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图像史料看苍头到幞头的形制演变

    刘华年董亚萍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对幞头演化过程的研究尚缺乏令人信服的成果,难点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没有除壁画之外的图像史料遗存.本文试图结合古代文献资料与图像史料——主要为出土北朝墓室壁画,通过图像学方法来梳理苍头到幞头的形制演化,提出苍头是从帕头到幞头转化的关键这一论点,并证明幞头定型的时代并非北周,而是隋初.最后进一步阐述幞头及圆领袍在隋代定制后对后世常服的影响.

    幞头苍头图像演变

    由周臣《流民图》探析明代文士的观念、志趣与身份建构

    孔超张诗文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画家周臣所作《流民图》,以"市道丐者"为题材观照市井百态,通过审慎、细致且具笔墨意趣的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众流民形象.画作在彼时江南文化圈流传甚广,卷尾存黄姬水、张凤翼、文嘉三位观者的题跋.可依据图像与画跋的语义互涉来探究创作者、品鉴者意图,反观明代文士对丐者的凝视,并讨论特定文化语境下文士群体的时代境遇,以及他们兼具忧患意识与任诞放达的观念志趣和对彼时政治、文化、风尚的不同预见,进而从微观向度来管窥明代中期复杂、多义的文化景观.

    《流民图》图像题跋文士

    "文艺复兴"作为中国艺术历史的分期概念

    蒋含韵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家将"文艺复兴"作为锚点,用于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性标准和现代性重构.然而,在将"文艺复兴"与中国艺术历史阶段相匹配的过程中,这个概念被分化为美术和科学两种治学思路,以及循环论和进化论两种历史观念,显示出复古和尚新的多元语义.通过艺术史学对历史分期概念的反思性研究,围绕复兴和启蒙对应中国艺术史时期判定的相关争议,以及"文艺复兴"在中国艺术史的知识路径,构建了中国学术传统和欧洲人文学科的共时性路径.参考20世纪初英国现代主义批评家对中国风情的文化考古和效法研究,"现代主义的中国风情"作为一种艺术迁徙术语,是将中国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资源和现代视角.而"文艺复兴"在当时中国的知识语境,同样也是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的分类术语,其语义并非固有和稳定的,实际是欧洲多地域的艺术经历数次复兴的一种集合概念.中国艺术史家对"中国文艺复兴"相关术语的协同写作,促进了这一术语的自反,打破了欧洲艺术史对历史分期的垄断,并通过复数的文艺复兴叙事,占有中国艺术历史的主体性,甚至向世界艺术史的文化间性开放.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分期线性历史循环历史

    抗战时期成都地区关于国画改良的理解与实践——由1943年围绕徐悲鸿的一次论争谈起

    何禹珩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3年9月24日,徐悲鸿画展在成都祠堂街时四川美术协会会所开展,展览期间因徐氏对蜀中画家在国画山水"写生"问题的批评而诱发四川本土美术界"保守"势力的质疑并引发论争.本文依据报纸文献等所见材料,力图对此次论争的起因经过进行史实考察还原,并由此从艺术社会史等视点论及战时成都地区美术界的生态环境及对国画改良等问题的理解与实践.

    徐悲鸿罗文谟四川美术协会国画改良艺术市场

    寄画破困局:陈树人30年代的诗画复写及其心境

    李欣蕾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后,陈树人多以抄景或复写来表现户外风景写生.这两种创作形式不仅是陈树人早年译述《新画法》的理论实践,也内含了陈树人多年来游走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印迹与变换的心境.综合作品可见,1931年是他与清游会诸子游历广东景点最集中的一年,而他在1935年复写的"北江清远"风景系列,更是悼念爱子陈復被害、纪念革命的重要诗画作品.此后,陈树人的写生风格更为大胆、自由,个人风格突出直至20世纪40年代成熟.陈树人诗画双绝,解析他的作品不仅需要诗画结合,还应联系他所处的政治历史背景,探究他藏于诗画背后的真实心境,如此有助于更准确地爬梳陈树人的创作脉络,以及更深入挖掘陈氏艺术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

    陈树人抄景与复写北江清远峡新画法清游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年画运动对工笔人物画转型的影响——以传统画家为中心的考察

    黄靖涵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社会对审美的诉求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受到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家所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是西方油画、水彩等写实绘画的引进与发展,给传统中国画带来巨大的冲击.正是上述三个方面影响了工笔人物画在这一时期的变革与转型.本文将从传统工笔人物画家的"困境"、北京画坛的创作"生态"入手,对传统工笔人物画家在1949年之后新年画运动影响下的工笔人物画改造路径进行分析.

    新年画运动工笔人物画转型改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美术关键词的历史转向

    臧美莹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美术关键词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美术从古典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模仿到创新的历史变革,在此期间中国美术关键词在语词内涵、语词构成、语词背景等方面都发生了延伸与拓展.以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念与历史影响作为突破口,从历史坐标中提取、遴选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原创性与转异性特征讨论、理解、阐释词意变化,能够充分展现特殊时期中国艺术家在创作上的不断探索与进取,揭示了中国美术历史发展的独特轨迹,凸显中国美术的民族精神与现代价值.

    美术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中国美术

    烛光中的外典——乔治·德·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新解

    刘晋晋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图尔的油画《木匠圣约瑟》中耶稣的嘴和烛苗等细节以及人物关系和动作的形式分析,发现该画描绘的是小耶稣正在对养父约瑟说话.这个情景来自基督教外典《伪马太福音》,讲的是小耶稣为养父拉长木板的奇迹.拉·图尔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不能描绘超自然的奇迹,所以只能把画面安排在奇迹发生前耶稣指示约瑟的包孕时刻,这反而为画面增加了矛盾修辞般的神秘感.而画面构图对父子地位的颠倒在潜意识层面是对弑父情节的想象性满足.最后本文以形象生态学说明了为何过去观者未能感知到该画的异常之处.

    儿童耶稣圣约瑟《伪马太福音》矛盾修辞父子关系

    表现与构形——弗莱论马蒂斯的两个阶段和维度

    秦韵佳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罗杰·弗莱早期到晚年对马蒂斯艺术的论述,并结合马蒂斯的作品风格,以呈现"表现"与"构形"如何成为弗莱理解马蒂斯艺术的两个维度.同时,尝试分析弗莱晚年论马蒂斯艺术本质所提炼出的两个关键概念(双关语和省略)指涉.而弗莱晚年之所以强调从"构形"维度理解马蒂斯,既是他早年偏爱以造型性解读绘画品质的延续,也暗示了他自20世纪20年代起对心理因素更加浓厚的兴趣,使他更加确认再现艺术中同时包含造型和心理价值,以及他对马拉美纯诗的欣赏.

    亨利·马蒂斯罗杰·弗莱暗示表现构形

    区域性博物馆的法国经验——以法国卡奥尔市立亨利·玛丹博物馆搬迁改建为例

    辜正略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性博物馆是法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县级博物馆规模相当.2015年,巴黎第一大学文物预防性保护专业师生组成团队受邀在位于法国西南部城市卡奥尔(Cahor)的亨利·玛丹博物馆(Musée Henri Martin)开展工作,以应对该博物馆改建工程中的馆藏文物保管问题.本文主要介绍此项目的实践内容,希望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区域性博物馆参考的经验,以期对于国内博物馆尤其是区域性博物馆和特定主题性博物馆的建设有所资用.

    法国经验区域性博物馆馆藏搬迁预防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