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线路"视阈下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价值研究

    田子瑶韩玉洁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蕴含厚重历史与文化的中华文明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建造的大规模航运工程,是中华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纽带,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与文明进程,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中国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历史传统与价值观念,体现着运河流域居民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该文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为研究对象,从运河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对于国家统一稳固的重要性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梳理和剖析在"文化线路"视阈下中国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国际符号建构,实现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活化利用,发挥其在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与记忆延续方面的文化功能,对于提高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国际传播、中外大运河文化遗产联合保护与中外大运河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文化线路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文化传承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路径探析——以《中国美术报》为例

    韩帅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报业的内容优势难以发挥,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市场行情低迷.在这场信息传播领域变革的关键节点,《中国美术报》深挖优质内容,创新内容形式,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努力打破传统美术报纸的固有局限,实现与新媒体时代的有机融合,旨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借鉴和启发.

    媒体融合媒体转型中国美术报

    清末新政学制改革与近代云南学堂艺术教育

    刘志杰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1 年 9 月 4 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拉开近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帷幕.1904年1月13日,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布,规定"在新式学堂中开设图画、手工、博物等课程",它以国家政令的形式将"艺科"向全国推广实行,艺术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云南虽地处边陲,风气晚开,但大力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艺术课程更是遍地开花,全面发展,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早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及教会学校的创办,为云南新式学堂提供了现成模板,开启近代云南学堂艺术教育的先声.此外,派遣留学是新政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云南积极派遣留学生,学成归滇,进一步推动云南教育转轨改制,为近现代云南教育摆脱西方控制提供了师资力量,在云南教育史上足有划时代作用.

    清末新政学制改革近代云南学堂艺术教育

    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学校唱歌的对比研究

    王博阳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学堂乐歌的兴起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通过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唱歌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学堂乐歌的形态以及发展趋势与日本学校唱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主要以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学校唱歌的对比研究为主题,从音乐创作、音乐审美、音乐教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探讨阐述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学校唱歌之间的异同,得出中国学堂乐歌作为近代中国专业音乐的起步阶段无可避免地受到海外音乐的影响的结论.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唱歌的相似之处体现出两个国家在音乐方面的交流与学习,但实质上是当时相对落后的国家对领先国家在音乐领域的学习.中国近代的音乐便是在这样的借鉴学习中展开了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学堂乐歌的创作经验积累也为之后的中国近代的专业音乐发展夯实了基础.

    中国学堂乐歌日本学校唱歌对比研究

    "五育"融合背景下"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与价值管窥——以"湖湘文化经典鉴赏"课程建设为例

    魏颖罗军飞刘新少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大思政课",有助于解决"知"与"行"脱节的问题,弥补"专"与"博"分离的不足,调节"身"与"心"失衡的状况.特别以"湖湘文化经典鉴赏"课程为例,探讨了"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其实质是为"五育"融合增值赋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育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

    从"无声的诗"到"流动的舞"——《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的跨媒介转换与传播

    赵简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 年 8 月,根据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横空出世,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在 2022 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惊艳全球.时至今日,《只此青绿》依然在全国进行着巡演,并计划走出国门去到海外,与其相关的探讨在文化领域也依旧热度不减.《只此青绿》以舞蹈诗剧为承载形式,从构图、设色、造型、节奏几个方面着手对《千里江山图》进行跨媒介转换尝试,成功实现了跨越多种媒介的现象级传播,掀起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青绿热",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绘画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跨媒介转换跨媒介传播

    从仪式到表演:村超舞台上侗族大歌的互动与转向

    尤莉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民间仪式中的侗族大歌拥有固定的表演周期、空间以及特定的意义,与其他民俗仪式一样,它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在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村超的舞台上,侗族大歌凭借新媒体和新技术完成了互动与转向,从传统的村寨表演逐渐转向新兴的舞台表演,在演唱形式、活动空间、展演路径和展演功能方面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把考察村超舞台上侗族大歌的表演作为个案,并运用相关仪式理论和表演理论呈现侗族大歌变化的相关细节,以此探究侗族大歌的变迁与调适,也为其他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侗族大歌村超舞台仪式表演

    西方象征主义绘画中的神话叙事与色彩符号研究——以阿诺德·勃克林为例

    陆艳宁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象征主义在19世纪末对文学和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画家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的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及其作品为中心,探讨象征主义在绘画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作品中的象征符号与色彩语言运用.以象征主义的核心理念为基础,结合勃克林对神话题材和心理情感的表达,深入剖析其绘画的象征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和视觉分析,侧重于象征主义文本以及勃克林有关的理论著作和历史文献,对其绘画理念进行系统梳理;视觉分析则以勃克林代表作品为中心,剖析作品中符号、色彩及构图的象征意义和艺术风格.象征主义绘画对现代艺术创作产生持续影响,梳理不仅深化了对象征主义的理解,也为艺术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象征主义阿诺德·勃克林绘画神话

    大观楼长联章句结构的审美分析

    王华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观楼长联具有很强的诗文属性,因而可以用诗文"起承转合"的章句结构理论分析其审美特征.长联起处具有起手突兀、领字妥帖的特点;长联承处具有意脉舒畅、浑灏流转的特点;长联转处具有忌平尚转、忌野尚和的特点;长联合处具有含蓄蕴藉,意境空灵的特点.

    大观楼长联孙髯起承转合

    植根传统 守正创新——经典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图画书创作研究

    冯雅岚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经典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为主题,以图画书创作研究为主旨,从文本改编和画面创作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不同的创作者分别在经典童谣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多元性改编,重构了风格迥异的画面,以图画书的艺术形式再现经典,在艺术表达和价值塑造上得到了升华,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和内涵拓展,以期根植传统,守正创新,为相关创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经典童谣图画书创作艺术表达价值塑造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