化并未克服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反而进一步深化并加剧了既有矛盾.

    日常生活金融化微观金融主体投资者社会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意义

    段妍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必然要求.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将"从严"理念贯穿于管党治党实践,从党成立后提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到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党要管党",从改革开放后提出"从严治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充分展现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新征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对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与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历史逻辑自我革命党的建设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价值意蕴

    李心记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党的建设这一关涉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了多维理论阐释,推动全党上下形成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良好氛围.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时代回答,是对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情怀,彰显着科学性价值追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光芒,具有无比深厚的价值意蕴.

    党的建设价值立场价值取向价值旨归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规律

    项久雨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既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又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塑强大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蕴含着许多规律性认识.这主要包括:"全面领导律",即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指导地位律",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流引领律",即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强化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引领;."服务大局律",即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协同推进.新征程上,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规律,能够更好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提升思政引领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规律思政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