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爱国思想探析

    吴俊王淑敏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提出"工人没有祖国"的重要论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无异于该国工人阶级的"后母",马克思恩格斯无情地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虚假的爱国主义,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爱国主义是"一个骗人的幌子",并表明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工人没有祖国"并不代表工人不要祖国,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无产阶级要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坚毅勇敢地"保卫真正的祖国".他们认为,"羞耻"是激发无产阶级爱国的重要情感和革命力量,无产阶级"真正"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拯救祖国、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必须坚持国际联合,保卫祖国、反抗侵略是"维护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民族偏见和民族优越感则违背国际主义原则而"极端有害",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国际主义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分割到高质量发展

    周文李亚男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消除区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畅通商品和要素流动、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着区域壁垒、规制不一、地方保护主义和平台经济垄断等市场分割问题,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我国从大市场到强市场的转变升级,需要立破并举,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此,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清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把握好中央和地方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关系以及整体和局部关系,以统一大市场的高质量建设引导生产、提升消费、畅通流通、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市场分割统一大市场新发展格局国家治理高质量发展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周泽红郭劲廷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和全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然而,作为一个正处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与模式转型中的大国,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否有效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其作用理路仍待探讨.对此,可以尝试基于生产与交换两种逻辑进行阐释:生产逻辑强调财富积累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分工深化有助于企业整合各区域内子市场的零散需求,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并提升效率,但积累过程也伴随着劳动力相对短缺与地租上涨的自我限制.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通过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破除要素流动障碍而缓解这种限制,最终在强化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推动资本积累与利润总量的提升.交换逻辑强调交换利得对缩小区域差距的意义.区域间贸易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在均衡各区域工资水平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等方面强化区域间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在竞争中顺应区域比较优势变化并促进利润率平均化,最终实现地区协同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离不开市场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应多措并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市场近视,实现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切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协调发展生产逻辑交换逻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苏昕刘昊龙杨志恒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作出重要论述.本文从基础性、系统性、生态性、协同性、人本性等方面,厘清了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含义与主要特征,阐释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因.在此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结合世界经济理论的有益成果,揭示了科技创新、产业体系、面向需求、制度创新、要素配置等驱动因素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与理论逻辑.最后,本文从加强关键科技攻关、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深化应用场景探索、推进多维制度创新、增强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赵必振译《近世社会主义》之马克思"历史论"考释

    王宪明姬泰然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必振所译《近世社会主义》中以较大篇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阐述,但因直接受福井准造日文本《近世社会主义》、间接受美国政治经济学家伊利《现代法国和德国的社会主义》的影响,只使用了"历史论",而未用"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之类译名,导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首次出场有其"实"而无其"名",但这并不影响这一译本独特的历史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进程看,该译本至少有三方面重要贡献:第一,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介绍到中国;第二,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文译介中涉及马克思及其思想学说的内容多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否定不同,赵必振译本对马克思其人及其思想学说高度赞赏,是在正面、积极的意义上译介马克思的思想学说;第三,赵必振的译介工作是在其个人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窘境下进行的,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展现的高尚人格和学术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赵必振《近世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福井准造伊利

    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神髓》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周湘莲马涛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日本是近代早期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作为日本早期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形成于日本工人运动兴起之时,代表当时日本阐释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高水准,一经出版便广泛传播.《社会主义神髓》也是最早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著作,我国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一词便来自于此,并在传播中演变为"科学社会主义",近代中国进步人士也由此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社会主义神髓》内蕴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如汉语词汇的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的运用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神髓》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数字帝国主义:新特点还是新阶段

    方敏赵华熹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关于文化和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探讨、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帝国主义"论争的复兴,共同推动了数字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数字帝国主义理论看来,2010年以来数字平台的发展、跨国数字资本对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垄断占有、资本积累空间从实体空间转向虚拟空间等变化,代表着当代帝国主义已经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本文分析指出,这些新特点不能涵盖当代帝国主义的整体结构,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也没有本质区别.数字经济的确赋予了当代帝国主义一个新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然要全面深刻研究数字技术在垄断资本全球积累中的作用,把握帝国主义在信息和媒介等虚拟空间中的时代特点和运动规律,但由此断定帝国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还为时尚早.

    数字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垄断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共产主义何以可能——当代西方左翼共产主义理论的困局及破解

    巩永丹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的合谋共治正在使数字资本主义加速剧变和扩张.在此背景下,西方左翼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催生的智能社会,发起了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提出了"网络共产主义""奢侈共产主义""法律共产主义""资本共产主义"等替代数字资本主义的新方案.然而,这些建基于高科技、数字化和赛博格的共产主义偏离了马克思视域中共产主义的生成轨道,将共产主义从经济社会形态置换为技术社会形态,把真正的共同体消解为虚拟的共同体,把社会化的人类延伸为数字化的科技,最终陷入技术乌托邦主义.与之不同,要建构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共产主义,必须回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视界,从智能革命回到制度革命,从资本逻辑回到劳动逻辑,从私人所有回到全民共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共产主义因素的生成.

    数字资本主义西方左翼共产主义理论困局生成逻辑

    异化批判话语与总体人的价值悬设——列斐伏尔《辩证唯物主义》解读

    张一兵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斐伏尔明确主张正面肯定和光大马克思的异化观念,并认为不能仅仅将异化批判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批判,而应该将其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在对资产阶级神秘世界的透视中,他放大了由卢卡奇指证的总体性概念,并将其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讨论的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的观点链接起来,进而引申出一种人本主义的总体人的观念.这个原本应该本真性存在的总体人,从改造自然中创造和整合了自然,并使自己成为一个关系性的总体存在,只是在资产阶级的经济王国中,总体人异化为非总体性的经济人.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他喜爱的异化理论联系起来,并由此认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经济异化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经济拜物教批判.于是,使人复归总体性就成了列斐伏尔为之奋斗的目标.

    列斐伏尔《辩证唯物主义》异化总体人经济拜物教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葛兰西

    黄晓武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道路.葛兰西在此基础上提出,意大利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提出了意大利作为经济社会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他指出,意大利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角,并指导了意大利工人工厂委员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后来建立意大利共产党奠定了组织和群众基础.葛兰西结合意大利历史和实际,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思想,提出了现代君主论,认为马基雅维利所探讨的古典时代的理想君主在现代就是政党,并阐发了共产党作为集体意志的代表如何团结起来进行有效斗争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和资本主义暂时得到稳固的战后新时期,他适应形势发展提出从运动战到阵地战的理论主张,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运动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掌握政治和文化领导权,这些理论主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源泉.葛兰西的思想始终立足革命实践,立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今天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启示.

    葛兰西列宁主义现代君主论阵地战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