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半年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的解放"概念的政治经济学维度考察

    白艳晖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整体意蕴的把握离不开政治经济学的维度,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意识到产生现实问题的根源在于市民社会本身,由此马克思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走向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实际存在的是资本对人的统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物化.这种认识论的辩证法促使无产阶级形成革命意识,从而通过革命探索出一条获得解放的路径.马克思"人的解放"概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深化,并从中确立了一种基于实践的价值规范.

    人的解放市民社会私有财产政治经济学批判

    什么是原始积累?——一个关键概念来源的澄清

    威廉·克莱尔·罗伯茨付蓉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学界对正在持续进行的原始积累的重新解读是在两个前提下进行的.第一,他们认为马克思错误地将原始积累限定于资本主义最早的历史阶段中.第二,他们认为马克思以目的论的方式证明了原始积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必要阶段.本文认为,在当代关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策略的辩论中解读马克思关于原始积累的论述,可以驳斥上述两种观点.马克思将原始积累定义为"资本……的前史",这并不是否认它的当代性,而是揭示了资本的运作与其他主体运作方式之间的差异.其他主体,特别是国家,对资本的发展来说是必要的,但其对资本本身而言是外部的.资本通过剥削劳动力进行积累,而国家需要资本积累以维持自身的存在,这重塑了原始积累的历史必要性.马克思指出,一旦资本积累的条件受到威胁,作为资本仆从式的代理人,资本主义国家就会毫不犹豫地施行暴力的原始积累.因此,当前对原始积累概念的重构可能抹除马克思的两个关键性洞见:①作为财富的资本;②资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剥削卡尔·马克思原始积累定居殖民主义国家

    论马克思早期的法权思想

    梁燕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其早期陷入了康德和费希特法权学说的内在困境,由于分离了法的形式和法的内容,在两度构思法哲学体系均告失败后转向黑格尔法哲学.在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时,他意识到私人利益和国家理性之间存在逻辑断裂,进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证明了黑格尔所建构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同一性理论的破产,并开始在政治和法权的维度上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问题意识,即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促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向.

    马克思法权国家市民社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刘水静胡欣欣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精神生产既是汇聚发展力量、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精神生产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阐释了精神生产的三重规定性,揭示了精神生产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实践的应循原则.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中国在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超越资本主义范式、彰显社会主义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之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精神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文明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前提"批判——基于方法与术语的考察

    刘佳馨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第二部"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被普遍看作唯物史观之诞生文本,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前提"问题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二人在这一思想转变时期的理论和政治关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前提"问题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德国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首要议题而被讨论,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了术语使用的转变与方法革新,并通过"前提"批判使物质利益问题开始具备实践效应.对早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前提"之思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二人在批判德意志思想体系过程中如何转向了对所有权问题的分析,以及二人的批判在早期共产主义实践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前提"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出版历程与当代价值

    张萌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原始写作语言编辑整理的马克思恩格斯作品合集,在已逾百年的出版历程中经历了 MEGA1的中断和MEGA2的重启.目前处于推进之中的MEGA编辑出版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出版历程并发掘其当代价值,成为当代学界延展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生命力的一大现实举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出版历程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马诗晴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自由思想既内蕴一个理想性维度,又包括一个内在生成的现实性维度.其中,在理想性维度中,自由是一种境界,表征着对未来社会的自由理想的希冀;而在现实性维度中,自由是一个过程,彰显为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自由困境的揭示.这两个维度互为前提:理想性维度为现实性维度提供价值目标和实践方向,现实性维度是理想性维度的应有之义,二者的内在统一是探索自由何以可能的关键.基于此,探析自由思想的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澄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实面貌、解答当代社会中自由的悖谬状态均具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由理想性维度现实性维度

    论《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的商品-货币拜物教的双重范畴

    康家铭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均包含了属于社会存在范畴的"投射过程"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遮蔽过程"与"幻象结果".商品拜物教的"投射过程"是指,人们自身的普遍抽象劳动量及社会关系被物化为特定量的价值,以及商品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的"遮蔽过程"与"幻象结果"则指,由于"投射过程",物的形式掩盖了人的社会性质,人们误以为这些性质是物品固有的、天然的属性.货币拜物教的"投射过程"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通过与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建立交换关系,将其展现自身价值的权力投射到后者的自然形式中,同时,人的社会关系以商品与货币之间关系的形式显现;货币拜物教的"遮蔽过程"与"幻象结果"是指,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自然形式中所体现的、展现其他商品价值的能力因"投射过程"而被掩盖,进而被误认为是其独立的、天然的属性,此外,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自然形式由于"遗忘效应"被误认为是价值的唯一所在,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因"投射过程"而被掩盖,最终被误认为是商品与货币的独立的、天然的属性.社会存在的范畴构成了社会意识范畴的基础,唯有前者得到解放,才能消除商品-货币拜物教.

    马克思《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物化

    葛兰西文化哲学对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吴昕炜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兰西文化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和充分运用葛兰西文化哲学中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语言思想,可为应对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挑战提供相应的治理策略.葛兰西文化哲学中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启示我们,要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进程中不断强化文化向心力与凝聚力;葛兰西文化哲学中的知识分子理论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边疆治理的科学水平;葛兰西文化哲学中的语言思想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

    葛兰西文化哲学新时代边疆治理文化领导权知识分子

    劳动与文化的可能性:卢卡奇文化批判的逻辑进程

    骆中锋
    17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卡奇的劳动思想与作为总问题的文化可能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要深入剖析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危机,必须深入分析以劳动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在文化危机中探寻人的出路,重建主体的个性、自由和价值,既离不开作为社会基础的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劳动,也离不开作为人的本质之形成、确证的始源性的劳动活动.因此,我们既要具体地把握卢卡奇每一阶段的劳动思想与文化可能性问题之间的关联,也要把握不同阶段之间思想转变的逻辑线索.

    劳动物化文化危机个性文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