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沙马拉毅

双月刊

1674-9391

cn511731@vip.sina.com

028-85524958

610041

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民族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ETHNOLOGY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我们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都地区藏汉佛教共同场域建构研究与展望

    王巳龙万果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地区的区位特征奠定了藏汉佛教历史互动基础,本文围绕成都地区藏汉佛教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时间向度,梳理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其发展进程中,以成都这一区域为时空交错节点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与规律,挖掘其中代表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共享文化符号的文化传统及精神内涵.成都地区是一个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交互生成的共同场域.成都地区藏汉佛教交互历史中,同源异流的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效的锚点.成都诸多佛教寺院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藏汉佛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痕迹,或本身兼有藏汉文化元素、呈现的出多元文化影响共存的特征.同时,汉传佛教精英话语呈现的突出在场性和藏传佛教元素在汉传佛教场域中的体现,都是成都藏汉佛教共同场域的显著特征.成都地区藏汉佛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具有当代现时特点的现状.成都地区的藏汉佛教共同场域的建构路径和基础,对区域经济振兴、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调适策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常态化构建,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成都地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共同场域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传承、诠释依据和思想特点——班班多杰教授"道济哲学"讲演录

    班班多杰夏吾李加多杰措毛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概念界定、历史传承、思想特点、实践要求以及学理依据等问题,首先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传承积淀于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从古至今在政治和学术等方面的深刻交流、藏传佛教与苯教的互相影响与交融,以及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间开展的僧诤和法辩而形成的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其次,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所论述的经典文本与其诠释文本、原作者与诠释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经典诠释学所蕴藏的哲学理念,为分析论证藏传佛教何以中国化、如何中国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引用中外先哲特别是藏传佛教学者的重要论述来加以理解和阐释,勾勒出藏传佛教各派"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的思想特点及其"选择判释,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的综合创新思想特征,彰显其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中的积极作用.可谓资料翔实、论证严密、理论精深、叙述流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极具启迪性.

    藏传佛教本土化时代化中国化

    藏传佛教律仪的中国化诠释

    尕藏加洋旦知肖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戒律作为佛法之本、修行之基础,其传译和本土化实践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直观特征.吐蕃时期设立的僧相制度和养僧制度,标志着前弘期吐蕃佛教的本土化现象.中原禅宗和尚在吐蕃的传法授戒,对藏传佛教戒律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后弘期一些宗派的思想与修行方式的发展.后弘期的律仪传承受到分裂割据时期政权的影响,出现了上部巴拉律统、下部喇钦律统和中部喀且班钦律统等不同律仪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既存在联系又互不认可的问题.在萨迦派掌权时期,教权与政权的相对统一,开启了萨迦班智达等佛学家开始反思藏传佛教内部戒律松散的现状,从而进行了戒律经典的本土化阐释,以驳斥某些宗派对戒律的忽视,开创了佛教律学本土化阐释的先河,强调戒律作为修行基础的重要性.宗喀巴创立格鲁派后,强调"以戒为师"和"以律治教"的重要性,要求寺僧在行为上清净持戒的同时,学修上提倡律学本土化阐释的理念,并制定了详细的寺规,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律仪制度.这不仅为佛教在青藏高原的进一步中国化提供了学理支持,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中国化藏传佛教戒律本土化

    中华民族神话资源的思想史价值

    袁咏心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思想立足天人之际,以中央意识为原点,关切人生,依宇宙格局而构筑重建社会秩序.随着天人重心由天到人的转移,以及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国思想在调和融通中汇归一致,在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确立中,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此后,中国思想在因袭中一路前行,始终未能突破固有格局.直至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传统思想为根基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才将中国思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中华民族神话资源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述,将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开出的繁花,以确立中央意识为思想原点,在天人重心由天到人的转移中,以修复宇宙格局、重建社会秩序为思想目标,在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确立中确立民族国家意识,进而将中华民族凝铸为一个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并形象生动地镌刻在民族记忆中.中华民族神话资源所具有的重要的思想史价值正在于此.

    中华民族神话资源中央意识现实人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贵柔崇阴":陈张婉莘《道德经》英译本中的女性书写

    邹逸然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中华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环.《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的旷世之作,承载着中国深厚的哲学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大量的雌性隐喻和女性崇拜描写,表达了其"阴阳并重"的性别平等观、"崇阴尚母"的生殖崇拜观和"以柔克刚"的女性伦理观.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先锋派文艺理论家海伦娜·西克苏(Helene Cixous)所提出的"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理论出发,分析美国知名道学家陈张婉莘(Ellen M.Chen)教授的《道德经》英译本.译者通过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老子"阴阳并重、崇阴尚母"之思想精髓,特别是其对"玄牝""谷神""雌""慈"等阴性词汇的处理.陈张婉莘在其译作《<道德经>:新译及评注》中,书写了女性主义对道教哲学的另类阐释,不仅让女性译者显身,还彰显了老子"贵柔崇阴"的主张,对现代道教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外译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有着重要启示.

    陈张婉莘《道德经》英译本贵柔崇阴女性书写

    Abstracts

    146-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