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科技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煤炭学会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科技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煤炭学会 中国矿业大学

朱亚平

季刊

1008-3731

0516-85320590

221006

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235号

煤炭科技/Journal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Magazine
查看更多>>《煤炭科技》杂志创刊于1980年,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季刊,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8-3731,国内统一刊号 CN 32-1491/TD,邮发代号 28-175,现由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煤炭学会、中国矿业大学共同主办。期刊内容以煤炭行业先进实用技术为主,包括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煤炭科技》杂志自创刊以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背景下平凉地区煤炭资源利用对策

    闫小川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凉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煤电、煤化工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存在着煤炭资源利用单一、产业集中度较低、优质产能占比不高等问题,成为"双碳目标"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分析了平凉地区煤炭资源分布和煤质情况、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加快煤炭绿色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策,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双碳煤炭资源绿色发展

    基于多灾害因素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研究

    田发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矿11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针对本矿井冲击地压灾害突出,瓦斯、煤层自燃、水害等多灾害并存条件下1105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进行研究.采用工程类比、理论计算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等分析方法,结合矿井地质以及开采技术因素,对矿井采用吸能抗冲击支护技术留设小煤柱的可行性以及煤柱留设尺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留设宽度为10 m小煤柱可以使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集中区域向实体煤支承区转移,降低煤柱冲击危险性,且煤柱留设宽度满足采空区隔水防火要求.

    冲击地压多灾害耦合屈服煤柱数值模拟支承压力

    考虑顶板赋存变化的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变形机理及控制

    杨林张盛傅翰韬刘畅...
    65-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围岩变形严重问题,以钱家营矿2097W工作面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阐明了顶板赋存变化下巷道矿压显现特征.结果表明:顶板下沉量与直接顶泥岩的厚度呈正相关,与直接顶岩石强度呈负相关,随着直接顶泥岩厚度变薄顶板受剪切与拉伸破坏交替影响,顶板稳定性随直接顶强度减弱而降低,应力扰动下岩体内部裂隙向上扩展,于层间弱面处产生分区破坏,塑性圈范围增大,整体破坏模式复杂;进一步提出采用高预紧厚层锚固技术维控顶板,构建低损伤、小变形的稳态锚固岩梁,设计支护参数并开展了工业性试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巷道控制效果良好.

    顶板赋存,近距离煤层采空区数值模拟厚层锚固

    百贯沟煤矿特厚煤层开采方案与地表注浆充填减沉效果及经济效益研究

    石长坤王档良刘锞锐陈知豪...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贯沟煤矿2509工作面上方有公路、煤棚等地面设施,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会影响地面设施的稳定性.采用了概率积分法中的有限采动方法对2509工作面开采过程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理论计算,采用了数值模拟预测了不同采高下的地表沉降.经对比不同方案的减沉效果和经济效益,推荐采用"前256 m充填开采"方案进行开采,综合考虑浆液的扩散半径与填充体的强度,浆液配比选用固化剂:粉煤灰:水为1∶5∶15,根据监测结果,减沉效果显著,桥梁减沉率为75.75%,储煤棚减沉率为86.33%,煤仓减沉率为87.17%.

    充填开采注浆减沉概率积分法数值模拟

    端头支护机器人机械臂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史华伟和佳聪李忠王效志...
    80-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在井下综采工作面巷道内,对单体支柱进行搬运与支护采用半机械化半人工的搬运模式,效率低且危险性高.首先,结合井下巷道环境与支护要求,对端头支护机器人的机械臂结构进行了设计研究和三维建模;然后,使用Adams软件建立了机械臂刚体动力学模型,并对其各部件在极限工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机械臂各部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和强度论证.结果表明,端头支护机器人的机械臂各部件中最大应力为147.1 MPa,最大变形量为0.675 mm,均满足设计工况要求,为机械臂的控制及轨迹规划奠定了基础.

    端头支护机械臂刚体动力学单体支柱

    构造煤颗粒在单轴加卸载下的力学损伤特征

    刘杰翟业超张浩李志斌...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论证构造煤在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的必要性,深化对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机理的认识,对煤与瓦斯防治理论和实际工作方面提供指导,选取来自中煤集团白羊岭煤矿15煤层原生煤和构造煤颗粒作为实验样品,对构造煤的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构造煤在相同的受力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同尺度下原生煤的强度显著大于构造煤.构造煤破碎成构造煤颗粒需要提供的能量更低,其破碎条件更容易达到.这决定了构造煤具有高突出危险性和倾向性,在突出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构造煤颗粒循环加卸载破碎比功单轴抗压强度

    不规则多切眼工作面膏体充填开采矿压显现特征

    苏林徐春华于振亚徐士鹏...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岱煤31322多切眼不规则布置充填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通过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巷道围岩运移特征、充填工作面来压特征、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充填工作面覆岩运移特征,并对充填体强度、充填体压缩量以及充填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充填工作面前方无明显来压,受超前采动影响与侧向支承影响小;巷道顶板离层量极小,巷道整体性好;随着充填工作面推进,上覆岩层的载荷逐渐由煤体向充填体转移,滞后充填工作面47 m后的充填体强度将趋于稳定,且充填体强度大于设计强度,满足充填需求;充填工作面平均充填率为98.5%,充填体下沉量为80 mm,压缩率为2.0%,充填体支撑效果良好.

    不规则工作面膏体充填矿压显现数值模拟现场实测

    突出煤层群上保护层煤柱留设合理宽度研究

    蔡明华
    98-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保护层开采是突出煤层群矿井防治下伏煤岩体煤与瓦斯突出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为了研究确定上保护层工作面煤柱留设的合理宽度,基于陕北某矿井21采区的下3薄煤层上保护层为工程背景,以保护层所留设煤柱的自身稳定性及对下伏煤岩的卸压增透效果为研究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考虑矿井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方面因素,优化确定下3薄煤层保护层留设煤柱的合理宽度为15~20m.

    突出煤层群上保护层煤柱卸压增透

    浅埋深切顶卸压自成巷淋水段顶板支护参数研究

    张铁军李宇辉赵元欣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煤矿某工作面切顶卸压巷道淋水段顶板变形量较大,不利于切顶卸压自成巷技术推进,为避免留巷及后期复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保障留巷完整性,通过在切顶卸压巷道实体煤侧顶板补充支护恒阻锚索,达到控制巷道顶板变形的目的,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补充支护前后的巷道顶板垂直位移分布及巷道围岩垂直与水平应力分布图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支护手段下的巷道顶板都呈现出明显的倾斜变形特点,在采用优化支护设计方案1后,切缝侧顶板变形量减少8.04%,巷道中部顶板变形量减少10.86%,实体煤侧顶板变形量减少16.13%,实体煤侧顶板与切缝侧顶板的变形量差值则增加60.78%,不仅有效减少了顶板总体变形量,也增加了实体煤侧顶板与切缝侧顶板的变形量差值,有利于下一采面回采的巷道复用;通过在实体煤帮侧顶板补充支护恒阻锚索,能够有效减小巷道切缝侧顶板垂直应力,缩小水平应力集中范围;减小恒阻锚索排距无明显控制效果,方案2与方案1相比对顶板变形量、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现场留巷效果良好,证明通过在实体煤帮侧进行恒阻锚索补充支护能够有效地控制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保障所留巷道完整与留巷复用安全.

    切顶卸压顶板淋水恒阻锚索支护参数设计

    郭家河煤矿离层水害防治经验探讨

    姚世林乔伟白云鹏
    112-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永陇矿区顶板离层水害问题,以郭家河煤矿为例,总结了其高位离层水害治理经验与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加大科研攻关+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技术服务合作模式,提升了矿井重大灾害治理能力与水平;通过"地面源头抽水+强化井下排水系统+加强预警撤人管理"为核心的三重防治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了水害威胁;通过"一面一策+水情日分析制度+防治水工作例会制度+工作面精细管理制度",构建了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管控体系,总体实现了超前预防与灾害治理,进而遏制了灾害事故发生;为邻近矿区其他类似矿井的重大灾害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永陇矿区离层水害超前预防灾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