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沙马拉毅

双月刊

1674-9391

cn511731@vip.sina.com

028-85524958

610041

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民族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ETHNOLOGY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我们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家人和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叙事

    谢丹凤龚振黔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应从微观论域发掘"元"理论,为其宏观架构奠定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树立""培育"到"铸牢"的过程,其具体落实离不开家的"元"根基、"家人"关系的凝聚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因而,家、家人和家园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叙事.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以"家"构"族"的传统文化叙事、政治伦理架构和历史实践逻辑交互作用,逐渐生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结构模式和思维方式,确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家人"关系建构的道德和秩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叙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记忆之"场",布展了其未来发展的图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叙事.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树立和铸牢发轫于"家"的"元"叙事,具体落实于家教家风的濡化、"家人"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的培育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的微观领域.

    家人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叙事

    马克思"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赵永帅桑扎常华仁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以具有"实践"特征与"历史"样貌的方式关切"生存发展"这一话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承继"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内含的人的实践主体同一关系、人与自然互构整体关系、民族生存共生关系等,生成民族、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与世界发展的基础命题,其"有形"与"无形"的在与不在都以"使命历史"与"历史使命"的方式指向生存、生产和生活状态的实现.通过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典型形态的还原,从历史路径起点把握人类社会初始样貌与出场逻辑;在人与自然关系原点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关切生命生活与生存发展的时代表征与议题;扬弃"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客观实在与解放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坚守生命一体化、发展共通性、价值共同性的实现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其有形的解体与无形的样态与旨向,在趋向文明的共同体演进中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追求的价值内容带来正义的一致性、进步的共同性和整全的共通性.

    马克思"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典型形态人的解放中华民族共同体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毕文章吉木哈学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和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通过对某民族高校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的观察和对参与者的访谈,研究发现,各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促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文化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对个体的文化接纳、社会适应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以文化互嵌共融促进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因此,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已成为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的有效途径,体现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从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影响.

    校园民族舞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实践机理——基于农民合作社建设的思考

    高永久杨龙文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仍然面临着一定的现实问题,包括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力量仍需强化、村落空心化现象突出带来连锁反应、产业现代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民族关系稳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生态治理现实性压力与预防性压力交织等具象化表征.依循小农经济改造的必然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农民合作社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化大生产、促进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源整合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这构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农民合作社的生成原理.具体而言,农民合作社作为基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补充场域、各民族内源式发展的良好平台、民族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主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天然媒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载体,有助于达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这五维目标旨归,推动各民族在内源式发展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农民合作社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制度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周超樊虎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是非传统安全风险的组成部分,一定情况下会威胁到国家总体安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多处于边境地带,既是境外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向国内输入的脆弱性空间,又是防范化解境外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安全屏障.那么,如何有效治理边疆民族地区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生成缘由、影响因素、发展态势等方面分析,边疆民族地区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治理需遵循出入境制度、婚育制度、就业制度、反走私制度、公共卫生安全制度与社会公共安全制度.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在审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协同、制度运行协同、制度保障协同构建边疆民族地区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制度协同治理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治理提供可行方案.

    边疆民族地区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制度协同协同治理机制

    民族自治区域省际边缘区团结协作公共空间的发展建构——基于渝东南民族地区的调研

    张华艳赵心宪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自治区域省际边缘区团结协作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建构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方面.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的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调研发现,该区域团结协作公共空间的建构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共治共建理念不牢,资源整合度较低;共享意识不足,配合意识欠缺;"六联"机制不够深入,涉及面较窄;民众交往交流交融度不够,情感体验较弱.其原因有五个方面:区域顶层设计不足,缺乏具体政策和标准试点;公共空间协作政策不统一,基层实施有较大难度;考核评价机制缺失,干部和民众内生动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团结协作缺乏精准目标;思想认识不足,未能形成社会合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五个对策建议: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创设精准目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完善管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文化联谊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校园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自治区域省际边缘区团结协作公共空间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公共空间发展与建构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文化资源整合——以天津市孙各庄满族乡隆福寺村为例

    马伟华顾旭琛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整合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必然路径,能够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天津市蓟州区隆福寺村通过文化空间、文化资本、文化记忆三个维度,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架设了文化资源的整合框架.在文化空间的整合中以满汉共融的空间设计智慧,为满汉族际的接触、互动与交融建设,提供了交往场所.以文化资本的生产、传承、积累、转换,在实现人与环境和谐互惠、各类资本畅通循环之中达致中华民族文化资本的持续生产.以满汉各族迁居共生、保家卫国的文化记忆整合认同感的微观边界,增强满汉各族在历史发展中的关联.隆福寺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借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特色村镇文化空间文化资本文化记忆

    以生为本的民族高校教师评价指标建构

    王寅刘毅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在教育改革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正在从各个层面破局.民族高校肩负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的"双重使命",新时代也赋予了其"立德树人"新要求,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主线要求下,如何优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贯穿评价内容与过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育主体入手,反转评价视角,通过评价学生的水平、成长的速度和幅度等方面的成就评价教师的育人质量,为解决教师评价"五唯"问题提供"立"之方法.此外,在指标建构方面,结合对S大学"以生为本"的教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结果,将评价指标建构为以生为本理念下"三用心一收获"评价体系,助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民族高校落地生根.

    教师评价民族高校以生为本指标建构

    广西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支撑点·立足点·着力点

    陆冰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根和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这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广西高校应积极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职责.为更好地推动这一工作,需明确广西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支撑点"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等;"立足点"是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任务,即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深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转化等;"着力点"是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即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资源、创新"互联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广西高校育人职责

    俄罗斯民族学对中国民族学的影响

    丁宏陈曦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研究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被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形塑,从而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学学术传统.中俄两国同是多民族国家,又曾有过密切的历史关联,故而两国在民族学领域的交往互鉴是十分重要的.学者以往对俄罗斯民族学与中国民族学相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苏联时期,重点讨论苏维埃民族学对中国民族学的形塑和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纵轴,从俄国民族学的产生到苏联时期民族学全面"渗透"及对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学科理论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的"危机"、对华影响的衰弱等方面,探讨了俄罗斯民族学影响中国民族学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因素,探讨中国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出中国化民族学道路等议题,力求从中俄两国民族学的发展脉络中探索学科的交织互鉴之处,实现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理论互鉴,发挥承前启后的学术价值.

    俄罗斯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科苏维埃学派民族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