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林
民族艺林

季刊

民族艺林/Journal The World of National 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民族艺林》编辑部
    2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与启示

    王玉桃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在多年调研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表现特征等,被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在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过程和内容,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内部的多样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该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及启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启示

    共享与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实践——以宁夏农村文化大院为中心的讨论

    梁莉莉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承继,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新进程,其研究应包括对已有历史经验的总结梳理,对社会实践的田野深描与阐释,以探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民间实践与机制的行动逻辑.文章基于宁夏文化大院的田野调查,对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实践活动进行个案书写.研究认为,以文化大院为中心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实践,有力地增强了族际交往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通过参与共同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一种共享的文化生活;多民族群体又通过这种文化共享更好地凝聚了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由民众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实践及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营造各民族共居共乐的社会氛围、推进以"三交"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无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思路和现实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村公共文化实践宁夏文化大院共享与交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语境、科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朱於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担负文化使命、做好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在理论层面受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深刻影响,在历史层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凝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探赜的结晶.在时代发展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历史主动与文化主动的交相融合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协同并进等多重意蕴.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立足党的文化工作,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铸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主动

    明代宁夏通志中的黄河书写

    胡玉冰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历史上,黄河曾流经过十三个省份,今流经九省区.在这些省区的地方文献特别是旧志中,都有关于黄河的书写.传世的四种明代宁夏通志中,关于黄河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山川》《河渠》《水利》类目中,所附地图一般均绘制有黄河及黄河水系信息.各志除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记载黄河外,还在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经济民生等层面的类目,如《土产》《屯田》《职官》中记载与黄河相关的内容.同时,各志都收录有歌咏黄河的诗文.明代宁夏通志中,《[正统]宁夏志》最早记载了黄河宁夏段的流向、水势情况,其后弘治、嘉靖、万历三朝宁夏通志在此史料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记载;《[弘治]宁夏新志》中,最早出现了绘制有黄河地理信息的地图,嘉靖、万历两朝宁夏通志继承了这一做法,于所附地图中均绘有黄河信息,该志首次指出宁夏引黄灌溉的田亩数量及黄河对河套平原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还首次收录了专题歌咏黄河的诗篇;《[嘉靖]宁夏新志》则首次全面梳理有关黄河之于宁夏重要性的代表性观点,开始记载黄河对宁夏的负面影响;《[万历]朔方新志》对黄河的专门记述内容更加全面,首次提及黄河的发源地为星宿海,进一步强调部分明朝地方官对黄河有害于宁夏的认识,所附朱笈《豁免屯粮赔累疏》强调,随着历史的推移,黄河为宁夏赢得的"塞北江南"美誉,在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影响到宁夏的民生问题.

    黄河明代宁夏通志旧志

    黄河流域宁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侯学然李军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丰富的文化遗产."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肩负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责任.宁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与代表性,文章着重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获得的系统理论指导,综合民族学、文化学的学科交叉理论,阐释作为"文化生命体"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脉络与时代使命、多元价值与构成内涵等,剖析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及政策法规体系建构中的现实问题,进而探索出保持文化活力以激发文化自觉、系统性反思与保护、"双创"转化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创新的黄河流域宁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黄河流域宁夏段非遗文化生命体高质量发展

    宁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刘淑娟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宁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深入分析宁夏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结合实地考察与调研,发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文化公园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宁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区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旅游研究述评

    凌舒雅杨学燕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处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时期,旅游以其市场消费的拉动优势、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优势、行业的综合优势等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尝试对旅游的概念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析,文章认为旅游研究集中在旅游类型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集中化、注重旅游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单向度影响以及对旅游发展策略的关注等,最后指出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向,以期对我国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研究现状发展趋向

    传统村落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利用实践及路径优化——以浙江金华为例

    王玉雯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传统村落文化可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多重价值和综合能效.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在推动传统村落文化赋能乡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呈现出村美人和的繁荣景象,主要体现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效、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善治能力提升显著.新时代,破解传统村落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需要打造实体和虚拟乡土精神空间,联动相邻区域创新"农文旅"精品路线,培育本土人才带动新型农民共同富裕,加大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投入与促进乡村优秀文化交流互鉴.

    金华市传统村落文化和美乡村乡村振兴

    《满江红》"局"与"义"之下的情动转向与精神跃升

    张华李欣泽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满江红》艺术性地创造并重构了南宋绍兴年间,岳飞逝世四年后的故事.在正义与邪恶两个阵营相抵牾之下,生动地塑造出被裹挟进这场巨大阴谋之中的小人物英雄群像.通过岳飞的"缺席"与精神的"在场"这一叙事策略,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与变化莫测的人性碰撞中不断寻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在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钩沉中书写出新时代的家国情怀.

    《满江红》情动转向精神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