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卷首语

    牛克诚
    3页

    跨域视野中的"写意"

    缑梦媛
    7页

    传统美学的当代"定位"与跨域探索——专访沈伟

    吴天鸽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视觉艺术家、导演沈伟的采访,探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写意"能否作为一种中国式的、共通的美学元素,在跨媒介与跨文化的艺术实践中与世界文明形成对话的空间.沈伟认为,创作者们在艺术探索中应不断定位中国美学的价值,寻找传统与当代的共鸣,全方位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文化底蕴与东方美学的积淀,进一步在当代创作出融通传统美学与新时代视野的、开拓的中国艺术.在跨域的对话中共同探讨中国当代艺术与现代文明、现代社会、世界文化发展的关系,拓宽世界对于中国艺术的认知空间.

    舞蹈艺术写意中国传统美学跨文化跨媒介

    写意美学与写意艺术

    彭锋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意"是中国美学独特概念,但是"写意"的含义很少得到澄清.本文尝试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澄清"写意"的结构,用"之间"和"之外"来刻画"写意"的特征,并且以绘画为例探讨深层的美学结构与表层的艺术现象的关联.

    写意之间之外美学绘画

    "写意油画"的当代路径——从本体语言向主体空间追问

    郑工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连续8年的"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为引子,并以19世纪陆续举办8届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为参照,分析中国"写意油画"在当下发展的三个问题:第一,以"写生"证明主体"在场"的状态;第二,以"我们"实现群体"共在"的可能;第三,以"间性"强化主体"互动"的空间.三者无非说明在"写意性"问题上,当代油画家们已经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对形式本体语言的执念中走出,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拓展自我的精神世界,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在物/我之间,在有/无之间,在形/意之间,在观/念之间,建立新秩序.

    写意油画本体语言主体观念主体间性存在空间

    "写意"中的"去物质"——一种反思

    柯伟业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意"作为中国艺术的核心概念之一,兼具独特的审美意趣与文化内涵,但"写意"在传统与现代语境中所显示的模糊性,亦导致了后世的误读与滥用.因此,反思"写意"的真正内涵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写意"概念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挖掘了此前其意涵中被忽视的层面,通过与西方"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思潮中"去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核心概念的对话,重新审视"写意"在创作时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启示,亦以《鸡骨图》为例,探讨作品中"意"的具体表达方式.

    写意去物质化观念艺术梁楷《鸡骨图》

    戏剧艺术"写意"概念探析

    冉常建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艺术中的"写意"概念经历了一个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不断演进的复杂过程.从古至今,"写意"在戏剧艺术中的概念源流与理论外延,经历了从阐释中国戏剧的艺术特征到戏剧观念,再到美学原则的嬗变.这体现了中国戏剧艺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对中国戏曲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写意美学是表意主义戏剧的核心概念,只有以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为根基,以戏曲实践为依据,才能构建起中国戏剧自身的理论体系.

    写意美学写意戏剧观表意主义戏剧

    提香:鲜活的肉身

    玛丽亚·H·洛陈思航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次讲座聚焦于提香塑造儿童与动物的奇妙技法,探讨提香的神话绘画与宗教绘画,以及他为意大利备受宠爱的贵族孩童们绘制的肖像.提香绘制的鲜活肉身,对他所画的对象是否产生了现实影响?他用令人信服的技法画出的孩童与动物,是如何启迪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观者,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观念?在提香所处的时空,艺术创作与贵族繁衍的脉络相互交织.提香这些作品的委托人与画中人,属于紧密的权力社会与特权网络.主讲人玛丽亚·H·洛通过细致地分析画作的视觉元素,考量艺术的社会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提香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得以自处的过程.

    提香文艺复兴儿童绘画动物绘画

    万年利涉:新造万年桥的帝王行迹

    高登科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五年(1740)苏州胥门外,在江苏巡抚都御史徐士林、苏州知府汪德馨的主持下,胥江上修建了三拱万年桥,紧接着当年就有万年桥题材的苏州版画问世,之后乾隆六年(1741)、乾隆九年(1744)均有万年桥题材版画.苏州万年桥的建造在当时并不是孤例,为什么新造的万年桥会被称为"胜景"?突显万年桥"胜景"是为了表达什么?笔者认为,清代各地兴修万年桥一方面与整治河工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商业繁荣有关.此外,苏州万年桥最具盛名,则与乾隆帝第一次南巡的历史细节高度关联.

    万年桥苏州版画帝王行迹万年利涉

    审美选择与时尚演进的原境探析——以路易十六王后的三幅肖像画为个案

    欧娜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7世纪起,法国成为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其"法式风格"的宫廷礼仪和服饰制度不仅制定了整个欧洲的"流行准则",更引发了自19世纪起萌生的现代时尚精神.法国宫廷女画家勒布伦为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绘制的三幅肖像画,因为徘徊在王室肖像画图式规则与彼时审美道德的内外而引发的所谓"丑闻",在无形中传播了崇尚自然、顺应人性的启蒙思想,并有形地助推了女装朝着舒适为本、彰显个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借助图像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还原了肖像画的原境,系统地梳理了以下三个核心维度:首先,细致探讨了三幅画作所呈现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珠宝配饰、场景与鲜花等图式元素,阐明其背后的社会象征与文化义含;其次,同作为女性的勒布伦,巧妙平衡了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张力,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富有创意地捕捉到接近王后真实性格的神情与外貌,为观者呈现出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形象表达;最后,法国民众将王后的奢华时尚选择归因于其哈布斯堡家族的"外来者"背景,而这一身份特质与宫廷及社会的法式传统格格不入,成为舆论谴责的焦点.

    路易十六王后勒布伦王室肖像画审美选择时尚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