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河学院学报
红河学院学报

彭兵

双月刊

1008-9128

hhuxb123@163.com

0873-3694903

661100

云南省蒙自东郊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朱飞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本源依据和动力源泉之一,也是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与力量.当前高校红色文化研究对"大思政课"的理论支撑不足,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深度与广度相对不足,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对此,高校应科学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明晰"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要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注重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的顶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社团组织和班级建设、"互联网+"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健全育人体系.

    红色文化"大思政课"高校育人体系问题路径

    礼拜类敬辞在汉代私人书信中的使用及其到晋唐私人书信的演变考

    赵静莲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私人书信中存在大量的礼拜类敬辞套语,在汉代私人书信中礼拜类敬辞"叩头""顿首""伏地""伏地再拜""再拜"实用于多种语用场合,具有多种语用功能,礼拜类敬辞从汉代私人书信到晋唐私人书信在使用上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私人书信礼拜类敬辞变化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形象分析

    张秋蘋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姑姑是第一女主角,她的一生经历了复杂而坎坷的命运.作为一个女性,姑姑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年轻时的"送子观音"形象到情感受挫的打击,再到晚年无意义的精神救赎,姑姑展现了女性在既定时代的悲剧命运.作为一名医生,姑姑不仅以个体身份存在,还承担着计划生育背景下特殊使命的社会角色.她的悲剧一方面源自社会力量对女性心理的异化,另一方面也受到外部因素对女性意义的削弱影响.此外,尽管姑姑在家族关系中居于女性长者的地位,但她仍无法摆脱男性宗法权力的支配,她的特殊社会身份与家族利益相冲突.最终她试图通过回归婚姻家庭来实现自我救赎,却再次成为男性话语的附庸.莫言通过姑姑这一角色的描绘呈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和价值观念.

    莫言《蛙》姑姑形象塑造中国农村妇女价值观念

    进步与局限——雨果在《九三年》中的矛盾和挣扎

    李金霞秦颖颖
    67-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三年》是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著作,本书以其父辈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 1793年共和军镇压旺代叛乱的这部分历史.小说勾勒出代表守旧势力的残暴的朗德纳克和革命一方主张温和的郭文和主张冷酷的西穆尔登三个个性鲜明的角色,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向大家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画卷,又在全书的最后,以戏剧化的收尾提出了革命和人道主义哪个更重要的质疑.笔者试图通过研究雨果一生经历、思想的转变,并结合阶级性浅析雨果在《九三年》中对革命所表达出的矛盾和挣扎的态度.

    《九三年》革命人道主义矛盾

    艺术作品本质的结构性分析——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为路径

    冯琪琪黎臻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追问,将存在论引入了艺术本体论的命题,并用"真理的遮蔽在先"—"澄明之去蔽在后"这一结构,将艺术作品与"此在"的生命活动相互联系起来.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为基础,分析由"此在"连接的"艺术作品的创造—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讨论艺术作品形式层、内容层和意蕴层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自身的再创造活动,可进一步阐明其对艺术作品的本质之观点,从而补足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在历史和社会维度方面的缺失.

    海德格尔艺术本质艺术哲学存在论

    跨校修读学分教学链探索

    许晓军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链包括课程间的课程链和课程内的课程链,课程内的课程链加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构成了教学链,教学链加上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等环境构成了教育链.现有的教学链内容没有考虑课程各章和课程预习以及复习之间的间接关系.借鉴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了跨校修读学分教学链的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该模型对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金课平台进行应用研究表明,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仍然为建课高校推动型,课程链教学链嵌入深度系数处于0.5左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学链嵌入深度系数处于0.4左右,课程链处于跨校修读学分教学链的主导位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促进了教学方法改革.用课教师和建课教师应该建立从跨校修读学分的"课程链共享"跨越到"教学链共享"的理念,共同录课,让录课回归"真实课堂",贴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跨校修读学分教学链课程链教育链投入产出理论嵌入深度系数

    "四融合"立体式学习生态社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融合新闻学"课程为例

    聂芸芸庞守贵
    83-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融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了双重挑战.面对未来的新闻生产,旧有教学模式出现了"学生高阶能力"缺失、"专业理想"缺失、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有限的"痛点问题"."融合新闻学"课程以"空间融合、思政融合、技术融合、平台融合"的"四融合"模式实施创新改革,建立立体式学习生态社区:一是改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空间融合,建构"以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二是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思政融合,通过"演、讲、走、拓"全程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专业.三是改善教学条件,进行技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嵌入教学内容和场景,体现新文科特色.四是重构教学资源,进行平台融合,构建新型社会形态下的育人模式.

    "融合新闻学"教学改革四融合模式立体式学习生态社区

    在滇高校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性问题探究

    罗宗全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全过程育人的体现,也是云南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留学中国 学在云南"教育品牌的要求.当前,在滇高校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云南实践,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协同,解决在滇高校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问题;二是如何通过强化国情、省情教育的"趋同化"管理,解决在滇高校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三是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解决在滇高校留学生我想"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问题;四是如何通过整合、丰富传播载体,解决在滇高校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媒介问题.

    在滇高校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性问题

    内蒙古"水—能源—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杜俊平包明齐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了解内蒙古"水—能源—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内蒙古"水—能源一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从2003-2021年,内蒙古水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良好发展态势,其综合指数稳步提升.第二,从2003-2021年,内蒙古水与能源、能源与产业、水与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分别从初级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演变为良好耦合协调、中级耦合协调、良好耦合协调.第三,从2003-2021年,内蒙古"水—能源—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从勉强耦合协调演变为中级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提出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技术应用;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等对策建议.

    内蒙古水—能源—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

    移动支付对家庭债务的影响——基于CHFS的数据

    闫双娥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探讨了消费性支出在移动支付导致家庭债务水平增加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移动支付的发展对家庭的债务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移动支付导致了家庭债务规模的扩大;消费性支出在移动支付与家庭债务之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因此,要持续推动移动支付方式,倡导居民理性消费,控制合理的家庭债务水平.

    移动支付家庭债务消费性支出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