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王伟光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和学理性研究阐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摆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界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更好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创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化理论阐释;三是以理论学术创新为支撑,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论人的解放何以催生巨大的现代化动力

    吴忠民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解放对于催生现代化动力具有重大意义,以致于离开了人的解放,现代化动力就无从谈起.从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的潜能维度看,人的解放使社会成员逐渐获得自主性、独立性以及相对平等的地位,从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构成现代化动力坚实的质料基础.从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维度看,人的解放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活动空间,使得以人为主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得以有效聚合和配置,进而增强现代化动力.从社会成员的目标取向维度看,人的解放使得社会成员自身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大、增多,从而能够持续激活现代化动力.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解放存在一定的失控的可能性,如出现人的需要的过度化、资本的失控、人的物质化、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为确保现代化进程持续而健康地推进,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予以有效防范和解决.

    人的解放现代化动力自主性活动空间有效防范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强化理论思维

    孙来斌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离不开理论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主要通过科学抽象和理论洞察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对理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实现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跃升,基础在于占有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经验材料,关键在于运用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的思维方式,是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系统性的思想工具,是照亮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之路的思维之光.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必须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好体系化学理化的中国道理.以自觉的理论思维促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要以理论洞察力促进对中国实际的真切把握,以理论抽象力促进标识性概念的提炼,以理论创造力促进理论的系统建构.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思维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黄建军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思想传承和理论谱系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重大论断,系统全面理顺了政党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本体与主体、多样与差异、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谁举旗和谁定向、破什么和立什么、信什么和行什么、为了谁和依靠谁、怎么看和怎么办、立中国和观世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深刻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篇章,是指引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性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靳呈伟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关系演进逻辑的创造性成果,是和平发展道路的智慧结晶,是对文明与发展逻辑关系的深刻揭示,是对"文明冲突论"等论调的破解和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底蕴,人类社会其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其文化滋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文明形态,要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汇聚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增强文化认同;以建设"一带一路"等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全球公共产品为抓手,实现民心相通.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意蕴文明形态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

    阚道远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是不断深化对管党治党、兴党强党规律性认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坚持"第二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是以伟大自我革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时代所需.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遵循推进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受益于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历史经验.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彰显理论创新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继承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树立群众观点,汲取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突出问题意识,探究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应对,以此锻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论马克思对"资本来到世间"的注释问题

    徐洋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写有一条注释,引证邓宁《工联和罢工》中有关资本和利润关系的论述.由于引号使用和翻译表述的问题,一直以来有人对这条注释有所误解.实际上,这条注释所涉杂志不是《评论家季刊》,而是《评论季刊》;注释引号里的所有话语,也并不都是《评论季刊》匿名评论家说的,而主要是邓宁自己所说.进一步考证发现,马克思的这条注释在马克思恩格斯亲自编定的《资本论》第一卷六个版本中的写法不尽相同;此后其他人编译的各种版本,这条注释的写法也各有差异.即便引号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邓宁引自《评论季刊》的头一句话,事实上也只有前半句是引自该刊,后半句则是邓宁引申的.邓宁虽然是为了驳斥资产阶级对工联和罢工的污蔑而撰写《工联和罢工》,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指引,他的理论出发点和最后结论某种程度上与资产阶级理论家并无二致.

    《资本论》注释邓宁《工联和罢工》《评论季刊》

    "所有的人富裕":生产与消费有机统一的客观要求——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基点

    宫敬才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品、商品、货币和资本是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内在地包括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生产与消费有机统一是财富生产的客观要求.资本是财富社会表现形式历史性演进的结果,其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商品要成为消费品,需要经历生产准备、实际生产和售卖三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资本要经历的坎,每道坎都有可能使资本运动半途而废.一方面是资本获利冲动和工业革命后机器体系生产的"巨大效率"相互结合,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生产与消费脱节,进而导致周期性生产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如何走出生产过剩的困境?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给出的答案是"所有的人富裕"."所有的人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另一种表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消费能力必须与生产能力保持一致,生产与消费有机统一是刚性要求.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从经济规律层面研究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产消费"所有的人富裕"《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费尔巴哈哲学局限性的明确指认

    范迎春卜祥记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公开批判集中发生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学界公认的一个理论事实.但是,该提纲尤其是提纲的第一条绝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它的理论源头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集中体现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体现于该批判部分所制定的"感性活动"概念.这也是学界,至少是学界大部分学者公认的一个理论事实.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从"感性活动"到"实践"的思想过渡和理论进展,似乎仍不足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间建立起直接的思想关联.如果我们能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局限性的直接判断和明确指认,并依据文本逻辑完整呈现出它与"感性活动"概念制定之间的思想历程,那么,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走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通道必将获得直接性而非推断性呈现.同时,它也将有力地证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本主义阐释方案是站不住脚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抽象形式批判的形式

    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告别启蒙主义的语境与方法

    包大为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是一个以理念批判现实,同时由现实检验哲学的特殊的思想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对启蒙主义及其历史成果的反思与批判,其中包括了对启蒙政治哲学的价值应然的反思,以及对德国古典哲学所提炼的启蒙理念的批判.《莱茵报》时期的政论群和通信表明,马克思对待启蒙主义更多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他不仅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对启蒙智识的反思,更自觉地辨识了启蒙主义在德国的两种形态.马克思一方面以康德式的启蒙理念批判普鲁士国家政治,另一方面则对篡改启蒙主义的普鲁士官方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进行解构.正是基于对现实政治及其现代理念的"清理"与批判,"物质利益难题"以及理性国家与现实的矛盾迅速推动马克思走向新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有效问题意识.

    《莱茵报》马克思启蒙主义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