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用型地方高校大美育课程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岳芬谢燕红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美育观是响应"五育并举"、推动大学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该理念的应用与实施对于提升课程的理论高度、推进课程的人文素养培育以及丰富课程的跨学科内容,都是具有指导意义.从课程体系建构层面来看,当前国内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存在一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课程体系的定位与建构、师资队伍的协同、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保障机制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的实施效果.

    大美育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

    儿童绘本中中国画表现手法探究

    洪竹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本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进行文化传承,为儿童带来启示和收获.中国画表现手法的应用丰富了绘本艺术,为儿童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文化体验.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画表现手法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绘本艺术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儿童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意识.因此,应继续推广和发展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绘本创作方式,让更多孩子受益.

    儿童绘本中国画表现手法

    传统文化视域下儿童绘本的艺术语言解读——以蔡皋绘本作品为例

    施望佳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儿童绘本有助于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以蔡皋绘本为例,站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儿童绘本发展现状及艺术语言进行分析,他在创作中如何把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绘本设计相融合,如何把中国传统元素与儿童特性相结合,如何巧妙协调传统绘画技艺与现代审美追求,解读现有优秀传统文化儿童绘本中的艺术语言,总结和吸收其中的创作技艺与创意,为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蔡皋艺术语言原创绘本传统文化

    乐象的二重形态与关联——以《乐记·乐象篇》为例

    朱玉宛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是感性与理性、认知与教化、哲学思考与人文情怀的融合统一.《乐记·乐象篇》中的"乐"生发于心、以"情"为源、以"仁"为本,形成了"音乐之象"与"仁德之象"的二重形态.沿着"和乐"这条主线生成与发展,二者交融并济、相融相渗.和乐的"柔""善"的形式与"美""真"的形式同构同律,形成了先秦时期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调.儒家音乐美学"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乐不可以为伪"的音乐准则、乐教的主张和实践都浸透在了"乐象"之中.同时,"乐象"中承载了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诸多范畴,具有特定的社会实用价值.

    乐记乐象音乐之象仁德之象

    是继续融合还是分道扬镳:也谈民族声乐的发展问题

    曾丽蓉向遵红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声乐的发展曾经历过建国之初"土洋之争"的阵动,自80年代开始进入与美声方法论相互融合的快速发展期,在无数前辈们的共同努力下到 2000 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学科理论的构建,其结构体系与美声方法论基本保持一致.但自 2000 年田青老师在青歌赛上提出"千人一声"的质疑到2013年青歌赛赛制取消后,民族声乐实际已进入审美分裂与技术崩塌的边缘状态,民美技术理论的几十年融合之路已然失败.那么民族声乐的发展是继续融合还是分道扬镳?本文将从美声方法论非科学性的分析中展开主体性的反思批判,且对民族声乐进行现象学的分析与跨学科的新路径探寻.

    民族声乐土洋之争"主体性"建构现象学

    新媒体时代下湖南花鼓戏的短视频传播路径探析

    蔡帮玉张丹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花鼓戏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下,地方戏曲也由过去的"+戏曲"转为"戏曲+",湖南花鼓戏也顺势而为,利用抖音和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创作和传播.本文采用观察法和跨学科研究法,详细探析新媒体时代下戏曲短视频的传播特征、湖南花鼓戏的短视频传播现状传播路径以及窥视湖南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力求最大力度地发挥湖南花鼓戏的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历史价值及审美价值.

    湖南花鼓戏戏曲短视频新媒体时代

    江户时代(1603-1868)《芥子园画传》和刻本初探

    李杰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绘画技法图谱.江户时代(1603-1868),"唐本"《芥子园画传》传入日本后,被数次重刻、翻印、并施加训点假名,最终形成版本各异的"和刻本"《芥子园画传》.文章重点对1748年"河南楼宽延版"《芥子园画传》、1800年《芥子园画传考》、1819年《译本芥子园画传》三种和刻本的内容、特点、影响等加以探讨,旨在梳理《芥子园画传》在江户时代的传播与接受轨迹,明确其在中华文化域外传播中的作用.

    芥子园画传和刻本江户时代图谱

    符号学视域下特伟水墨动画中的写意化表达

    王嘉懿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伟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任厂长,于1956年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地将它贯彻于创作之中,三部水墨动画便是最好的代表.《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与《山水情》中的写意化表达不仅停留于水墨画的形式之中,更体现在其所表达的民族内涵,及其开创性的民族化表达之上.

    符号学写意特伟中国动画

    北宋寺观壁画创作群体的转变——以中原文士为中心

    鲁航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时文士群体对壁画形制的态度发生了突变,追溯此变化的源头可以确定文士群体身份意识觉醒、绘画意图转变、社会技术发展与北宋理学影响等原因.此外,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艺术赞助人数量的减少等因素都与壁画形制从北宋中原地区的文士群体绘事活动中淡出有着内在关联.本文综合分析了画史、画论等相关材料的记载,对此变化的成因作出阐释.

    北宋文士寺观壁画理学版画刊印

    李伯安"太行系列"人物画意象造型研究

    杨嘉琪常乐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初西画的传入致使中国人物画的笔墨和造型之间的矛盾成为艺术家们探索的重点,"写实"的造型和"写意"的笔墨该如何取舍是每一个艺术家急于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李伯安"太行系列"人物画中的意象造型特征,结合作品分析此时期人物造型的意象造型的变化和特点,以此揭示李伯安在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物画笔墨与造型方面的问题所做出的探索及成效.

    李伯安太行系列人物画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