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潘世伟

月刊

1005-8273

mdllyj@sass.org.com

021-64274736;53060606-253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38室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o-Zedong and Deng-Xiaoping Theor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研究、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社会主义新旧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国外有关研究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

    石仲泉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进行的一项伟大创造.如果说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伟大奠基者,那么邓小平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开拓者.邓小平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成员,是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念第一人,而且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开拓者.历史的年轮不断向前推进,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创造了多个第一,他作为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念第一人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开拓者,将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同辉.

    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谈话的战略思维

    奚洁人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生动实践取得的历史成就,是邓小平强调要"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和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最鲜活证明和真实写照.邓小平对上海发展寄予深切厚望,强调"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对上海改革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多次到上海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既是对上海改革发展的思想引领,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深谋远虑的实践指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进入新时代,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上海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战略要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邓小平上海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

    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国企担当

    王松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源于创造新理论、研发新技术、挖掘新要素,深化演进依靠培养新劳动、重构新组织、开发新产品;发展载体在于发展新产业、催生新模式、生成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从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在原始创新、"学习扩散、成果转化层面存在"创新迷雾".破解"创新迷雾"要把握创新特征,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促进科技知识对接转换和产业应用,塑造战略控制、财务承诺、组织建构等.国有企业在这一方面具备优势条件,应担当作为,建设创新型组织,搭建各类平台支持和组织产业链创新链.对于尚存的制约因素,国有企业应通过组织"瘦身"、工程师交互、监管导向等方法加以破解,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探析

    王贤卿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与积极回应重大时代课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遗产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不仅创造性阐明了在新时代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价值与遵循,而且指明了要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置于文化强国建设全局统筹谋划、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的实践进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秉轴持钧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毛泽东关于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实践探索(1924-1949)

    张勇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加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针政策,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不仅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而且解决了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了广阔前景.

    毛泽东中国农民土地问题实践探索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法制体系的创设

    陈萍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权、党的领导和实事求是原则,创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实现社会制度和治理方式转型.新中国法制体系的创设,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依宪治国,颁行政治组织、民事婚姻、经济改革、刑事处罚等领域各项法律条例,构建新的立法体制和相对独立的司法体制.新中国法制体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审判与调解结合、惩治与改造统一的多功能司法机制,确保党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法律制定、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汲取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及蕴含其中的实践智慧和策略,对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法制建设人民性多功能性参与性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研究

    陈彦君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机械化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历程,主要表现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构建了农机技术应用推广的社会环境,通过"土洋结合"的技术路径塑造了广大农民群众现代化的主体地位,为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甚至更广泛领域的现代化技术变革找到了行动主体与根本力量.对国家来说,农业机械化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对乡村社会来说,农业机械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手段.由此,国家与社会之间呈现出"强国家—强社会"的同构关系,在这样的视角下,社会主义现代化鲜明的主体性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和深入诠释,人们才得以更加全面客观地总结新中国农业现代化早期探索的路径及其效益.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

    旧社会艺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身份转换与形象重塑

    梁家贵
    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旧社会艺人向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转换,是观察新中国塑造社会风尚的重要视角.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社会艺人及文艺工作进行了全面塑造.通过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广大旧社会艺人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变被动为主动、由勉强到自觉进行自我改造.由此,全社会形成了对"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认同,文艺工作者从过去遭人鄙夷的"戏子"身份中解放出来,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劳动人民一部分,实现了身份转换与形象重塑.梳理旧社会艺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身份转换、形象重塑的过程,可为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历史镜鉴.

    中国共产党旧社会艺人文艺工作者社会风尚

    论中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

    陆树程李小凡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生相养.中医蕴含的"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异法方宜,善于变通""预防为主,适度进补"等理念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哲理;"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人社合一"等观念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价值理念;以"仁"为核心的精神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道德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激活和发挥中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功能,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价值.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承载文化自觉

    Abstracts

    107-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