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

王延中

双月刊

0256-1891

mzyjbjb@cass.org.cn

010-6893293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民族研究/Journal Ethno-N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主要栏目有: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专稿、 西部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跨界民族研究、重点项目、创见与争鸣、研究述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书评介、学术动态等多个栏目。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上广开视野、勤勇探索、讨论争鸣、孜孜求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国家现代化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边界流变与差异相容:从"丝绸之路"透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丁宏王明慧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传统"中心—边缘"叙事模式,具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下实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和谐发展美好愿景的目标取向.本文基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视角,从"丝绸之路"透视人类文明如何在文明体系交叠部位上实现边界跨越与交融共生."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情境,仍然活态存在于丝路沿途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日常之中.这些活态的文明对译、交流互鉴经验,作为"文明冲突论"的反叙事,蕴含着人类各文明体系彼此兼容、和合共生的前景.考察"丝绸之路"上各民族间差异相容的文化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关注和理解各文明间对话交融、和合互构的历史传统与内在机制,增进我们在"述同向和"方向上对人类文明整体性的认识.透过"丝绸之路"观察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深入理解和阐释"民心相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经验,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

    宋代川南地区的族类身份与民族交融

    张兢兢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新唐书·南平獠传》到《宋史·蛮夷传》,川南戎、泸、渝诸州非华夏族类的主体身份由"葛獠""南平獠"转变为"诸夷""诸蛮",为观察宋代巴蜀的民族交融提供了重要视角.在宋代,作为晋唐间川南主要族类的"獠",其政治文化形态出现了几种类型的分化:第一,川南正州县的僚人基本纳入"华夏政治体",成为普通的编户齐民;第二,川南羁縻州的"开边",使僚人与其他内附诸族互相交融,形成依附宋廷的"属夷",并逐步编入寨堡体系,与"汉民"杂居;第三,随着唐宋间乌蛮北上与羌人东来,填补了僚人入蜀后南中北部的力量空白,留居的"生僚"与"羌蛮"混杂,形成华夷周边的"外蛮".宋代川南的族类身份呈现出"华夏中心——内属诸夷——缘边诸蛮"的圈层结构,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宋代川南"夷""蛮"

    班军的轮役机制与家族发展——以衡山罗氏家藏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张爱萍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班军制度是明代在西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治理策略.通过民间家谱文献中的替军合约,可以对西南边班制度的实际运作及其影响作更为细致的分析.衡州卫罗氏承充广西、武冈班军,为保障军役的顺利执行与更代,发展出四大房十年一轮接替军伍、管理屯田、分摊军费的轮役机制.以承充军役为契机,家族内部发生分化与整合.替军合约界定了人群身份与权利边界,成为卫所裁撤后处理家族关系和屯田管理权限的合法性文本.罗氏在清代宗族组织化建设中形成的以房为核心的系谱结构,实则是在明代班军的制度遗产基础上经过调整、再组织而成的一种新秩序.

    卫所班军屯田军户家族

    清代巴塘关帝庙的修建与民族文化交融

    黄柏权孙玉琳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以降,以陕商为代表的内地商民云集巴塘并形成移民群体,关公信仰随之传入.为联络同乡、寻求精神寄托,客籍商民首倡并联合多民族官民合力修建关帝庙.此后,嘉庆、同治年间陆续扩建、重建关帝庙,各族官民共同监督和参与土地买卖与修建事宜,庙内供奉的神祗逐渐本土化并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在巴塘关帝庙的历次修建过程中,多民族文化从初步接触到双向互动并实现深度融合.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标识,巴塘关帝庙既是各民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文化空间,也是多元文化互动交融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遗产.

    巴塘关帝庙文化交融民族文化

    2024年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年会综述

    杜倩萍
    132-133页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综述

    杨逍
    134-135页

    《民族研究》2024年总目录

    Editors Board of Ethno-National Studies
    136-138页

    Abstracts

    139-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