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实用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实用医学
现代实用医学

徐薇

月刊

1671-0800

xdsyyx@126.com

0574-87326759,87293011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迎凤街21-23号

现代实用医学/Journal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将充分体现“现代”、“实用”、“综合”的特色,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重点读者对象为全国中等城市、地市级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殖健康与妊娠期管理

    张瑾俞秋霞尤欣
    701-705页

    痛风诊治的研究进展

    耿保庆陈勇
    706-709页

    不同诊断类型的言语性幻听症状间影像遗传学差异研究

    黄子夜张素兮叶鑫武金晓庄...
    710-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诊断类型的言语性幻听(AVHs)症状在COMT基因型和影像学中的差异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合并AVHs患者58例(精神分裂症组),单纯抑郁障碍合并AVHs患者42例(抑郁障碍组),另选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3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COMT基因型和磁共振检测数据.结果 3组COMTval158met基因型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3组val158met等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在左顶下小叶、右缘上回、左楔前叶及右内侧额上回的分数低频振幅(fALFF)值升高,在左辅助运动区、右中央后回及右舌回的fALFF值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郁障碍组患者在右内侧额上回的fALFF值升高,在左辅助运动区、右中央后回、右舌回的fAL-FF值降低(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障碍组患者不同脑区的f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合并AVHs患者楔前叶与顶下小叶神经活动加强,这可能是此类患者与单纯抑郁障碍合并AVHs患者导致AVHs症状的差异神经影像学基础.

    精神分裂症单纯抑郁障碍言语性幻听COMT基因核磁共振

    清化瘀毒方对CCl4肝纤维化模型大鼠PPARγ配体诱导信号介导途径的影响及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

    张斌魏冬梅王培劼卞尧尧...
    714-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清化瘀毒方对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大鼠PPARγ配体(PPARγ)诱导信号介导途径的影响及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将5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化瘀毒方高剂量干预组(高剂量组)、中剂量干预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干预组(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50%的CC14橄榄油溶液建模,空白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分别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清化瘀毒方(每1 ml含生药0.1 g)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以50、100及200 mg·kg-1·d-1灌服,共计8周.比较5组肝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法检测PPARγ、抗体Tolls样受体2(TLR2),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治疗干预后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相关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各组TLR2、VEGF-A、bFGF、HIF-1α、ICAM-1和VCAM-1表达增强,清化瘀毒方低、中、高剂量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PPARγ表达降低,清化瘀毒方治疗干预后,各组PPARγ表达增强.结论 清化瘀毒方可以调控PPARγ、VEGF-A及HIF-1α,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细胞因子的产生、迁移、黏附和收缩激活PPARγ及配体诱导信号,从而改善模型大鼠的肝损伤,血管生成和血管重构,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肝纤维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Toll样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念金梁马子璐姜东伯张溪洋...
    719-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CC患者350例(病例组),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样本在MassArray平台对rs80356779、rs3019594和rs2846194 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s80356779的最小等位基因A与HCC患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P<0.05).rs80356779和rs3019594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80356779在显性和加性模型下分别增加了 2.17和2.03倍的HCC患病风险(P<0.05),而rs3019594在隐形和加性模型下HCC的患病风险升高1.92和1.36倍(P<0.05).结论 CPT1A基因多态性与HCC患病风险相关,提示rs80356779和rs3019594突变可作为HCC易感人群筛查的潜在位点.

    肝细胞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单核苷酸多态性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叶莉吴秀华周晶红
    723-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PCI术的AMI伴CS患者100例,根据手术后1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35)和存活组(n=65),分析PCI术后导致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AMI伴CS患者PCI术后1年的生存曲线,并应用Cox模型分析影响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肌酐(Scr)、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范围、病变程度在70%以上病变血管支数、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实验(TIMI)血流分级、并发心脏破裂、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发病至行PCI术时间≥24h、Scr>110 μmol/L、CK-MB峰值<200 U/L、LVEF<40%、多支70%以上程度的血管病变、术后TIMI血流分级<3级、并发急性肝损伤、急性肾损伤是PCI术后AMI伴CS患者PCI术后1年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心肌损伤程度、病变程度在70%以上的病变血管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发病至行PCI术时间、并发肝肾损伤是影响AMI伴CS患者PCI术后1年生存的影响因素,可根据以上因素采取个体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患者术后存活率.

    心肌梗塞,急性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死亡危险因素

    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不良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裴磊柯君丽徐星建
    727-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不良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衢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行头颅CT平扫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其影像及临床资料.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算法(mRMR)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选择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临床模型,以识别脑出血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整合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生成联合模型并构建Nomogram图可视化评估不良预后的风险系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及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7例脑出血患者,根据7∶3的比例,82例被分为训练组,35例被分为验证组,从1 130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11个用于生成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不良预后相关的4个独立风险因素:性别、高血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血肿体积.联合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56、0.795和0.725,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881、0.832和0.673.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预测脑出血的不良预后和实际结果方面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和校准性.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联合模型较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获得更高的净效益.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模型构建的联合模型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不良预后中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和可靠性.

    脑出血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诺莫图机器学习影像组学

    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儿童腺样体肥大诊疗中的价值

    裘奇阳贾蓓蓓韩东园李君媛...
    73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在儿童腺样体肥大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患儿79例.其中32例经过药物预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的患儿被纳入药物治疗组并继续接受药物治疗,其余47例在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的患儿则纳入手术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4周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FnNO检测,并分析FnNO的前后变化及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药物治疗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FnNO随着症状的改善而升高,且FnNO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儿童睡眠问卷(PSQ)评分呈负相关,与口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eNO)呈正相关(均P<0.05).手术治疗组随FnNO随着症状的改善而升高.术前FnNO与VAS、PSQ评分呈负相关,与FeNO呈正相关(均P<0.05).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2、4周的FnNO与VAS、PSQ评分无明显的相关性,与FeNO呈正相关(P<0.05).结论 FnNO在腺样体肥大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可作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变应性鼻炎免疫球蛋白E一氧化氮腺样体肥大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胡杰宗丹谢波姬晓伟...
    735-73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筛选eICU-CRD数据库(2014-2015年)和MIMIC-Ⅳ数据库(2008-2019年)诊断心跳呼吸骤停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3 0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LBI评分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成4组,比较各组患者人口学特征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症及临床结局等的差异,住院死亡风险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条样条(RCS)曲线分析ALBI评分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4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钠,肌酐,阴离子间隙,动脉血二氧化碳,酸碱度,心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平均动脉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合并症冠心病、高血压、肝病比例及住院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低ALBI评分组相比,其余各组患者的住院死亡风险增大,且随着评分增高而增大(趋势性P<0.05).RCS曲线显示ALBI评分与住院死亡风险整体呈现线性趋势(P>0.05).结论 ALBI评分升高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更加重视,并尽早干预.

    心跳呼吸骤停ALBI评分住院死亡

    miR-23家族在脂多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费丽萍唐坎凯刘凤琪
    739-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微小RNA(miR)-23家族在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培养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给予不含药物的培养液)、LPS组(给予含1 mg/LLPS的培养液)、LPS+miR-NC组(转染NC模拟物6 h后更换为含有1mg/L LPS的培养液)、LPS+miR-23a组(转染miR-23a模拟物6 h后更换为含有1mg/L LPS的培养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3a、miR-23b、miR-23c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23a靶向TAK1结合蛋白3(TAB3),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TAB3、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组HK-2细胞的miR-23a、Bcl-2表达水平,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凋亡率、IL-1β、TNF-α、IL-6含量,Bax、TAB3、NF-κB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iR-23b、miR-23c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23a使野生型TAB3报告基因的活性降低.LPS+miR-23a组HK-2细胞的miR-23a、Bcl-2表达水平,存活率高于LPS+miR-NC组;凋亡率,IL-1β、TNF-α、IL-6含量,Bax、TAB3、NF-KB表达水平低于LPS+miR-NC组(均P<0.05).结论 miR-23家族中miR-23a表达降低与 LPS诱导HK-2细胞损伤有关,相关的分子机制是靶向TAB3/NF-KB途径并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miR-23aTAB3