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河学院学报
红河学院学报

彭兵

双月刊

1008-9128

hhuxb123@163.com

0873-3694903

661100

云南省蒙自东郊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哈尼梯田的景观美学与当地社区的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解读

    陈永邺王丹丹陈晓晶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经过数千年辛勤劳作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伟大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是用作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哲学的象征.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探究哈尼梯田背后所蕴含的景观美学和当地社区的生活方式.哈尼梯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能够维护、传承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环境平衡的宝贵示范.所以,哈尼梯田不仅是一个壮阔的农业景观,更是一个文化和生态的统一体.通过文化生态学的解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世界遗产名录和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贵之处.

    哈尼梯田景观美学生活方式文化生态学解读

    与自然和合: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的整体性生态关怀智慧

    李佳闰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临全球生态危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而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的构建过程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生态智慧与哲理.哈尼人民在创造梯田过程中与自然能动和合,通过发现与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妙造自然,最终保护与回归自然这一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生态关怀智慧,构建起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与牛羊、哈尼儿孙于一体的"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充分挖掘这一生态智慧与哲理能够为我国当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哈尼梯田自然"民胞物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智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节庆机制探析——以楚雄火把节为例

    单江秀
    11-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节庆符号是一个文化复合体,以其多元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多重资源性功能而成为一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育资源.火把节是楚雄的传统民族节日,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党委政府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建设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节庆活动中强调参与者的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努力推动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因此楚雄火把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楚雄火把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滇南彝族阿细人丧葬仪式中的秩序生成与再生成

    吴鹏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丧葬仪式展开的对集体观念意识和社会秩序体系的讨论是丧葬仪式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从滇南红万村丧葬仪式的研究中发现,人们通过丧葬仪式建构出灵魂空间与躯体世界间区隔与互惠的秩序,是当地彝族阿细人灵魂存续观念的集中反映.作为俗成的秩序体系理解,差序化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葬礼仪式上通过亲属集团、地缘共同体等组织的实践得以呈现和再明确,进而规范着当地彝族阿细人的日常生活及村落秩序.

    红万村彝族阿细人葬礼秩序

    关于石屏彝族烟盒舞文化传承的田野考察

    佘若玟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一个族群内部的文化特性与符号印记,其存在对地方文化认同建构、民族情感凝聚等传播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意义.石屏县龙朋镇桃园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的重要传承地,是彝族尼苏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今,在技术赋权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再局限于族群内部,其借助新兴媒介的传播优势扩宽了文化传承的多样性,传播的空间场域与范围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基于记忆理论,通过对桃园村的实地考察,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通过记忆去共享和建构的.研究发现:口语和文字是当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彝族尼苏人正积极探索借助新媒体去传递记忆,且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是沿着制度化、商业化再到大众化的方向进行的.

    非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记忆传承

    越南学习者汉语愉悦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陈德忠朱氏莺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成为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对107名越南学习者的汉语愉悦和人格特质的考察,探究汉语愉悦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显示:(1)学习者的总体汉语愉悦水平很高,个人汉语愉悦和汉语教师愉悦是主要的愉悦来源,汉语环境愉悦水平有待提高;(2)学习者的人格特质分布均衡,都具有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及神经质等五类人格特质;(3)除了神经质人格,其他四类人格特质都与汉语愉悦呈正相关,汉语愉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格特质的积极发展.文章基于研究结果分析了适合不同人格特质的汉语愉悦提升方式,可为个性化汉语二语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越南学习者汉语愉悦人格特质

    从古乡约看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影响——以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为例

    杜文楠滕成达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东亚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了多个国家.越南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一部分,自封建时期以来,特别是在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方面均受到了其深刻影响.乡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性文件,是一个地区的集体通过相互商量制定的一般行为准则,以规范、调解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自治社会关系.乡约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事条款,旨在维护和促进在一个地域范围内良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古乡约作为越南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承载了越南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基层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研究越南古乡约背后的儒家思想在越南乡村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越南乡约儒家文化农村治理

    民间工艺资源利用与特色村寨建设——基于云南民间工艺传承村寨的调查

    张黎明
    37-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工艺在中国乡村广泛存在,是可直接利用的文化资源,对村寨建设极富现实参考意义.民间工艺资源是乡土特质和文脉传承所在,其延续着村落社会生产秩序和经济结构,为发展新经济创造条件.民间工艺资源各地有别,有效推动村寨特色化建设,展现村寨类型和多样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及其效率决定了村寨能否走向市场、迈向现代.人力资源是工艺资源核心,村寨特色发展根基.支撑工艺存在的村落景观、场景也是资源利用的一部分.收益低、利用滞后、不断流失和转化率不高都是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故推进村寨特色发展、高质量建设有益于问题的化解.

    民间工艺资源特色村寨建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段心仪佟沁遥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历时与共时的视角梳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近百年来的传承发展轨迹,深入探究其现状与发展困境,进一步探讨现代化视域下《阿细先基》有效保护和传承的新路径,促进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阿细先基》发展传承困境对策措施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逻辑和建构维度

    商植桐任文慧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征.全面从严治党的"守正",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永不动摇,坚持勇于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永不放弃,坚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继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就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思想政治理念,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有着严密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守正创新,要坚持历史正道和时代潮流相结合,坚守初心使命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动我党永葆青春活力.

    全面从严治党守正创新历史逻辑建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