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郭卫平

双月刊

1001-7178

mzjyyjqk@163.com

010-68932754 6893363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民族教育刊物。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创新力

    郭广生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教育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

    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引领力

    杨慕云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教育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

    数字化背景下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工作辐射力

    苏德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教育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

    三大教育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的多维探析

    李学锋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教育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

    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建构

    许锋华闫领楠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全方位育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张学敏李雪婷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泰勒原理大中小学一体化

    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

    李洪修刘燕群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空间课程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课程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

    青觉谭刚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教育领域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揭示的一个关键教育命题就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解析该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何以需要存在?通过廓清其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言的必要性,从增强文明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指引文明走向等方面可以论证其存在的价值逻辑.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需要以何存在?通过文明本质理解、文明特性把握以及文明知识传授可以思考其生成逻辑.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如何实现存在?通过依托价值逻辑,紧扣生成逻辑,找准实践抓手,在对话交往的生活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教育、开放包容的通识教育中守正创新,可以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落地.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得以明晰,从而有助于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文明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

    论时代新人的现代性与现代文明教育

    徐欣顺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时代新人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性.着眼各族人民共同现代化的命运走向,植根中华文明的新民传统,对时代新人的现代性追问,是中华民族在面向未来的愿景构思、走向未来的道路选择以及创造未来的文明担当过程中彰显的核心问题.通过思考人在现代化革新过程中表现出的本质占有、反思批判和实践存在等应然层面的关键问题,时代新人的现代性得以通过具有民族特色和文明底色的现代人文性、现代合理性和现代主体性表达出来.时代新人的这些现代性,需要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来实现.通过培植现代人格、普及现代价值、锻造现代身份,时代新人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公共理性得以形塑、精神家园得以构筑,从而有助于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集体命运时代新人现代性现代文明教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守正创新之道

    姜术容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一种结合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坚实价值立场.在打牢中华文化根基、拓展中华文化空间、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意义上,"两个结合"彰显出接续固本、创新包容、和谐统一的价值导向,从而为新时代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守正创新之道.一方面,在守正要义上,依托"两个结合"的价值要求,新时代价值观教育需要对中华文明的优秀价值理想予以传承守护、对中华文明的美好价值意义予以精神守望、对中华文明的主导价值规范予以认同坚守,从而以更有理想、更有意义、更有原则的价值追求,化解现代人在价值虚无化、价值稀薄化、价值碎片化处境中面临的价值观困境.另一方面,在创新理路上,依照"两个结合"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价值观教育需要在愈加频繁的现代化交往实践和生活体验中,通过教育理念革新、教育生态营造以及教育机制建构,解决现代人在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而活、应当怎样去活等方面存在的价值观难题.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新时代价值观教育通过明确价值导向、改善价值处境、解决价值难题,以守正创新的方式,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价值支撑.

    "两个结合"价值立场价值观教育守正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