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沙马拉毅

双月刊

1674-9391

cn511731@vip.sina.com

028-85524958

610041

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民族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ETHNOLOGY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我们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的"内天下"观:概念、维度与实践

    都永浩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其文化的明显差异,如何化解这种明显差异产生的张力?如何让"五方之民"在"天下"共存共在?需要适应"内天下"状态的观念之形成,并且要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内天下"观的形成和成熟促成了两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属性;二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化进程.内聚属性与"天下"的"漩涡内聚"效应及观念相关,而"内聚化"则是"内天下"观的实践过程,其最高目标和成果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实现"天下"一体的目标就是要在"内天下"观的统摄下,形成化解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各种方法,实现"夏夷互变""声教"定"天下""化异为和"等."内天下"观是今天进行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根基.

    中华民族"内天下"观中心夏夷共同体

    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巫达徐天雨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各姓祭祀各自的先祖,外人不得参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留人开始利用宗支节祭祀"三百六十户伍"汉人祖先,这一唤醒对"汉人祖先"的记忆过程体现了早期迁徙到云南的汉族人和彝族他留人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心性与历史事实.他留人从"多族共祖"到"彝汉共祖"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是一种对自身起源问题的"再创造".这使族群的边界得以从历史记忆的维度被消解,而代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血脉联结和家园共享,体现出他留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他留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彝族他留人的个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民族志案例.

    彝族他留人记忆建构文化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认同

    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清代鄂尔泰满译《孟子》的历史价值

    石嵩杜萌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皇帝曾下令鄂尔泰重厘满文"四书",也由此产生了清代流传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御制翻译四书》.这一行为无论对官学教育还是民间翻刻传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扩大了满汉合璧《孟子》的传播范围,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民间学术活动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在此版本中,鄂尔泰选取"sukdun"一词来对应"气"的概念,该词意涵丰富的特点符合《孟子》中"气"难以言说、具有多重复杂意蕴的特性.此外,"sukdun"一词的概念贯通了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呼应了"气"的概念在先秦之后的不断发展.乾隆皇帝的"语气"说和鄂尔泰"气味"论的文学创作理念拓展了"气"的理论视野,同时也为满汉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这种文化互动与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融合中的成长,并体现了其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智慧.

    鄂尔泰满文"气""四书"中华民族共同体

    封建王朝时期西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互动的历史考察

    何雄浪涂裕春王雨宇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彩而独特的历史都是中国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古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西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密切程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加深.本文通过系统探究封建王朝时期西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互动的历史,研究发现,西藏地区各民族与内地各民族间之所以团结融合,源自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也源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然而,在封建王朝时期,没有哪一个王朝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团结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地区各民族与内地各民族的交往才真正形成了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的关系,各民族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西藏地区历史文明封建王朝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境遇与实现路径

    李坤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代表着整个民族的集体品格,既是民族共同体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持久的塑造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构建的实践活动,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文化叙事、共同的民族文化基因、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感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文化语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性人口流动、敌对势力渗透、文化相对主义思潮等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全球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对此,我们要在全球视域下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坐标,坚持民族文化平等、民族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合作的价值导向,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承载主体、文化传播主体、文化认同主体和文化创造主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续的文化动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境遇实现路径

    中华文明根性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文化根基——基于"国家-民族"理论的理解

    刘云广张继焦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党的治国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嵌入在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作为对中华文明文化特征和演进逻辑的精准表述,"中华文明根性"揭示出中华文明以"秩序"追求为核心的价值形态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以"统一"为取向的"一统"制度结构,这一特质为当代中国治理体系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在多民族国家建设方面,"中华文明根性"的规范作用体现为:本体论上"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价值论上多民族共生的中华文化,实践论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治原则,目的论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发展导向."中华文明根性"四重维度构成了"国家—民族"的纵向关系及其所指向的"一国多族"范式."一国多族"体现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制度逻辑,决定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体现为旗帜鲜明的工作指导理念、切实可行的政治参与方式、真实有效的共同体建设成就,彰显出"中国的中国观"的现代文明价值.

    "国家—民族"理论中华文明根性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面向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初探

    徐靖焱胡建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量化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已有的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但仍面临文化数字化转型下的新挑战.对此,本文突破学科边界,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新兴信息技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传统方法与信息技术的双向驱动机制为基础,把信息技术在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中的应用逻辑分为数据层、算法层和应用层三个递进式层次,由此构建面向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逻辑框架,并选择以文本、图像、音频模态广泛存在的民族文学、民族服饰、民族音乐三个范畴的文化载体为研究内容,进一步探讨面向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应用实践路径,包括文化载体数据集建设、中华文化共同性元素挖掘、中华文化共同性元素展现与应用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本论文可为应对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在文化数字化转型下的新挑战、在国际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中夯实我国文化安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权提供有益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数字人文信息技术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现实考量与实践向度

    王超品龙叶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在核心内容、主体力量和实现目标等方面关系紧密、互促互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支撑,二者协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要且必要,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需要.基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辩证关系的认识,应从政治领导、思想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教育四个层面出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探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实践指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认同"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框架构建

    刘毅马冬珂车敏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民族院校的重要时代使命和育入职责,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民族院校担负着传承弘扬党的民族工作先进理论、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特殊使命.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民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育人成效.本文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拟构建以政治意识、理论认知、行为导向和情感归属四个部分为主体的指标体系,特色做法和经典案例为加分项,再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及赋值进行科学论证,最终形成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3个观测点以及1个特色指标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助力民族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内容深入化、形式多样化和成效精准化.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杨敏代金平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通过CiteSpace软件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发文量、作者共现、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区图、关键词突现情况等,从民族高校是前沿阵地、"大思政课"是其重要载体、培育时代新人是其价值导向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总体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发展脉络.但目前的研究在理论创新、主题创新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还不够.为进一步探索有效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的现实路径,本文分析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未来研究不仅需加强机构合作和研究团队建设,还需深化对各类普通高校的研究,强化实证研究方法,创新理论逻辑,拓宽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研究视角,探讨构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实效评价机制等,推动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