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实用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实用医学
现代实用医学

徐薇

月刊

1671-0800

xdsyyx@126.com

0574-87326759,87293011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迎凤街21-23号

现代实用医学/Journal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将充分体现“现代”、“实用”、“综合”的特色,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重点读者对象为全国中等城市、地市级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红外光学系统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张燕珺徐峰郑晓群
    281-284页

    葡萄糖调节蛋白75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罗婷黄帅帅岑东
    285-287页

    基于RNA测序探究发热对巨噬细胞吞噬沙门菌极化状态的影响

    戴婷婷马雪寒詹晔斐许兆军...
    28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高通量RNA测序技术探究温度对吞噬伤寒沙门菌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制备37、38、39、40 ℃ 4种温度条件下巨噬细胞感染伤寒沙门菌模型,RNA测序分析各温度条件下感染伤寒沙门菌组和未感染伤寒沙门菌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相关基因进行转录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 分析得到1 256条共同上调基因,1 231条共同下调基因,将其中与巨噬细胞M1、M2极化相关基因进行转录分析和趋势分析后,发现随温度升高(低于39 ℃),巨噬细胞向M1极化能力逐渐增强,温度继续升高(40 ℃),其向M1极化能力逐渐衰减;与此同时,随温度升高,巨噬细胞向M2极化的能力也逐渐增强.结论 适当的发热有利于巨噬细胞M1极化,而温度过高则会诱导巨噬细胞提前向易产生免疫逃逸的M2极化.

    RNA测序巨噬细胞极化沙门菌发热

    LBR基因低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周婷婷翁一如叶恭杰
    294-297,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LBR基因低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利用TCGA大数据分析,探究LBR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并且寻找在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通过甲基化、免疫浸润分析、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探讨LBR基因低表达在甲状腺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本研究发现LBR在甲状腺癌中低表达,且在不同亚型中存在表达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BR在甲状腺癌中有良好的诊断效能;通过甲基化分析发现LBR表达与启动子区两个甲基化位点均呈负相关(均P<0.05),免疫浸润分析发现LBR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辅助型T细胞及中央记忆型T细胞浸润均呈正相关(均P<0.05);此外,研究发现LBR与TP53存在共表达和共定位,提示LBR的抑癌作用或与TP53有关.结论 LBR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会促进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发展.

    甲状腺癌LBR基因低表达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受体酪氨酸磷酸酶U对胃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宋坤林云霄葛祖荫王天工...
    298-30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TCGA数据库中胃癌数据集,探讨受体酪氨酸磷酸酶U(PTPRU)对胃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获取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RNA-seq数据集,共提取33对配对样本.使用R语言的Limma包分析差异基因,并使用CIBERSORT算法评估胃癌样本中的免疫微环境组成.结果 胃癌组织中PTPRU基因表达升高,且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表达升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CIBERSORT算法进一步评估胃癌样本中免疫微环境发现,B细胞、辅助性T细胞及T细胞调节细胞的浸润深度均升高(均P<0.05),单核细胞的浸润深度下降(P<0.05).结论 PTPRU的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能,引起胃癌的发生发展.

    受体酪氨酸磷酸酶U胃癌肿瘤免疫微环境

    不同炎症因子对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徐君张劼
    30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在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鉴别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比较两组发生感染24h内血清CRP、PCT、IL-6和IL-10水平差异,分析血清PCT、IL-6和IL-10水平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各指标对感染菌种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革兰阴性菌组血清PCT、IL-6、IL-10水平均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均P<0.05),糖尿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与IL-6、PCT与IL-10及IL-6与IL-10均呈正相关(均P<0.05).PCT、IL-6和IL-10诊断革兰阴性菌所致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65和0.74;三者联合的AUC为0.85,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对于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IL-6、IL-10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指标,对区分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糖尿病血流感染病原学降钙素原白介素-6白介素-10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刘丹黄馥菡
    305-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湖州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4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肌少症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41例患者发生肌少症,发生率为29.29%.发生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占比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清蛋白(ALB)、血磷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hs-CRP高表达、ALB高表达、血磷高表达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977;绘制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风险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977.结论 年龄、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ALB、血磷、hs-CRP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肌少症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尿毒症血液透析肌少症列线图

    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

    孙越晨叶莉莉严双凤
    308-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LAR)与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IV)中在ICU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28 d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LAR与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的整体关系.根据RCS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LAR组和高LAR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LAR与28d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患者1 659例.死亡组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肌酐,乳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镁,国际标准化比值,合并恶性肿瘤、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的比例均高于存活组,而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值及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比例均低于存活组(均P<0.05).LAR与患者28d全因死亡风险整体呈非线性趋势关系(x2=46.930,P<0.05),且死亡风险随LAR的升高而增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LAR组28 d的累积生存率低于低LAR组(log-rankx2=104.230,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LAR升高(≥11.08)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全因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9,P<0.05).结论 入院时LAR升高(≥11.08)与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全因死亡率升高独立相关,临床医生应该更加关注此类患者并及时进行干预以便改善其预后.

    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脓毒性休克预后重症监护室

    分子探针18F-Fallypride和18F-FDG在帕金森病中的Micro PET/CT显像研究

    刘晓杰冯柳陈夏彬
    312-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Fallypride结合18F-脱氧葡萄糖(FDG)探针在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2型受体(DRD2)中的MicroPET/CT成像效果.方法 合成18F-Fallypride分子探针,并对获得的18F-Fallypride进行质量检测与分析.将6只小鼠随机分为PD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只.PD模型组小鼠采用MPTP造模,正常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造模.尾静脉注射18F-Fallypride及18F-FDG作为显像剂,通过Micro PET/CT扫描,观察两种显像剂在小鼠脑中的成像结果.结果 随机分析了 3批自动化合成的18F-Fallypride产率,自动化合成的3批产率分别为30.2%、30.1%、30.4%.18F-Fallypride成像图显示小鼠脑部放射性信号主要浓聚于纹状体,纹状体轮廓清晰可见,形状饱满;18F-FDG成像图显示小鼠大脑皮层、中脑、小脑等多个脑区均有放射性摄取.正常对照组小鼠18F-Fallypride纹状体、小脑及杏仁核摄取值均高于PD模型组(均P<0.05);PD模型组小鼠18F-FDG纹状体、皮层、海马体、丘脑、下丘脑、杏仁核、中央灰质及嗅球摄取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均P<0.05).结论 PD小鼠纹状体、小脑及杏仁核部位DRD2减少,呈现高代谢状态,不同脑区在代谢方面存在差异.

    帕金森病多巴胺D2受体18F-Fallypride18F-FDGPET/CT成像

    基于3D生物打印构建结直肠癌个体化药物预测模型的研究

    周波俞甲子孙佳泽郑宇鹏...
    315-31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D生物打印(3DP)构建结直肠癌(CRC)患者个体化药物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及指导临床精准化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3年7-1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手术切除CR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20例,及时提取原始肿瘤细胞经3DP构建预测模型.然后对肿瘤组织及预测模型进行组织病理学鉴定;施加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及伊利替康处理预测模型,根据细胞活力分析化疗药物敏感性特征,同时初步对比临床患者实际化疗效果.结果 成功构建3DP模型19例,因提取细胞量不足培养失败1例;肿瘤术后病理均为腺癌.CRC 3DP模型中CRC细胞团染色特征与亲本组织HE染色潜在相关,从病理学层面判断两者具有相似同源性,两者在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上高度一致.3DP肿瘤模型药物敏感性具有显著异质性.结论 3DP构建的CRC个体化药物预测模型在CRC的精准化疗预测及临床前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结肠肿瘤直肠肿瘤3D生物打印精准治疗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