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住房资本主义体制终结了吗——城市地租、住房金融化与美国住房问题

    王松谢富胜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住房资本主义兴起.基于城市地租与资本积累分析框架的研究发现,资本初级循环与次级循环之间存在两种逻辑上的对立:一是价值生产与地租提取的对立,二是固定投入与自由流动的对立.住房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两类矛盾,但也放大了金融风险.资本积累过程更倾向于投机性、流动性,使住房成为金融部门核心资产,推动房价暴涨和资产证券化规模扩张,形成地租提取和金融资本主导的金融化积累体制."住房—金融循环"带来财富和债务膨胀,也导致不平等问题加剧、偿债能力受限,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房价泡沫破灭,金融化指标趋缓,不平等情况看似改观,但住房资本主义体制并未就此终结.美国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超常规宏观政策、信贷监管规则调整,实际上强化了这一体制.这导致近年来美国房价和未偿债务连创新高,而低收入群体住房严重不足.住房不平等问题再现,引发住房市场结构集中化、住房空间生产高级化、无家可归者激增等新住房问题.中国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探索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住房资本主义城市地租次级循环住房金融化住房问题

    重塑与局限:对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回潮的审视

    门小军傅媛媛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反思股东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在西方商界、学界、政界都出现回潮.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强调地方行动与全球合作相互配合、关键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和制衡,以促进人类与地球的福祉,是对奉行自由放任原则、损害公众利益的股东资本主义的一种修正和重塑,但并非某种全新的资本主义形式,而是"可持续资本主义""自觉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莱茵兰资本主义"的混合体.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去意识形态特征,其核心思想甚至未能超越皮凯蒂和德里克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更是距离遥远.

    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股东资本主义弗里德曼主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论金融资本与数字资本的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

    毛小骅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方面,随着数字科技与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资本的崛起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经济的突出特点.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统治仍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金融资本与数字资本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深刻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了金融资本与数字资本结合的一般逻辑:金融资本内含的二重性决定其与新兴产业资本的结合;在生产视域下,数据生产资料及要素成为金融资本的重要运营条件;在流通视域下,两者协同收取流通租金并转化为虚拟资本.在此基础上,我们从金融资本对数字资本的渗透、数字资本对金融资本的渗透、金融资本与数字资本复合一体化的趋势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资本与数字资本相结合的主要形式.

    数字资本金融资本垄断资本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的三重视域

    王雨辰高晓溪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左翼思想界发生了"空间转向",形成了空间本体论、空间辩证法、空间认识论、都市革命等新主张,为"五月风暴"后期渐入困境的激进叙事注入新的思想资源.其中,列斐伏尔基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作出空间性的哲学反思;哈维立足新马克思主义,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索亚从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进行了后现代地理学规划.由此,他们形成了以反对资本空间生产和寻求空间正义为旨趣的学术共同体.空间批判理论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由现代性诊断转向后现代反思的枢纽,其理论谱系庞杂且话语众多,为推进思想史视域中的主题归纳、方法论提炼和效应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照.

    空间批判总体性解放政治边缘叙事空间正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激进重构:从阿尔都塞到巴迪欧

    袁蓓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重释和重构.在所谓"正统"阐释中,物质世界被看作完全按照因果关系定律运行,因而几乎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历史则根据一种严格的决定论立场被审视.为了反叛这一教条式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掀起了一场"人与结构"的论争,其中阿尔都塞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而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时,阿尔都塞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社会存在的物质决定因素、必然性以及确定性,而是认为那些构筑起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是"过度决定"的,因而充满着偶然性和变化.这一理论操作固然涤除了同一切目的论和决定论传统的纠缠,却也因削弱了主体作用而使解放政治无从谈起.随后,巴迪欧通过建构一种忠诚于真理性事件的主体,展现了解放政治的可能性.这种解放政治打破了对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既定情势,因而可以说,巴迪欧的理论阐释回应了阿尔都塞的理论困境.

    历史唯物主义激进重构阿尔都塞巴迪欧

    民粹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的限度

    陈瑜郑端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理解民粹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米勒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与拉克劳、墨菲的民粹主义理论,分别代表了针锋相对的"两极":前者认为民粹主义始终是一种反民主的排他性身份政治形式;后者却将民粹主义视为构建民主主体、激活民主的基本政治逻辑.他们对民粹主义截然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对勒福尔"权力空场"民主理论的不同演绎.米勒追随勒福尔,站在自由主义民主的框架内部,对民粹主义和民主进行了彻底的分割.而拉克劳和墨菲对勒福尔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和激进化重构,不再像勒福尔那样从结构位置来理解民主社会权力之"空",而是将其理解为政治主体性的生产,也就是通过民粹主义/霸权逻辑的运作不断构建"人民"的过程.这使得他们以一种超越自由主义民主的视角揭示了民粹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

    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人民权力空场

    赓续发展:论70余年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

    王洪树冷文益
    19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因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不断进步,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起步发轫,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深入探索,又到新时代创新发展,在中国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同时在不同时期又呈现出认识的逐渐深化和内容的更新拓展.透视教材编写的演变历程,存在两条明晰的逻辑线索:从教材内容选取的角度看,教材编辑越来越科学,选裁范围越来越聚焦,教材内容越来越规范;从教材结构设计看,随着不同时期教材中心主题的变化,教材的叙事逻辑不断细化,教材内容也与时俱进.追溯教材编写的内生动力,其主要源于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丰富拓展、中国政治发展的守正创新.新时代赓续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的历史经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的建设发展,需要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理性与历史性相贯通、继承性与时代性相融合,在深刻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更广阔范围内深入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建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赵晓娜
    200-202页

    Abstracts

    203-204页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东北大学召开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