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芒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芒种
芒种

月刊

芒种/Journal MANGZHONG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紫色》看非裔美国女性的自我发现之旅

    乌日娜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利斯·沃克于1982年推出长篇小说《紫色》,确立了她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艾利斯·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和精神世界,通过主人公茜莉的转变,展现了从一个受尽苦难的少女到一个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成熟女性的蝶变过程。本文从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境遇、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觉醒与反抗以及男权社会中女性主体性构建三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紫色女性境遇觉醒与反抗主体性构建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性书写

    郭林科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深刻探讨"美国梦"破灭的经典之作。故事以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描绘了财富、爱情和梦想的破灭,呈现强烈的悲剧色彩。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对其故事进行概述之后,揭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表现,即死亡的结局、黛西的背叛以及虚幻的梦想,最后探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原因,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感知《了不起的盖茨比》蕴含的悲剧色彩。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悲剧书写

    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细雪》的女性形象分析

    李心梅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细雪》主要讲述了日本一个传统家庭中四姐妹的生活与情感,呈现了她们在爱情、婚姻、人生中的不同选择。本文基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了小说所塑造的几位女性人物形象,并基于此,以雪子和妙子为主要对象探讨了作者的女性观。

    谷崎润一郎细雪女性主义

    莫言小说《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

    袁亚敏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浩文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对《蛙》的翻译是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葛浩文对《蛙》的翻译有着以下翻译策略:一是在语言层面对词汇和句式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二是在文化层面重视对文化意象和文化价值观的传达;三是在叙事层面适当地转换叙事视角,严格把握叙事节奏。

    葛浩文翻译策略文化传播

    浅谈格非小说"江南三部曲"的古典意蕴

    杨崴兰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三部曲"是格非转型的代表作,在阅读"江南三部曲"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格非创作风格的改变。本文以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中的古典意蕴,借此梳理格非的小说为回归传统所做出的努力和他小说的内在生命力。笔者将从格非小说命名方式、出现的诗意意象、对传统文体的仿写三个方面对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古典创作风格进行探讨,发掘其中的古典意蕴。

    格非小说江南三部曲古典意蕴

    《堂吉诃德》的创作特色研究

    孙引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经典的骑士形象,并通过描述他荒诞滑稽的冒险生活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小说,《堂吉诃德》中有着丰富的创作特色,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旨在埋葬落后的封建骑士制度,展现资产阶级价值观并助推社会改良;在叙事结构方面以多样化的叙事主体和多层次的叙事框架来研究小说中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同时《堂吉诃德》还具有极强的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小说文本的虚构性和大量戏仿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堂吉诃德》的创作特色表现多元、意蕴深刻,共同赋予了这部小说以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堂吉诃德叙事结构后现代性

    基于顺应论的人称指示语非规约化用法

    由文华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称指示语是语言中一个广泛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直接关系着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身份认同与信息传递。然而,受社会文化因素和认知心理机制的影响,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往往超越传统的规约性界限,展现出非规约化的多样用法,包括内部借代所指与外部交叉互指。为更深入地解析这一现象,本文引入顺应论的观点作为理论框架。顺应论强调语言使用者在不同交际语境中,根据交际需求、社会规范及心理动机,动态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通过顺应论的视角,本文旨在探讨人称指示语非规约化现象背后的动因,进一步加深对语言交际本质的理解。

    人称指示语非规约化顺应论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中译本翻译特色

    陈冉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简·爱》是女性反抗父权制社会、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文学典范。《简·爱》中译本也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其中译本翻译特色表现在词语选择方面译者的倾向、性别问题方面译者的处理、语句节奏方面译者的调整等方面,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对其翻译特色进行分析,并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突显的价值与意义。

    女性主义简·爱翻译特色

    训诂学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功用分析

    陈信杰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训诂学与现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训诂工作以解释字词的含义为核心,而词汇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词汇语义的分析。为了充分挖掘训诂学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价值,发扬现代汉语的文化力和影响力,本文简要介绍了训诂学及其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的联系,并指摘出训诂学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和词义演变、现代汉语词汇的词源意义等方面的功用。

    训诂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功用分析

    李文俊译本《喧哗与骚动》的翻译策略

    闫茗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引导者和先驱者之一,他的扛鼎之作《喧哗与骚动》中介绍了南方地区康普生家族的衰落,展现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这部小说表现出强烈的意识流特征,不规范、支离破碎的片段化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但同时也为其翻译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李文俊是我国第一位将《喧哗与骚动》引进中国的学者,他在语言文字和意识流手法等方面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大大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其译本展现出极强的可接受性并兼顾了一定的时代性,成功地将这部作品推广至全国各地。

    李文俊喧哗与骚动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