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私法保护模式探析

    马海然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保护上,中国目前适用的是知识产权模式。知识产权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法保护的目的不完全相同,导致知识产权模式在具体规则上无法完全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参考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关于非物质遗产私法保护的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与知识产权相配合进行双重的私法保护模式,能有效弥补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存在的不足,从而能更完善地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私法保护私权保护知识产权

    从实地到灵境——虚拟田野的边界、类型与工作方法研究

    王可刘悦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数字网络多维构建的虚拟世界,田野工作从"实地"转入"灵境"。艺术人类学家以数字空间里人类的"第二生命"形态和虚拟艺术世界为研究对象,并在虚拟田野中参与、观察、体验"第二世界"里发生的人、物、事,进而对"人类有关自身的思考"展开研究。在人类的数字化生存语境中,田野的边界、身份的边界、"我者"与"他者"的边界日趋模糊,虚拟艺术人类学家只需在0和1构建的开放的数字空间里,通过"替身"的身份转化,进行交互的、实时的、沉浸的田野考察,虚拟民族志的书写范式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虚拟艺术人类学虚拟民族志虚拟田野遥在田野沉浸田野

    艺术人类学关键词:城市艺术区

    路瑞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艺术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艺术内在生命逻辑发展相遇,由艺术移民集聚而成的艺术实践空间。该空间既反映了艺术生产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又关联着社会文化结构转型所带来的生活美学变革。艺术人类学研究秉持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的学科责任与价值导向,进行了持续的城市艺术区田野实践,关注时代大变革下资本经济向知识经济游移的过程,以及当代艺术空间边缘与前卫的探索、遗产与资源的转化、艺术景观生产与消费等问题,形成大量艺术民族志叙事,揭示出艺术空间与艺术从业者、社会行动者及其文化关系网之间的张力。

    艺术人类学城市艺术区遗产资源艺术景观当代艺术

    "汉学"与"艺术史"的融合何以可能:试论20世纪以来欧美"新艺术汉学"的形成与发展

    陈忆澄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40年代"是汉学还是艺术史"的大讨论之后,欧美汉学界针对"中国艺术"的研究出现了不同于"艺术汉学"收藏品鉴阶段的三个特征:一是"汉学家"和"艺术史家"逐渐实现身份合流,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学者群;二是传统汉学的考据方法和艺术史的风格分析法在论证中互为补充;三是在译介更多艺术理论文献的基础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艺术"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性,也寻回了在"艺术汉学"阶段被遮蔽的研究疆域。20世纪中叶,"新艺术汉学"应势而生,集中表现在学科意识的自觉和多元的学科形态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汉学界更新了"范式",以跨文化和跨学科为表征的"新艺术汉学"进入了元学科甚至后学科的阶段。

    汉学艺术史艺术汉学范式

    物的交往:中葡丝路文明的对话形态

    王景会潘天波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史视野下,丝路交往是全球交往的典范形式。物的交往成为丝路交往的主要形态,它已然超越了流动的物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文本意义。在航海技术、传教与探险精神的推动下,葡萄牙人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展开了和中国的朝贡交往、宗教交往与贸易交往,不仅激发了葡萄牙人对中国形象的他者想象,也加速中国诸物技术及文化的全球传播。丝路交往或已迈向了全球文明史意义领域,成为了全球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昭示出"物的交往"在全球交往中的显著功能。澄明此论,对当代丝路发展与全球国家治理具有启发意义。

    丝绸之路丝路交往物的交往他者想象文明互鉴

    非遗赋能国潮设计的"差异性"生成逻辑

    廖江波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赋能国潮设计的"差异性"生成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要实现价值观的融合。"差异性"生成逻辑依赖于两个维度:一是文化消费层面,通过设计叙事,挖掘非遗背后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和精神价值,唤起消费者对国家文化和个性化表达的双重认同,避免同质化,讲好非遗故事;二是产品体验层面,基于非遗文创产品、手工艺产品、高定产品等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沉浸式、稀缺性与独特性的切身体验,实现年轻群体的"个性"潮流体验。从而得出其价值认同需要从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功能认同三个维度来构建,最终实现非遗潮品在市场竞争力中的持久生命力,并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潮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差异性体验设计

    2024年《民族艺术研究》总目录

    158-160页

    《佤乡夜曲》油画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