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协同呈现·融媒同构·网众共建:国产系列电影的"互文"叙事

    陈海燕张欣欣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文"叙事是国产电影打造系列作品和跨媒介IP、构建故事宇宙的重要手法.在影片内部的文本呈现上,系列电影在主题、结构、风格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连续性和鲜明的"共同体美学"诉求.其外部互文则呈多边协同的趋势:以电影为中心的多种媒介围绕相关主题,借助媒介之间的差异化表达来延展故事的宽度;同时以原有文本为基石,不断生发新的衍生内容,形成故事全貌.系列电影的互文叙事还体现在受众的能动参与环节上,大数据绘制的受众画像有助于制作方推动后续作品的精准发力;网众自娱式的阐发也有助于故事的更新增值,吸引更多潜在受众,推动故事宇宙"再构建",打造出具有市场号召力与口碑影响力的系列电影超级IP.

    系列电影互文性强类型叙事跨媒介改编

    身入其境:数字超高清成像时代电视节目表意空间的敞开性——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王冬冬刘莹莹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超高清成像时代,以《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元宵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代表的电视节目,深入挖掘在地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大屏内容呈现优势,以抠像、3D、VR、AR等技术进行缝合身体、场景、文本三者的场景叙事,为观众提供了强具身沉浸感知的表意空间,使观众能够"身入其境"地参与到文本的表意空间中.这种节目新样态打破了观众日常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内容之间的跨时空接受区隔,让观众能够深度体验文本叙事,进行空间与身体的交织.同时,这类电视节目彰显了创作者借助数字成像技术进行中华文化场景叙事的创新能力,其以提供具身体验来提升在地化故事的普遍接受度,以及物性表达文化奇观,为电视节目向观众敞开表意空间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性策略,这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呈现的创造力.

    中国节日表意空间具身认知场景叙事沉浸性

    马克思对费德勒艺术科学奠基的兼容与超越

    尹德辉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艺术思想史中,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批判确立了感性存在的"美",再在技艺的分类中确立了"美的技艺",即现代的艺术观念.之后,费德勒在视觉艺术研究中以艺术的本质为核心,用艺术的创造论替代了源自古希腊的模仿论;同时提出了艺术研究的独立性问题,开启了艺术的科学和学科化进程.但是,由于哲学基础的原因,费德勒的艺术研究并不充分,而且艺术的感性和情感特征,也决定了理性和思辨在艺术研究中的局限性.马克思在"劳动"的现实哲学基础上,以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的"艺术生产论"兼容且超越了被费德勒限定在视觉中的"艺术创造论",为艺术本质的阐明和艺术的学科化奠定了更完善的科学基础.

    艺术的本质创造论艺术的生产艺术学

    技术复制视域下的艺术审思与批判——从本雅明到鲍德里亚

    李真真邢云文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技艺理论发展为经,复制技术嬗变下的图像表征为纬,艺术视觉研究呈现显学之势.处于摄影机时代的本雅明开启"机械复制时代"的学术话域,而技艺关系在鲍德里亚关于技术物、符号性、区分秩序讨论框架中得到进一步展望.艺术的技术复制问题关乎技术基础、艺术特质、艺术主体等线索维度,在本雅明到鲍德里亚的语域转换中,从机械复制跃进到拟像仿真,人们的灵韵膜拜情结悄然转变为技术拜物,技术命定主体取代能动现代主体.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技术复制的思想揭示了当代艺术正加速图像转向的现实样态,描摹了艺术图像化对人类知觉形式、思考方式、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境况,但仍存在对物化方式与审美意涵的两极割裂,对技术本身和审美主体的关系误读,对艺术存在采取消极的宿命策略等逻辑裂缝.

    技术复制艺术哲学

    逻辑理路与策略路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到系统性保护

    全小国程波涛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前提是非遗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稳定性等基本特性.因此,非遗的系统性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基本前提.进而言之,非遗系统性保护就是通过观照其自身的整体性、构成要素的层次性、外在环境的开放性和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对非遗实施全面、科学的保护.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策略至少应包括保护主体的观念转变、申报工作的合理优化、保护工作的"四位一体"和保护人才体系的高质量建设等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逻辑理路策略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中国特色审美向度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冷南羲周凯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物尽其用""以文化人""与时俱进""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明晰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是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标杆,是推动个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要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提供综合参考坐标系,对多源异构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精准筛选、科学保护、活态传承与充分应用,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明晰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系统支撑,以充实素材库、彰显本土性与开放性、探寻价值实现路径,二者在多个维度存在共生端口,具备协同发展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国特色审美向度共生协同发展

    作品选

    封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